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丹, 吕 刚, 王 伟, 季 旭, 陈静媛, 王爱芳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在许多工科专业课教师眼中、耳中的“思政”就是“政治”,然而并非如此。 对课程思政中的“思”的认知不能与狭义的政治或马克思列宁主义联系在一起。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建立文化自信,对中国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掌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基于此,做到知行合一,践研不悖。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 “主力军”、 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形成协同效应,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要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 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 真正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亦即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理性化的社会中,感性必须和理性、感性体验必须和知性认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使某种价值观念得到深入、稳定、持久的理解和认同。 因此,课程思政也要求向学生传授普遍的、客观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性认知能力和水平,以促进其默会知识的提升和转化。 而言传知识与默会知识,或者说知识传授与心灵成长、 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之间的互动,恰恰是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目的。 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并不改变专业教学的性质,而是在专业教学中注意挖掘专业知识体系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就课程而言,教师应该基于本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仔细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 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有迹可循。具体策略如下:
(1)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课程的差别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挖掘的着力点。 挖掘要考虑课程类型、课程特点,实事求是,各有侧重。
(2)专业课教师在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和能力的同时,需要“探矿专家”思政课教师的指引和帮助,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密切合作。 这一点在“课程思政”开展的初期尤为重要。为此,高校应该搭建便利两类教师合作的平台,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
(3)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多门课程相互配合,实现思政元素的系统性挖掘。 思政元素挖掘既可以采取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方式,也可以多门课程相互配合,系统推进。 提倡协同作战、系统挖掘方式,以专业培养方案为载体。
首先确定专业层面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挖掘要求,然后,将目标和要求分解到课程群,最后再细分到每一门课程系统性挖掘,一方面可以使不同课程的教师相互启发、避免重复性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一专业内部的“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4)要用好互联网平台,实现教师的校际合作挖掘。教育部开通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就思政元素挖掘而言,思政网的“高校思政供稿系统”可以成为典型经验的交流学习平台。 此外,高校同类专业、相同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微信朋友圈, 共同探索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其他教学问题。
为了实现德育与智育的协同培养, 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针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制定如图1 所示的课程思政的研究方法。
(1)课程思政创新实践育人体系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的互动、协作,促成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应用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对于社会实践类课程,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2)多方位创新实践平台运作机制的构建。 巩固、规范现有的校外实践基地,进而开拓新的学生实践基地;完善校内实验室及工作室建设和运作管理; 促进教师工作室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推动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建设。一方面丰富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高校学生的眼界,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多方位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核心的构建。建立多方位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按属性分为学生共享平台和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将资源共享平台中的共享资源分类,建立多方位资源与学习库,同时逐步充实案例库,为学生持续学习提供途径,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共建问题,在资源共享平台上实现任务自主,探究自主,检验自主,交流自主的学习过程。
(4)课程思政创新实践育人效果评价机制的构建。课程思政创新实践育人效果评价应有参与的各方共同参与完成。 从校内实践过程的考核评价上看,应由任课教师、学生个人组成;从校外实践方而上说,应该除了上述主体外,还应包括实习企业、课程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参与。 在考核过程中,应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实践调研论文、实践心得体会、课程实践周志、企业评价等多种形式实现考核管理过程的量化。
毋庸置疑,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所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及难点,并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对于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