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角下个案工作介入老年囤积障碍研究*

2022-12-27 22:27宜宾学院曾心雨黄丹
区域治理 2022年35期
关键词:家庭治疗邻里家庭成员

宜宾学院 曾心雨,黄丹

一、囤积障碍简介

囤积的概念由Frost和Gross(1993)提出,囤积行为及其结果概括为强迫囤积。囤积主要具有以下三个表现:第一,过度获取和难以丢弃大量无用物品;第二,居住的地方堆满了物品,以至于这些地方不能发挥正常的功用;第三,因囤积而感到显著的痛苦,并导致心理和行为功能上的损害。

对于产生囤积行为的人,他们对正常人避之不及的物品表现出较强的囤积欲,但是当个人囤积物品的行为超过正常限度并产生不良影响时,这类行为就属于非正常行为,心理学工作者将这种非正常行为称为囤积障碍。在早期对囤积障碍的研究中,囤积障碍常被认为是一种强迫症,并未有较明确的概念界定。直到2013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第五版出版,囤积症才独立成为一种新的精神疾病。

中国学者刘勇和陈健芷将其转化为一种精神疾病。由于人们认为需要储存物品,因此很难丢弃或与物品分开,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1]。囤积障碍会损害囤积者的社会功能,还会影响囤积者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的困难,可能会导致强烈的客体依恋的发展,而这种依恋是不可忽视的[2]。

二、理论基础

方曙光认为,社会支持作为一种情感测量和交流,是人们从他人、团体、组织和社区获得的一种关怀、支持和帮助,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如物质支持、生活支持和心理安慰等(方曙光,2013)。一个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就能更好地应对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根据提供者的不同,社会支持可分为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街道、社区、企业、社会工作者等正式社会组织和团体提供的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主要由家庭、朋辈、邻居、同事等非正式团体提供。患囤积障碍的老人常常面临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邻里的疏远以及社会大众的歧视,导致老人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不断缩减。本文尝试从非正式社会支持视角来分析老年人的囤积障碍问题。

家庭:大量物品的堆积,使生活或工作场所脏乱不堪,使人无法在其中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囤积障碍老人容易与家庭成员产生冲突,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导致家人疏离。囤积障碍老人需要改善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增进与家人之间沟通,赋能老人的家庭支持系统。

朋辈群体:囤积障碍老人群体长年靠捡拾垃圾得以慰藉,邻里和朋友对这种偏差行为表示不支持和不理解。因此,囤积障碍老人几乎没有社会交往,长时间缺乏与人沟通交流,使老人产生孤独感和受歧视感,更加需要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增强老人朋辈群体的支持网络。

邻里:囤积障碍老人将物品过度囤积在家中和楼道,容易使环境中的细菌迅速滋生,严重污染公共卫生环境,从而引发传染疾病,对于邻居的健康与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患有该障碍的老人与邻里关系恶化,甚至会发生口角争执。囤积症老人需要减轻邻里对该群体的偏见,促进邻里对囤积障碍的理解,增强邻里之间的包容性,缓解囤积障碍老人与邻里关系僵化的局面。

三、社会支持视角下囤积障碍成因

囤积障碍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心理学视角认为,囤积障碍源于认知功能退化和老年疾病、疼痛。国外心理学提出,囤积障碍目前多见于躯体情况受损者或伴发精神障碍者,较多地将囤积障碍归因于年龄增长与社会适应能力减弱导致的认知功能退化。从社会支持视角探索,分析老人产生囤积障碍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和邻里的非正式支持薄弱,以及社区、政府的正式支持缺失。

