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孔婷婷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择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择业价值观可以推动择业者合理稳定的就业,而不合理的择业价值观则会对择业者的思想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择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大幅下降,使得社会的失业率不断增长,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学历上不占优势,这对他们的就业影响不容忽视。另外,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偏低,职业素养有待提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同时,通过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代高职院校教育已经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转变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方法与办学策略因此更加灵活,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从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来自三方面:第一,择业价值取向的困境。在对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价值倾向进行分析后发现,不少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倾向受性别、生源地、学历层次以及是否有担任学生会干部经历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从性别上来看,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定位认知等,这些差异也是导致男性和女性在选择职业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大学生在工作福利、工作稳定性、社会地位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般倾向于工作福利和工作的稳定性,对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全面认知。从是否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来看,生源地因素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工资福利、社会地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角度存在择业价值取向的不同。据调查了解,不少大学生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优先考虑社会地位高、工资福利待遇好以及稳定性较强的工作,较少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对岗位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其专业性也不能和岗位进行完美匹配,使人力资源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第二,学历困境。和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专科生,学历所占优势相对较弱,部分岗位对学历有一定的要求,对于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薪酬福利待遇也有所差别,这样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消极对待就业问题,缺乏自我的正确认知。第三,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须待增强。不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社会的需要考虑不足,没有较强的使命感,对即将从事的岗位缺乏全面的了解,经验不足,职业技能须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未曾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合理的指导[1]。
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首先要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正视社会需求。从目前来看,不少学生的择业价值观过于老旧,他们认为只有教师、医生、护士或公务员才是“铁饭碗”,才是大学生应当选择的职业,未曾考虑自身的天赋、兴趣爱好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缺乏对自我认知,没有充分关注到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社会责任意识偏低。对此,学生应纠正传统择业观念,正视社会需求,重新审视自我,加强职业认知,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才能在当前的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注意对不正确的就业观进行主动调整,对自我进行准确的定位,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在择业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指导学生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我价值充分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大学生通常在学历与就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审视自我时要多一些理性,使个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能够有效地平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理性规划,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2]。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不仅要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需要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这些内容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个人价值观。高职院校应当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积极举办有关国家就业发展形势、就业前景等讲座活动,让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起深度合作的关系,让学校和社会之间加强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的经历。同时,要丰富职业规划课程,让大学生在整个教育阶段都能进行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明确学校、用人单位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高职院校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建立起自我发展的意识,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学校方面要做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让学生的职业选择既符合个人的专业和兴趣,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方面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机会,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更多的选择。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充分的了解,这不仅可以使国家的就业政策得到广泛地宣传,还可以让学校根据现有的就业政策制定出有效的就业实施办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国家就业政策下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让学生对就业有全面的了解。在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意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以便于提高社会综合引导,同时,要重点关注个人能力和岗位的匹配程度,对专业性人才要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逐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向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就业,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引导他们向社会需要的岗位就业,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3]。
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积累职场经验,高职院校应重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强化职业技能。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从基本定义来看,产教融合是将产业和教育相融合,在当代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教学策略,能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对当前的教育活动进行进一步强化,提升教学活力,综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当代高职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加强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产业活动、教学和研究的有机结合,加强本校教育和相关部门(例如研究所)以及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实现教学渠道多样化,构建教学“多元主体”,不断提高本校教学工作的质量。据调查了解,在教学中应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做好学生的实习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推进教育改革,使高职教学工作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从总体分析,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工作可以分为六项基本教学步骤:第一步,进行教学需求调研。高职学校应该联合校、院、专业各级管理部门内的教务管理者、教师代表以及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组成“产教融合教育咨询委员会”。按照相关要求,通过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校发展目标及职场需求、学生家长期望等多方面调查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为高职教学各项工作推进提供指导。
第二步,制定产教融合教学目标。依据培养主体,更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以此实施针对教学,确保学生毕业可以达到预期的专业水平。
第三步,根据产教融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须尽可能涵盖所有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职场技能。
第四步,根据产教融合教学内容设计知识呈现的方式、顺序、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使教学目标有效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第五步,教学的推进和实施。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任务驱动和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获取学习成果。
第六步,合理评价。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个体进行评价,采用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估个体是否获取了学习成果、其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高职教学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基于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具体而言,应该根据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对学科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在了解当前行业状况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的前提下,设置既定的预期能力达成要求。从根本上来讲,高职教学目标既要重视学生就业,又要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既要强调职业性,又要重视高等性;既要强调专业能力,又要关注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与此同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才,人本主义教育家大多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教育家赫伯特先生(R.Hubert)曾经明确指出人是在历经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人才,培养有个性的人,需要发挥各种教育的作用促进成长与发展,用道德和情感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特征,并促进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与亲近。教育家夸美纽斯先生曾经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认为教育者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自然法则”,结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自然本性,使教育工作与人的本性相适应。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来讲,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与学生的天性相顺应。杜威先生在其研究理论中着重强调教育的社会性,他认为教育活动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必须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符合、相适应,教育工作的社会目标是为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与此同时,他对扼杀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育”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与抨击,认为传统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才能,运用灌输式教学法传授书本知识过于拘泥和呆板,对于运用训练法来增强学生某一技能的教育行为表示反对。并且,对于师生关系,杜威先生不认可过于强调教师权威的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不应该是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接受者和服从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和协助者。中国教育学专家郭思乐先生在研究中西方教育的过程中指出当代教育必须和学生的发展天性与规律相适应,而不是片面要求学生适应当代教育工作模式。教师在产教融合模式的教学设计工作中,不仅要准确定位教育目标,还应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意志,确保高职产教融合教学工作能适应学生的发展[4]。
缓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避免劳动力过剩,高职院校可采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措施,简而言之,即在职业规划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着重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践研究基地,协同学生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产业研究和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提升产教融合工作的质量。目前,随着产教融合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应重视并深化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调查市场环境、全面收集市场信息、认真分析新时代下的优惠政策,为创业活动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立相应的创新创业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教师应协同合作企业组织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学生在参加本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主动参与合作企业的生产活动,不断积累创业经验,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另外,高职院校还应注意指导本校教师工重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做好师资团队的职业培训工作,发挥互联网教学法的作用,利用网络技术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以此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5]。
综上所述,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高职院校要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正视社会需求,科学制定职业规划,正确认知国家、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天赋、兴趣爱好与个人价值,不断增强职场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应注意转变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管理质量,积极引入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量化教学步骤,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