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愈合概念的福建移民型村庄风貌改善策略

2022-12-27 14:09邱添翼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年11期
关键词:风貌移民村庄

邱添翼

0 引言

移民村是一种在修建水库等特定历史原因影响下,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或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构建形成的特殊村庄类型。由于不同地区移民之间,以及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移民村中往往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传统文化形态。在村庄规划与房屋建设上往往体现在居民聚落与建筑风貌的差异。移民型村庄结构难以融合、建筑风貌难以融合统一,容易产生较为消极的村庄风貌。

愈合是指伤口长好的过程。皮肤局部擦伤后,经妥善治疗养护能愈合并恢复原有肌肤纹理。福州大学的张鹰教授将“愈合”的概念引入古镇的肌理修复和更新改造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1]。移民村由于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移民村的文化形态割裂和村庄空间肌理“破损”。笔者认为,基于愈合概念的空间肌理修复更新改造机制对移民村同样适用。

1 移民型村庄的现状特点

1.1 经济基础薄弱,移民归属感匮乏

移民村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移民们都有一个类似的经历,即在经历移民迁徙和异地安置的过程后,既失去了住房、又失去了大部分田园、山林等生产资源,也割断了原居住地的宗族、邻里等社会脉络,尤其是移民失去了原有的住房。住房对移民来说,既是居住空间,又兼有储存、加工、经营的生产功能。这段经历使得移民们在社区结构、人际关系、亲属关系方面割裂严重,导致移民村的民间资金筹措、社群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瓶颈。相对普通村庄来说,由于缺乏先天的归属感,移民村建设工作更加困难。因此,移民村的特点之一就是既缺乏各种资源,又缺乏归属感。

1.2 建房风貌不一,聚落品质不佳

在政策的引导下,往往只能保证启动阶段有较完整的控制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建设管理力度逐渐减小,导致村庄往往只能局部形成规划建成区,而其他部分的建筑以村民自发建设的方式形成聚落。启动阶段的村庄移民安置小区建设,设计阶段为了兼顾公平,一般使用较为统一的建筑单体设计,使用较为简约的外墙面装饰和屋面形式,各家宅基地能有一个初步的划分,能形成较为初级的行列式组团雏形。部分启动阶段的安置小区中有的房屋只建设了1~2 层,因经济条件迟迟无法封顶,部分房屋即使封顶了,因经济条件无法装修外立面,形成不同程度的裸房。聚落中即使是相同的建筑户型,也存在不同的建设阶段,甚至存在不同的建设品质,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局面。

在村庄当地居民的农房建设过程中,同样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存在建筑质量不高的现象。有的采用彩钢瓦搭建简易屋顶,有的采用不同的建筑形式建造不同的楼层,如底层为砖混结构而二层为木结构,或底层为夯土结构二层为木结构等,存在结构安全隐患。

1.3 思维守旧,村庄空间形态不合理

移民村宅前绿化普遍缺乏统一管理,多数被挪作他用或被硬化停车。同时受到民间风水学说等因素的影响,房屋的屋顶、山墙、墙体、门窗、勒脚等部位的颜色和材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移民村的宅基地分配过程中,一些村民存在“要想富,村头住;盖商店,临公路”的观念,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道路边的宅基地比村庄内部的宅基地更受欢迎。这种沿路发展的建房倾向,导致村庄的建筑肌理不断沿着道路延伸,原本村庄内部的居民也想搬迁到路边,使村庄肌理呈现带状蔓延,最终产生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的“空心村”现象。既使得村庄空间形态不合理、内外风貌不协调,又增加了道路的安全隐患。

2 移民型村庄依托规划设计促进村庄愈合的探索

规划方面应当重视移民村的各项规划工作,宏观地从整体风貌和村庄产业上确定移民村的发展方向。要统筹村庄的建设工作,妥善编制各类规划,根据村庄的具体资源条件和发展状况,确定村庄的产业方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带动移民创业,增加移民收入,打造生态文明、美丽宜居的小康村庄、幸福村庄。

2.1 永安市曹远镇埔头村通过风貌整治带动村庄愈合

曹远镇位于永安市区以西7km 处,泉三高速、307 省道贯穿集镇,还拥有3 条铁路专用线,交通便利。埔头村位于曹远镇境内,九龙溪北岸,枕山面水,环境优美。作为永安鸭姆潭水库的移民安置村,有较为明显的移民村特质,如图1 所示。