(一)对自身囤积行为的认识不清晰

患有老年囤积障碍的老人坚持将拾得的垃圾囤放于房间和楼道,且不愿卖垃圾以换取钱财,对邻里和家人的劝阻多表现为抗拒,认为自身的囤积行为并无过错,使得家中房间没有取得预期可利用的目的,可供其正常生活的区域极其狭小。患囤积障碍的老人起初只是少量地囤积垃圾,而后由于持续地难以舍弃,无用的东西逐渐占领正常生活区域,他们对这些无用之物产生强烈的依赖感,面对他人阻止自身囤积行为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大部分囤积障碍老人认为其囤积的物品都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被丢弃。对于囤积障碍老人自身而言,囤积可以防止负面情绪的产生,获得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满足、喜悦、安全感等),而丢弃会增加负面情绪(如,难过、焦虑、孤独感等)。囤积障碍老人通常与子女、亲朋好友联系少,或者是丧偶独居,产生偏差的囤积行为与老人处于独居逐渐加深的孤独感有着密切的联系,老人缺乏对过度囤积危害的认识和了解,再加上家人的不理解、邻居的避之不及而造成老人的非正式社会支持最终趋于瓦解崩溃。

(二)缺乏外力督促改善偏差行为

首先,囤积障碍老人群体的非正式支持网络薄弱,囤积障碍问题会导致老人与朋友、邻里关系紧张,从而使其缺乏相应的朋辈群体支持与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囤积障碍老人的孤独感和受歧视感。其次,囤积障碍老人群体与家庭的联系和交往较少,缺乏家庭对其囤积行为的引导和指正,家庭关系也因此受到影响。家庭结构表现出疏离的病态结构,导致老人的囤积行为逐渐加深,心理压抑和焦虑的程度也随之上升。缺少非正式支持力量的督促,依靠自身无法改变囤积执念,从而加重了其囤积症状。在正式支持方面,社区、政府、社会对囤积障碍老人群体的生活扶持都有不足,社区缺乏对囤积障碍群体提供社区内服务人员的综合性照顾,缺少帮助囤积障碍群体恢复正常生活的服务。再加上很多囤积障碍老人及家庭成员对国家相关社区居家养老政策不了解,社区宣传力度还不够,缺乏对该群体老人提供专项服务,导致囤积障碍老人社会扶持不足,造成社会接纳和帮助囤积障碍老人群体产生困难。实际上,部分患有囤积障碍的老人能够认识自身行为属于非正常行为,但由于缺乏外力的督促而无法寻找到改善自身偏差行为的方法,容易产生心理焦虑,从而丧失自信心。

四、个案工作介入老年囤积障碍

(一)个人层面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两种方式,其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心理、生理和社会三者的相互影响来推动人的成长与发展。首先,囤积障碍老人群体由于过度囤积而导致家庭和邻里关系紧张,使囤积障碍老人产生了一定的心理焦虑,长时间缺乏与社会的良性沟通,加重了其对囤积物品的依赖,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和制止,囤积障碍老人内心郁闷、不满且表现出较强的反抗意识,容易与他人发生口角争执。正是患囤积障碍的老人缺乏家庭、邻里的非正式支持,导致囤积障碍老人群体极易产生消极、焦虑的心理问题。

其次,社工在介入中可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对囤积障碍老人群体进行个案服务。直接治疗技巧针对囤积障碍老人群体不良囤积行为造成居住环境脏乱以及产生家庭、邻里关系恶化和自身生命安全受损等问题进行反思性治疗和非反思性治疗,以对囤积障碍老人群体提供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囤积障碍老人产生囤积行为的原因和囤积发展变化过程。同时注重给予囤积障碍老人宣泄情绪的机会,以缓解老人内心的冲突和焦虑,从而达到帮助囤积障碍老人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囤积障碍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间接治疗技巧主要将关注焦点放在囤积障碍老人周边邻里和家人以及社区,促进周边环境和第三者对囤积障碍老人群体的理解和帮助,尤其是社区照顾资源的链接,不断完善该群体的非正式支持和正式支持建设。

2.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将人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关注的焦点,把问题归结于人的情绪和认知以及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作用,是一种短期治疗模式,主要以服务对象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服务对象的认知来改善其不良行为。囤积障碍老人群体对自身过度囤积的行为表示肯定,缺乏对囤积行为造成危害的了解和认识,认为他人无法理解和信任自己。当他人阻止其囤积时容易导致囤积障碍老人产生抵抗和不满情绪,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囤积意识以缓解自身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下社工注重囤积障碍老人群体的囤积行为改变和学习规律,以结构化的方式促进该群体丰富自身仅有囤积行为的生活,有计划、有目的的规划生活,能够进一步促进囤积障碍老人对囤积行为的正确认识。运用心理教育的治疗技巧,针对囤积障碍老人产生不良情绪的问题进行辅导,改善囤积障碍老人群体对自我行为的认识。认知重塑技巧关注囤积障碍老人群体辨别自我认知中的错误,并发现治疗过程中自身的变化,以达到让囤积障碍老人重塑正确认知和改变无效的、错误的囤积观念的目的。

