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徐天宝/通讯员 郑庆法 任庆敏
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是新时代对国企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临沂市河东区积极探索国企改革发展新路子,通过重组整合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等方式,加快推动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不断创新国有资源资产资本运作模式,努力实现资源变现、资产增值、资本变大,为实施“品质河东”建设打造强大“引擎”。
针对“区属国有企业较为分散、管理滞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问题,河东区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建立“一企一策一专班”精准帮服机制,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对企业之间相同或相近业务板块进行合并同类项,形成行业、产业优势。
在原临沂河东经开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将区汤头温泉开发中心、区粮食收储公司划拨,组建东城建投集团;对东蒙水利公司实施破产重组,将佳禾园林公司进行划转,组建城发集团,形成两大集团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截至2022 年8 月份,两家集团国有资产总额达302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1.5 亿元,授信评级均是AA 级。同时,不断探索国企赋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发展的新路径,立足盘活全区农业农村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由区财政注资10 亿元,划转优质资产注册成立临沂河东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全区所有自然村集体收入均超10 万元。
河东区国资局负责人到项目调研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业务多而不专等问题,河东区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建立改革工作体系,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区属企业主业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科学划定企业分类,并根据全区产业政策、国有经济布局方向、企业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企业的经营主业。
其中,东城建投集团打破“传统地产开发”的思维,以“产业园区运营商”为新定位,担纲政府战略,加强建链、稳链、强链,投资9 亿元用于光伏产业园等园区,先后成功招引欧达光电、富士电梯等6 家企业签约入驻,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企业发展势能显著提升。
另外,城发集团以产城融合为立足点,致力于医疗器械产业园、北方美谷产业园、空港物流产业园、区人力资源产业园、沂蒙智谷五大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构建“五园一体”产城融合新格局。农发集团则整合利用农村资源,联合建设经济发展项目,打造以区属国有企业为主导,镇村共同负责农业项目的集投资、融资、建设、分红于一体的运行模式,在种业一体化、集约化种植、食品供应链及农业综合项目开发方面稳步推进,“企业+乡村”的格局初步形成。
河东区区属国有企业疫情防控专题会议
树牢党建“航向标”,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推动党的建设与公司业务互融互促。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区粮食收储公司、恒大监理公司为例,改制前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企业经营管理与现行法律法规都出现了严重脱节,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企业按程序制定了公司章程,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明晰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规则,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注重按市场规律进行企业内部管理,通过三项制度改革、中长期激励等一揽子举措,不断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内设部门、岗位设置及晋升通道,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高不能低”等一系列矛盾,极大地解放了企业的生产力,企业市场化运营机制不断健全。
同时,深挖人才“蓄水池”,发挥“政府引导+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参与”协同联动效应,发起成立山东财经大学MBA 学院人才培养基地、河东商学堂、河东区职教联盟、河东区凤凰人才发展研究院4 个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集聚效应加快形成。区内国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60%以上,专业职称人员占比44%,其中高级职称29 名。
印发《河东区区属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理顺国资监管边界,明确监管重点,精简监管事项,对监管事项分类分级授权审批,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资监管职能转变,积极探索与“放管服”有机结合的国资监管新模式,提高了监管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结合企业实际,印发《河东区区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根据企业行业类别、功能定位、发展阶段、管理短板等个性化特点,突出考核重点,开展差异化考核,分别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年初企业提报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目标值,年中对年度完成情况进行监控、评估,提前分析研判,及时制定应对措施,确保年度目标如期完成。
通过科学、严谨的经营业绩考核,有力推动了全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 年8 月底,全区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452.7 亿元,资产规模位居全市第2位,平均资产负债率29.4%,年营业收入总额超12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