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赵猛,张佳怡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1]。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2]。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有利于解决党建“上热中温夏凉”的问题,打通“最后一公里”[3]。在新时代下探索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理念和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1],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手段[2],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过去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意识不强、手段不多、覆盖不够的问题,没有给刚刚进入党组织的学生党员起到很好的教育示范作用,造成入党动机不端正或入党初心的缺失[3]。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要创新党建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健全监管体系,建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常态长效机制[4]。学生党员在校内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认知我国国情实际,从而可能会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对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职责模糊不清的情况。社区为高校学生党组织提供了新的党建平台,可以成为深化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党支部深入社区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党员设身处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知行合一,从而将培养和发展、教育和管理学生党员工作走深走实[5]。针对学生党支部教育党员存在的组织薄弱环节,要从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辉党史中汲取经验[6],探索“把支部建在连上”,把党员教育开展到社区里,高标准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为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提供新载体、探索新路径。
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每一位党员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高校学生党支部深入社区,可以让学生党员实际接触到身边的群众,从服务一小部分群众开始做起,不断锤炼党性、提高觉悟、增强本领,做到“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8]。学生党员日常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通过进入到社区基层,可以密切群众,联系群众,帮助学生党员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9]。
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要严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着力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更多吸收到我们党内,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10]。高校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拥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因此,高校党支部从政治上、思想上、能力上均应对其进行严格考察培养、教育管理。受到学生身份以及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影响,目前学生难以进入各行业进行工作实习体验和跨省跨市的爱国主义基地学习,单一的一对多式党课难以使学生获得全方位、沉浸式学习体验,培养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学校就近的社区蕴含了充分的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能够拓展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空间,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
高校学生党支部深入城市社区,应当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自身特点,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对于所深入的社区要进行细致分析,把握社区自身的需求,从而做到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提升学生党员的自身素质,实现双方的共赢。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推进深入社区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制度体系建设,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对此,可探索制定以下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入驻社区制度,细化入驻目标和入驻方式,就学生党员如何深入社区,深入社区的频率、深入社区的规模、每次活动的负责人等都作出具体的规定。二是建立支部党员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党员的权利、义务以及党员的工作职责,使学生党员进一步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意识到党员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从而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三是建立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考察制度,加强对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管理,例如《积极分子思想政治素质量化考核办法》等,从而使党支部强化对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提升党员的发展质量。此外,可以探索建立“社区‘第二课堂’成绩单”,通过成绩单的方式显性展示支部进社区工作对学生培育的具体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深入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高校学生党支部深入社区时,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库优势,尽可能为基层社区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可以尝试针对社区特色组织开发多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课程;二是相关专业学科师生可以在社区的精细化治理、数字治理等方面发挥优势;三是相关专业学科师生可以在疫情防控知识普及、疫苗接种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法律知识等方面提供更加专业的讲解,推动居民民主法治意识深化于心,进一步理解上级政策的要求[11]。
高校学生党支部深入社区开展活动时,要善于挖掘双方彼此的资源,努力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通、互惠互利的局面。这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实现基层现代化治理的有力举措[12]。一方面,高校要努力为基层社区提供资源,这主要包括高校的人力资源,包括具备专业技能的师生以及具备良好素养的学生志愿者、学生骨干等;另一方面,社区也要为高校学生及学生党支部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党员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情民意,让学生党员的才干有施展的空间。