图1 埔头村主要农村居民点总平面示意图

曹远镇人民政府委托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编制了《永安市曹远镇埔头村整治与建设规划》,力求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对现有村庄建筑进行分类并提出整治措施,在聚落之间的空地上规划风貌协调的新村,遏制了村庄沿省道发展的趋势,弥合了村庄的空间肌理,形成独特的埔头村建筑风貌。

埔头村的移民新村整治建筑方案最终结合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采用了原设计的各层平面布局,这样在后续的建设环节可以直接使用现成的全套施工图图纸。立面上采用蓝白色墙面涂料粉刷,不增加装饰构件,结合现状村庄风貌选用蓝色陶瓷瓦屋顶,如图2、3 所示。

图2 埔头村组团补齐与立面改造

图3 埔头村联排建筑立面改造

在对公共绿地的处理上,拆除移民小区的砖砌围墙,改为局部矮墙+绿化的形式,增设与整体风貌相统一的休闲设施和景观小品,为村庄提供开敞空间。同时,着力整理、休憩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村委会前景观路、滨水公共绿地等,增加种植当地特色花木,作为行道树或者绿篱使用。依托移民新村和当地居民建筑的风貌统一,同时“拆墙透绿”增加村庄绿化,埔头村通过村庄风貌整治带动村庄愈合。

2.2 延平区太平镇南溪村通过公共设施建设引导村庄愈合

太平镇位于延平区东南47km 处,316 国道贯镇而过。南溪村位于太平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8km,地势北低南高,北临闽江水口水库,是水口库区太平镇的重点移民村。村庄处于延平区东南边缘区域,南与尤溪县接壤,与延平区樟湖镇、尤溪县尤溪口镇、西滨乡毗邻。

太平镇人民政府委托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编制了《延平区太平镇南溪村整治与建设规划》,在移民村的现状基础上,规划用内部路网织补村庄空间肌理,形成村内“内环外联”的路网,在保证每家每户门前均有道路通达的同时,消除了国道穿村而过产生的安全隐患。

规划保留原有的老人活动中心,对其北侧的瞭望平台进行重新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景观节点。将村庄西侧村口的库区移民文化活动中心结合广场进行设计,作为西侧居住组团的核心,如图4 所示。利用文化广场东侧空地建设农贸市场,满足村庄农产品的购销需求。对村委会周边地块进行整治,新建了公厕和停车位。依托村委会、文化广场、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共同形成村庄文化活动空间,同时完善村庄路网结构,南溪村通过公共设施建设引导村庄愈合。

图4 南溪村村部广场鸟瞰图

2.3 闽清县雄江镇梅雄村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村庄愈合

雄江镇位于闽清县西北部,距离县城22km。闽江、外福铁路、316 国道穿境而过,溯江而上达南平,顺江而下通福州。梅雄村作为镇政府所在地[2],离华东最大的水口电站坝址仅6km,库区水面广阔,风光旖旎。

雄江镇人民政府委托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编制了《延平区太平镇南溪村整治与建设规划》,通过对村庄建筑风貌整治提升及岸边休闲娱乐景观重塑,构筑独具传统库区移民特色的生态移民村,如图5 所示。

图5 梅雄村鸟瞰图

同时梅雄村利用依山傍水的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养殖、库区旅游服务业做文章,通过扬长避短,优化了低品质的淡水养殖鱼排,强化了山地采摘种植,塑造集“库区生态休闲、乡村体验旅游”为一体的村庄产业新发展模式。依托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汤都水城度假村和橄榄湖度假区发展生态休闲游,吸引游客进村度假观光,促进村庄愈合。

3 移民型村庄的建筑风貌改善路径

移民村新旧建筑的设计与整治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初期要尽可能寻求共识,建筑外立面可采用较为朴素而经济的设计,或提取并融合移民村的建筑风貌元素,在移民村的主要位置设置美观且富有鲜明移民特色的永久性标志牌。同时要重视塑造和优化移民文化,营造移民村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鼓励移民群众努力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3.1 移民村的村庄建筑风貌类型分析

移民型村庄的特性使其往往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和风貌,福建移民村的现状建筑大多分为三类:

(1)传统建筑是由当地居民遗留的传统建筑。现状传统建筑的屋面形式以坡悬山屋面为主,旧风貌建筑中部分建筑为土木结构古大厝。这些建筑主要由土木结构建造,夯土建筑以本地的黄土夯筑而成的土质山墙建造;木结构建筑以传统木架构形成框架。

(2)陈旧建筑则无明显的地域风貌和节点特征。往往是当地居民自建的砖房或移民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在移民新村以外建设的生产建筑。以砖混建筑为主,另有少量的石砌体结构建筑,常常缺乏外装修,以裸房或者砂浆抹面的外观出现。建筑质量不一,局部存在结构混搭的情况,比如一楼为砖砌体结构,二楼为木结构等。