(二)家庭层面

1.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以服务对象的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解决服务对象个人或者家庭的问题。家庭是一个整体,具有单个家庭成员不具备的性质,家庭成员相互交往和互动方式也是判断个人和家庭问题原因的关键。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强调家庭的结构即家庭成员,对于患囤积障碍的老年人来说,家庭结构通常呈现不完整的状态,患囤积障碍的老人多为独居状态,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少,且由于其囤积行为不被家人理解,家庭关系矛盾突出,关系疏离,病态的家庭结构导致家庭无法发挥正常功能。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注重将家庭成员的焦点和注意力放在老人囤积行为和家庭互动方式的问题上,帮助囤积障碍老人及其家人认识到整个家庭的作用和优点,调节现有不良家庭互动交往方式,改变家庭成员对囤积障碍老人的偏见和看法,加强家庭成员对囤积障碍老人的理解和帮助,改善家庭边界不清晰、过分疏离的问题,提高囤积障碍老人群体对家庭的归属感,从而缓解自身依靠囤积获得安全感的行为,且能够受到家庭成员的理解和帮助,不断督促其改善自身错误的囤积行为。

2.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认为,对人的理解、对家庭的理解和对困难理解三者是相互影响的,强调困难的并不是问题,而是人处理困难的方式产生了问题,通过改善个人沟通方式,使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囤积障碍的老人大多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联系,关系较为紧张,尤其是在社会支持网络方面,囤积障碍老人群体不被理解,因沟通方式出现问题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受到歧视。人际关系较差,导致其家庭、邻里、朋友等非正式支持网络非常薄弱。而年龄较大,与家庭成员联系弱,社区缺乏照顾和帮助,导致囤积障碍老人基本很少获得正式的社会支持。

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注重改变囤积障碍老人个人的沟通方式,强调不同的视角看待囤积问题,使家庭成员互相看到对方的需要和体会对方的感受,做到真正的互相理解,使囤积障碍老人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和体会到家庭成员对自身的期望,在缓解其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同时,也改善了该群体与周边其他邻里的沟通,帮助囤积障碍老人群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组成协助该群体改善囤积行为的坚实力量。

五、总结反思

本次研究注重患有囤积障碍老人群体的非正式支持的分析,家庭成员的关心和鼓励不足,亲情链断裂。首先社工从囤积障碍老人的个人、家庭、邻里入手,帮助囤积障碍老人解决囤积行为带来的困扰,重塑正确的认知,寻找囤积障碍老人和家庭成员的和谐互动关系,强化了囤积障碍老人的非正式支持。通过个案工作的介入,囤积障碍老人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将会得到较好的改善,介入过程重点放在囤积障碍老人自身获取非正式社会支持上,并始终坚持案主自决原则,依据个案工作过程模式,以个人和家庭为主,深入解决囤积障碍老人的问题。在介入过程中为囤积障碍老人缓和邻里紧张的关系,以帮助囤积障碍群体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实现资源的活跃与囤积障碍老人需求的满足双线并举。

其次,运用间接治疗技巧帮助囤积障碍老人链接社区照顾资源、医疗资源,解决囤积障碍老人居住环境和身体健康问题,及时督促囤积障碍老人改善囤积行为,使囤积障碍老人群体在不脱离原居住环境的情况下恢复正常的生活。面对该群体的问题,在介入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个案工作模式的技巧,协助囤积障碍老人主动探索自己过往囤积行为的经历,引导囤积障碍老人聚焦于讨论其囤积行为,增强其对囤积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去研究老人囤积障碍,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囤积障碍的认识和了解,加强老人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对于了解和预防老人囤积障碍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避免妖魔化囤积障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猜你喜欢
家庭治疗邻里家庭成员
身体传送带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不停歇的家庭三人舞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