在工作的推进中,一定要注意长效机制的建立。在每次活动开展时,都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让活动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因此,需要额外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畅通联络渠道,积极获得来自普通学生、普通社区群众的建议,做到“广纳民智、集思广益”;二是要保证运营方的稳定,目前研究生党支部的党支部书记多为学生,开展进社区活动也多数由学生组织,这时,院系组织员或辅导员可以积极介入,对整体的活动进行把关,从而保证整个活动运营的稳定性,为活动的长期开展提供保证;三是要注重凝练成果,及时总结,将一次次好的活动转化成可以长期开展的品牌或者系列活动。
1.人才培养深入推进
(1)理论水平有力提升
在基层社区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加强了高校学生党员的学习交流,搭建起了党支部成员之间的沟通桥梁。定期对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学习后,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分享等活动,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发展。
(2)思想境界有力提升
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创新探索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新模式,调动了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使进社区工作成为学生思想进步的“助推器”和学生求真力行的“动力泵”。
(3)专业技能有力提升
高校学生党支部进社区举办“党员活动日”,以及举办志愿服务、法治宣传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党员们在志愿服务与法治宣传活动中深化了对于校园内理论知识学习的掌握程度。以法治宣传为例,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书本和课堂,“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深入社区,大学生得以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普法宣传与法律咨询的形式,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提升了学生党员的专业技能。
(4)实践能力有力提升
社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相较于校园内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集中于理论学习的单一形式,社区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有了在实践中运用的机会与途径,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2.基层党建提质增效
(1)活动形式更加丰富
积极与社区联合举办一系列活动,包括支部书记讲党课活动、集体理论学习、志愿服务、政策宣讲、法治宣传等活动,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创新,为基层党日活动的创造性开展开辟了全新的舞台。
(2)支部交流更加密切
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之间的沟通对话。在交流中,双方积极学习,共同进步。支部党员纷纷表示,支部成员在日常管理、思想引领、作风建设等多个方面均有较大收获,支部成员间的联系与交流也更加密切。(3)堡垒作用更加显著
通过制订学生党支部进社区方案,对入驻方式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支部能够进一步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也进一步得到巩固,使党组织更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
一是通过制定制度,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二是前期进行了充分调研,了解了其他学校开展党员进社区工作的基本经验,深入掌握了对接社区单位的具体情况,为工作开展进一步铺路;三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开展攻坚工作,真正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施高校学生党支部进社区工作一段时间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此,应充分总结目前所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寻求应对策略,从而真正实现基层党建引领事业发展。
1.常态化疫情防控使线下活动开展受到阻碍
受到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影响,当前无论是社区还是学校都面临着较大的疫情防控压力,多数学生目前需要在校内度过大部分的学习及生活时间,学生出校开展线下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此外,社区疫情防控管控也较为严格,高校学生深入社区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深入社区的频率和规模无法保证,活动开展的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2.活动机制的不健全使活动效果难以保证
尽管活动前制订了活动方案,也制定了一些考评制度,但在实际活动开展时,仍然会遇到一些阻碍。一是学生党员深入社区时,受到社区接待的规模影响,往往需要分批次开展活动,这样会导致一名学生党员实际上深入社区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党员教育的效果有限。二是活动的评估难以做到十分细致,这是因为学生党员进入社区开展活动时的表现难以量化,这样一来就无法对每名学生党员的实际表现做到定量评估,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活动时间一长,一些学生党员就无法做到“全情投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3.学生党员的自身特点使活动长期开展遭遇困难
学生党员是高校较为积极的一个群体,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学生党员流动性较强,本科生多数为大三、大四年级学生,这些党员毕业之后,开展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设计、组织安排,往往一开始难以达到之前的效果;二是大量本科生党员面临着考研就业的压力,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往往以学业为重,若选择在其结课考试期间开展活动,其积极性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从而使活动效果打了折扣,难以长期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1.完善体制机制,发挥育人优势
高校学生党支部应立足自身发展要求,在各个时期和阶段不断完善和调整入驻方案,及时改进在进入社区工作中产生的意见与分歧,协调双方发展建设。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联合社区积极探索建立学生“第二课堂”,一方面,发挥社区环境育人优势,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切实将党建工作进社区的成效带给社区群众,使学生党员进一步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提高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最终实现高校与基层社区的共赢。
2.立足校系特点,创新活动形式
若一味追求活动数量而忽视自身特色的挖掘,党支部进社区的很多活动易走上同质化道路并且流于形式,从而导致难以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固有优势。故在探索进社区工作中,高校党支部应当立足高校自身独特场域和学校、院系特点,充分挖掘依托自身学校、专业能够开展的品牌特色活动,如法学专业师生组织举办法律知识科普、防诈骗知识普及活动,社会工作专业师生进行老年人健康调查及知识宣传活动,计算机专业师生组织老年人手机使用教学等活动,艺术设计专业师生进社区举办宣传栏制作、标语墙绘制等活动,对进城市社区工作进行创新发展,提升工作开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