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演进历程

2022-12-28 07:42肖凯强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民生活

肖凯强

(南开大学,天津 300350)

马克思曾经讲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目标,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因此其基本内涵的变化发展必然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也伴随着三次历史性飞跃而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日臻完善、系统和科学。准确把握不同时期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明晰其演进历程,这对于深刻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提高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制定好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和方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被奴役和压迫的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但是连年的战争所导致的经济社会凋敝、生产力水平低、工业发展缓慢等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新中国依然是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49年中国总人口为5.4167亿,其中农村人口为4.8402亿,占比约89.4%,并且在农村人口中贫雇农和中农占到了80%以上,这就意味着实现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富裕是党在建国以后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党所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土地改革使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但是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个体小农经济克服不了自身的局限性、落后性和脆弱性,加之当时缺乏足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因此,在广大农村又开始出现土地买卖、雇佣劳动的现象,开始出现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贫穷的趋向。如何克服农业生产上的困难,避免贫富分化现象的扩大,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草案)》中明确指出,“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从而“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2]。这是首次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同时也明确了其基本内涵就是要“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3]。

共同富裕是全体农村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针对农民群体提出的。重视农民、依靠农民是我们党能够在极为艰苦的革命时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党能够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是我们党的坚定的依靠力量,正如刘少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所讲到的:“在我国的六亿多人口中有五亿多农民,他们无论在革命斗争中和建设工作中都是一只最伟大的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只有依靠这个伟大的同盟军,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取得胜利。农民同盟军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4]。这就表明了对待农民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依然与过去革命时期一样,是我们国家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问题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土地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但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许多农民由于生产不足而不能自给,鳏寡孤独和失去劳动力的农户的苦难也不能完全得到解决;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农村中一般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缺粮户需要帮助”[5]205,并且“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时刻向两极分化”[5]206,面对农民所出现的这些困难和农村所出现的这些现象,毛泽东认为“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只要合作化了,全体农村人民会要一年一年地富裕起来,商品粮和工业原料就多了”[5]434。因此我们看到在这一时期的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这既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侧重于农民物质上的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的是“一穷二白”的现实国情。据有关研究,1949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足5%;国民总收入按当年汇率折合239亿美元,按5.4亿人口计算,人均44.26美元,是美国人均国民收入的1/20,英国的1/11,法国的1/6。直到195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比长期是殖民地的印度还低20%;1949年,中国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08.9公斤,人均布匹只有3.49米,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6]。生活的贫困成为中国人民的常态,尤其是生活在落后农村的绝大多数农民,吃不饱、穿不暖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在这一时期,实现绝大多数农民丰衣足食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7]对于绝大多数生活的农民来说,物质上的富裕才是他们的现实追求。毛泽东同志曾讲到:“在土地改革后,农民发生了分化。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业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会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意思,分了土地还是穷,他们为什么要跟你走呀?”[5]434因此,“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5]38,不仅是赢得广大农民支持和拥护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员在农村中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虽然中国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一系列政策的失误和“左”的错误影响,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依然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同富裕依然是侧重于农民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虽然这一时期我们党也在积极倡导提升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毛泽东同志曾讲到:“搞共产主义,第一个条件是产品要多,第二个条件是精神要好,就是要共产主义精神”[8],但是由于长期物质条件的匮乏,实现全体农民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也只能停留在口号宣传层面。

在实践中将共同富裕等同于没有差别的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这一时期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是劳动人民略有差别的共同富裕,一旦出现收入上的较大差别,就会被认为是两极分化,是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相悖的错误方向。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①,而在这一所有制下,广大农村很快出现了买卖土地、出租土地、雇佣劳动等现象,引发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而毛泽东对于这些贫富分化现象可能带来的后果作出了过于严重的估计,他指出:“搞单干,两年都不要,一年多就会出现阶级分化”[9],而这种新的阶级分化在毛泽东看来可能会导致广大劳动人民重新陷入被剥削和压迫的境况,因此导致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虽然毛泽东有着一贯的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如在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谁要是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那就是错误的。现在农村中流行的一种破坏工商业、在分配土地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我们必须批判这种思想”[10],明确批评了农业上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1959年2月在郑州会议上也讲到的:“目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向广大干部讲清道理,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使他们得到真正的了解,然后我们和他们一起,共同妥善地坚决地纠正这些倾向,克服平均主义,改变权力、财力、人力过分集中于公社一级的状态”[11]143,也表明了反对平均主义的态度。但是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科学全面的认识以及后来“左”的思想的影响,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和原则并没有真正地得以贯彻和落实,在建设实践中出现了将共同富裕理解为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的错误,因此,“贫富拉平、平均分配”“一平、二调”“‘共’各种‘产’”等错误思想开始出现和蔓延,结果导致了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现实状况的长期存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同富裕主要是针对农民群体所提出来的,为改善农村农民的落后状况,避免土地改革后在农村出现贫富分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定认为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对个体农民进行改造,引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11]195,反对绝对平均主义,虽然没有能够在长期实践中落到实处,但是这种思想为后来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先富帮后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但是当时“‘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12]。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3678.7亿元,仅占世界总量的1.7%;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343元和134元,绝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费用远远达不到1.25美元这一国际通用贫困线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57.5%和67.7%;粮食人均占有量318.74公斤,食用植物油人均占有量3.19斤,猪牛羊肉人均占有量9.05公斤,都远低于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按当年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为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13]163。正如邓小平在1978年9月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指出:“现在在世界上我们算贫困的国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们也属于比较不发达的那部分”[13]128。经济发展的落后、生产资料的匮乏,使中国人民的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面对这种状况,邓小平讲到:“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4]。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这一时期党工作的中心任务。