(3)安置建筑一般是移民新村中的移民建房。移民新村一般有统一的设计,但是不一定有统一的建设,有较为实用的功能和较为简约的外观,组团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建筑质量相对可靠,但建设程度参差不齐,局部存在临时搭盖的遮阳棚、广告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村也会出现移民新村以外的建房需求。

3.2 现状建筑的风貌改善和单体整治

在综合考虑移民村村民的经济条件,并征求了村民意见后,设计团队对村内现状建筑的风貌控制和单体整治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思路。

对现状建筑质量较好,但外观风貌不协调、部分建筑未建设完成的建筑组团,对现状建筑建议予以保留,对建筑立面进行设计改造,使其风貌与新建建筑相协调,同时联系建房户按照整治设计,在原宅基地补齐完善尚未完成的住房。

对现状建筑质量较好,外观风貌陈旧但没有安全隐患的陈旧建筑或局部裸房建筑单体,也建议予以保留,并对建筑立面进行改造,使其风貌与新建建筑相协调。

对现状质量不佳,建筑结构混搭,存在安全隐患的陈旧建筑,建议进行加固整治改造,消除安全隐患。

对于现状质量较差,且没有建房手续的建筑,如使用土坯砖等无法有效加固的临时搭盖建筑,建议根据村委会安排,逐步拆除。

对于村庄当地居民的传统建筑,包括民居及宫庙宗祠,建议酌情予以保留,同时委托有古建筑修缮经验的施工队或传统工匠对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同时植入厕所、水电、网络等满足现代化生活的功能设备[3]。

3.3 新建建筑的风貌改善和单体设计

移民的建筑方案设计建议采取分期处理的办法,近期采用较为简约的素色墙面涂料粉刷,风貌与移民新村设计接近,不设或少设装饰性构件和风貌元素,避免移民和当地居民产生争议。远期等大多数住户建设完工后,村庄人居环境有所改观,村民初步重塑归属感后,再统一组织设计合适的风貌元素,对建筑进行立面改造提升,将村民的归属感融合进整体建筑立面中。既可以利用时间差分担建设成本,又可以便于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优化调整。

3.4 景观风貌改善与建筑风貌的协调

景观风貌作为村庄整体风貌的亮点,对整体风貌的构建同样不可或缺。同样,建筑风貌的和谐也能促进景观风貌的提升。因此,在建筑风貌统一的同时,也应当对景观风貌的营造进行分析研究,达成山水自然景观与道路建筑的有机统一。

在对街头绿地的处理上,首先要保证道路的视线通畅,取消遮挡视线的广告牌、临时遮阳棚、庭院藤蔓,绿化以灌木和地被为主。要充分利用村内闲置空地和拆除危房、违章设施后留下的地块,建设集中的开敞绿地,规划成街心公园或者组团绿地。鼓励移民自发开展立体绿化,结合建筑设计,充分利用阳台、天台、宅间院落及可以绿化的墙柱等构筑绿化空间。

在对水体周边绿化的处理上,尽量拆除水体两旁的乱搭乱建,水景旁空地尽可能设置有层次的绿化,在开阔的地方形成小型休憩场所,同时可与山体景观结合规划垂钓、农业观光等,充分利用现状水系风貌的优势。

4 结论

移民村这一特殊的村庄类型,是对生态文明最直接的诠释,因为移民村本身便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这一过程的附属产物。而妥善“愈合”移民村的空间肌理和改善建筑与景观生态,缩小建筑之间的风貌差异,并由此构建和谐的移民与村民间的人际关系和文化融合便是体现生态文明的结果。移民村的建设项目要认真研究适用于移民村的补助的方式和标准,着重保障移民新村的建筑建成、建好。注重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充分发挥村民在各项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保障新旧建筑的设计与整治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建设是硬件投入,管理是软件投入,要软硬兼施,巩固相关的政策成果。

本文选取了永安曹远镇埔头村、延平区太平镇南溪村和闽清县雄江镇梅雄村三个移民村作为案例,通过分析阐述移民型村庄的现状特点,探索依托规划设计促进村庄融合发展,具体提出村庄的建筑风貌改善路径,基于“愈合”概念具体分析了移民型村庄依托规划设计促进村庄融合的思路和移民村新旧建筑的风貌统一整治策略,为广大移民村村庄风貌的改善提供了一个思路和对策。

猜你喜欢
风貌移民村庄
我的小村庄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