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荣三
(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邵店村位于秦安县城东北部,地处清水河流域中游,汉代即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南大路的必经之地。距今七千八百多年的大地湾古遗址位于村域东侧,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也被学术界评为我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为重建中国史前史增添了非常宝贵的资料。2006年,邵店村获批为甘肃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邵店村的价值特色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1)大地湾遗址的本体价值
包括生态研究价值,大地湾遗址的地理地貌特征和现有的环境考古研究可以体现史前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历史文化价值,大地湾遗址为建立甘肃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和古文化分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空间研究价值,大地湾遗址体现背山面水选址的原始聚落特征,及由小到大发展、由低向高迁移的原始聚落演进过程;艺术保护价值,大地湾遗址体现了前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高超的建造技术及工艺技术。
2)传统村落的特征价值
依山、傍水、面平川是先民们最主要的聚居环境选择。对此,《管子》总结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的选址原则。而土地的肥沃又与水息息相关,因此,水成为影响原始聚落分布的关键性因素。就村落形态而言,邵店村属山地村落。就村民血缘地缘关系划分,系同族聚居,以邵姓为主。聚族而居多是出于心理情感上的联结纽带及劳作方式上互助合作的需要,血缘关系为重[1]。村庄以清水河为轴线,两岸民宅参差布置,与宽窄不一的河滩自然咬合,自然形成了曲折有致的巷道空间和富于变化的村落景观。邵店村的村落形态,体现中国传统风水思想的人居类型和主姓聚族而居的传统特征。
现实情况下,邵店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矛盾。
1)大遗址保护与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
大地湾遗址保护范围的40%,位于邵店村村域范围内,其中90%是遗址密集分布区。与此同时,体现传统的村落形态特征的村庄,大多位于遗址核心保护范围之内。依据《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的要求,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村庄,需要全部进行搬迁。
2)生产生活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由于近五营镇区,早期村庄建设需求较强烈,受管控不足、整治成本因素制约,现有建设形式多样,多层林立,私搭乱建严重,传统村落特征趋无。近些年随着《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的管控落实,建设活动有一定的控制,但由于搬迁推进较慢,新的建设配套又受制约,导致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等设施配套不足,道路老化破损等问题突出。再加上村民生产活动中农田垦殖等活动的影响,对于大遗址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发严重。
3)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大地湾遗址是以整体性方式来保护,无论是周边生态环境、自然地理地貌,还是地下文物,受到现有技术制约,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导致大地湾遗址的价值、潜力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守着金山不见金”的现实情况,而邵店村所处的清水河流域是县域发展的重点区域,加上五营镇发展的强烈诉求,也对保护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和难度。
保护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大地湾遗址本身。村域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大地湾遗址,包括房址、墓葬、窑址和出土文物在内的完整、连续的五期文化遗存。②整体自然地理格局和空间环境。包括与大地湾遗址紧密相关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以及原始聚落选址相关的山形水系、完整的自然地理格局和空间环境。③体现中国传统风水思想的人居类型和主姓聚族而居的传统特征。由于现有村落和大地湾遗址保护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冲突,依据《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的要求,需要进行搬迁。故而结合建设控制地带的村庄,打造文化展示空间,严格控制村庄建筑风貌,传承延续传统村落文化。
规划通过理清保护关系、分区协调策略;结合历史环境、突显山水格局;利用空间介质,展示文化特色[2];激发产业活力,实现互利共生;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协调建筑风貌、促进融合共生六个方面的策略和路径,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协调大地湾遗址的保护与村庄的发展建设的关系(见图1),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彰显村庄特色,传承历史文化,保障村庄的发展需求。
图1 规划技术路线图