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同致富。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国家经济的停滞落后、人民生活的普遍贫穷,不仅没有实现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目标,反而使广大农村人民长期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也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因此,邓小平鲜明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5]116。这就打破了“四人帮”所推崇的“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越穷越光荣”等错误思想的束缚,明确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共同富裕所覆盖的群体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5]172。实现“全民共同致富”,不仅包含农村人民,也包含城市居民,这就使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得到了拓展,使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得到了丰富。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清晰。江泽民同志讲到:“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16]540胡锦涛同志讲到:“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17]这些讲话都充分表明在这一历史时期,站在最大广大人民立场上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共同富裕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讲到:“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3]208。既重视物质文明,又重视精神文明,这是邓小平对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新发展。在对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上,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的实现需要物质文明作为基础,因此他讲到:“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3]146。不重视物质文明,空谈精神文明是不能持久的;当然邓小平也肯定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他讲到:“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5]144。精神文明是不断提高物质文明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精神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精神生活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江泽民同志强调,“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突出地位”[18];胡锦涛同志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19]。这都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依然不发达,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依然不高,尽管在这一时期开始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依然是更侧重于全体人民在物质上的富裕,精神上的富裕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改革开放前,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一哄而起,使平均主义在实践中泛滥,导致了“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15]115。在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妄想通过平均主义来实现等同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的共同富裕,只能导致共同贫困局面的产生。邓小平同志认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5]116江泽民同志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20]“先富带动后富”“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等想法,就是对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思想的否定,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所提出的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正确思想。此外,这一时期对于共同富裕实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了一定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讲到:“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13]257;江泽民同志讲到:“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帮助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的历史任务,全党全国上下必须锲而不舍地长期奋斗”[16]249-250;胡锦涛同志也讲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1]。这些论述都表明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需要一个漫长的、艰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体现了这一时期党对共同富裕理解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在对以往实践发展经验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共同富裕思想基本内涵的理解逐步全面和深入,不仅在实现主体上拓展到全体人民,而且提出了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还纠正了以往在实践中平均主义的做法,立足于现实国情,承认一定收入差距在调动人们积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落后群体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新问题的出现,对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急需继续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到2012年,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86万亿元,占世界总量的11.4%,稳居世界第二;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24127元和8389元,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6.2%和39.3%,达到了相对富裕的标准(联合国将恩格尔系数在30%~40%划分为相对富裕)。这些重大的成就和改变,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同时,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成为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如按照2012年我国标准的贫困人口是9899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达到1∶2.88,基尼系数达到了0.474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现实国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完成了摆脱贫困的巨大历史任务,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使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进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全面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2]。这是对新时代共同富裕基本内涵最为全面、系统、科学的阐释和概括。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3]这“两个绝大多数”不仅指明了无产阶级一切活动的根本立场,而且宣告了无产阶级政党要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4]。这充分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也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定不移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百年目标,切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再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25]。“不落一户,不丢一人”充分展现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的全面性和普遍性。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26]。这表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让少数人富、多数人穷,而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以往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多侧重于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虽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强调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由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限制,在实现人们精神富裕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人民有了更美好的生活追求,不仅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精神生活上也有了更多的需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7]。明确了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仅要更好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尤其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目标的实现,绝对贫困已经在中国彻底被消除,全体人民在物质生活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好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开始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8],明确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鲜明特征,是对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然,重视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懈怠,而根本的目的是要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到的,“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9]。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才是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全面的概括和理解。

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打破了社会主义单一的公有制,纠正了以往实践中平均主义的做法,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激发了广大人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了探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实践。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清楚认识到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依然是我们国家当前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差距依然较大,各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可能整齐划一、齐头并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到的,“我们要实现 14 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30],“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22]。承认地区和群体间的贫富差距,反对“均贫富”的错误思想,继续坚持“先富带动后富”,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当然,反对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并不意味着放任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和扩大,维护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1],“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消除分配不公”[22]。构建起更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体系,让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才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迈上新的台阶。共同富裕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成为现代文明的主流和前沿,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前进的目标和方向。而对于遭受列强侵略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同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却渐行渐远,虽然在近代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努力实践探索的仁人志士,但是终因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开辟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共同富裕,西方式现代化崇尚个人至上和资本自由,因此造成贫富分化的现象愈演愈烈,成为了当代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严重桎梏;而作为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走出了一条凸显社会主义本质、符合中国国情且成效显著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3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2],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2],这不仅实现了共同富裕同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目标的深度融合,也实现了共同富裕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方向的高度契合,深化了新时代对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科学认识和理解。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三个阶段的部署:“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 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22]。这一部署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部署相契合,表明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前人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状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不仅在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上更加明确了全体人民的范围,尤其更加关注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和照顾,而且在强调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并且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再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着更加充分的认识,对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有了更加科学、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四、总结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其基本内涵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作为其鲜明底色是一以贯之的。从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侧重于物质生活上的共同富裕到强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从实践中的平均主义到思想和实践上反对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主张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经历了从不全面、不完善到全面、完善和科学的艰辛历程,这既充分展现了共同富裕所具有的历史阶段性特征,也反映出共同富裕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今天,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立足基本国情,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的科学阐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把握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各项战略决策和部署,才能确保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注释:

① 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农民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一切处置权,也就意味着农民可以随意买卖、出租自己的土地。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民生活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