首先,严格落实《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的保护要求。将规划中划定保护范围(含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纳入历史文化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考虑到遗址规划的建设控制地带,近乎覆盖村庄全域,故把整个村域划入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管控。
其次,协调好村庄保护规划与五营镇城镇开发边界的关系。现状邵店东、秋树坟两个村民组位于历史文化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内,邵店西是五营镇镇区所在地,位于建设控制地带,规划以阎家沟为界,西侧作为城镇集中建设区划入城镇开发边界内,东侧将保护范围纳入特别用途区。
考虑到遗址类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需要注重“整体性”保护,通过构建清水河生态绿廊、南侧山体生态屏障,形成“南靠青山、北临绿水、中兴生产”的整体格局。加强山体生态修复、河道整治以及县道两侧建筑风貌改造,重点打造阎家沟景观视廊、清水河沿岸景观视廊、省道211景观视廊。控制村庄建筑建设高度,保障村庄内部“观山视廊”的通达性。根据环境规划目标,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农业限耕、原始农耕、原始环境实施5种植被修复措施。将清水河古河道摆动区规划为人工湿地区,规划于河道两端的改道公路处设闸,控制蓄水量,在水位低枯时节用作调蓄水库。将麻家沟、阎家沟整体列为整治目标,包括延伸至建设控制地带以外的范围。
围绕大地湾古人类遗址,塑造“中华文明起源”的鲜明旗帜,重点建设遗址公园,原始体验村落,旅游接待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声光电艺术博物馆、渔猎体验湿地湾区,古人类实景剧场、洞穴社区酒店、特色旅游商业街等,打造华夏远古文明体验旅游目的地。同时在文化空间内,结合展演活动,展示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蜡花舞、秦安小曲、扇鼓舞、壳子棍术、秦安皮影、女娲祭典、彩陶制作技艺、麦草编织技艺等。
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品质,塑造地域景观特色,对乡村的物质存留和抽象非物质文化等元素、大地湾遗址文化元素进行优化设计改造。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推进林下经济。三产联动化,将特色农业种植与史前文化体验游、乡村民俗体验相结合,延伸丰富旅游产业链。利用遗址的文物和文化吸引研究和创作的人群,寻找村落可持续的保护模式,在利用遗址文化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展示和推广了遗址的文化内涵。以大地湾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文化旅游市场为导向,建设以“大地湾文化研学参观、传统村落保护展示、民居民俗休闲体验、生态林地展示区”四大主导旅游产品,以“田园观光、生态休闲、农作体验、森林探秘”四大辅助旅游产品,以及“寻根、研学、摄影”等专项旅游产品。
构建规划分区与控制线体系。形成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乡村发展区三个一级分区。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和林业发展区。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风险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历史文化保护线4条控制线。
优化空间结构,完善用地布局。依托大地湾遗产进行文化展示,梳理组织村庄用地空间,突出山形水系、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等遗存保护的完整性。依托现状传统民居,提供民俗体验服务的空间场所,突出保护包括街巷尺度、村落肌理等的传统空间特质,结合民俗体验,拓展村庄发展空间。
形成“两心、两轴、四片区”的空间结构。综合服务中心重点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村民共享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活服务设施;大地湾文旅中心主要依托大地湾核心保护范围,配套游客服务中心,满足文旅服务的基础功能。围绕省道211和闫家沟,打造人文、自然景观轴。落实规划分区管控要求,形成居民生活、大地湾遗址保护、农业生产、生态林地保护四个功能区。
为了保证与传统风貌协调,主街建筑宜采取整治改造,新建建筑严格按规划要求建设。保护控制巷道的空间尺度,巷道建筑界面之间的距离与建筑高度的关系。对围合巷道的建筑界面进行修缮,包括院落门楼、墙体以及与巷道相邻的院内建筑物。改善巷道的路面铺装,宜采用石材或砖等材料;协调现有排水设施样式。利用门户旁可用空间做绿化、休闲空间,增设街道家具。一方面软化硬质的空间界面,另一方面增加公共空间的活力。凡位于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的传统建筑(主要是民居),一律保持地方传统建筑泥墙瓦顶的外形,宜采用砖砌的外墙面,须使用抹草泥或者仿土色稻草漆遮盖。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邵店村是大地湾遗址保护的主要空间载体,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也是原始聚落选址特征的延续与传承。相比于一般村庄,遗址类村庄在保护利用中,面临更为复杂的现实情况。基于大遗址保护的高要求,其保护工作与村民生产生活冲突严重。村民主体对文化资源的低效利用,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村庄的发展。本文通过大遗址、村庄、城镇的辩证关系,在保护内容上提出了大遗址整体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性迁建的策略。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将核心保护范围划入城镇开发边界内的特别用途区,兼顾保护与发展的诉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索建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体系,达到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解决从“青山绿水”到“金山银山”的路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