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德”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的首体模式

2022-12-27 21:47:40文/陈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体育

□ 文/陈 佳 魏 军

首都体育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体育类高校,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把“健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思想融入课程教育,紧扣学校自身鲜明特色,围绕“四个立足”,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体育引擎,鲜明打造“以体育德”的首体模式。

立足学校特色,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优势

第一,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精准育人。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的目标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在体育专业学生素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凝聚专业优势,立足“体育教育、奥林匹克教育、冰雪运动、体医融合、文化与新闻传播、体育人工智能”六大办学特色,结合百年体育强国梦、奥运会、残奥会、冬奥会和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活动和重大赛事,以冠军精神、志愿者精神、中华体育精神、中国精神为核心,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育人内涵,积极打造“奥运+”“冰雪+”“冠军+”“医学+”“新闻+”等符合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新样态,实现“体育”“智育”“德育”全面提升。

第二,启动课程思政的“四进”工程——实践育人。遵循“‘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育人指向,学校正式启动了课程思政进课堂、进场馆、进线上、进社会的“四进工程”。一是进课堂。推出“校领导、奥运冠军、时代优秀楷模、青年优秀学子”进课堂等系列课程思政活动,向学生传递“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二是进场馆。依托北京市资源优势,带领学生走进首都体育馆、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等,引领学生从中国体育运动磨难与辉煌并存的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三是进线上。为了在“战疫”中贡献体育人的力量,学校搭建“北京市中小学生居家科学健身运动远程服务网络平台”,师生编排居家健身视频入选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防疫健身微视频,助力人民增强体质。四是进社会。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建党百年、备战奥运会以及冬奥会等大型活动和赛事的良好契机,形成以“展技能,传精神——行走的思政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类课程为主干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努力实现课程从校园到社会大课堂的延伸。

立足学院特色,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品牌

学校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和主要推进者。学校各学院明确开展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形成亮点、特色,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品牌。例如: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秉承“兴体报国、身体力行”的情怀,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注重用好抗疫的鲜活素材,积极打造体医融合助“战疫”,将“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融入专业学习中。武术与表演学院立足“文化传承、尚武崇德”的价值目标,充分利用武术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价值育人优势,以开展武术文化研究,讲好中华武术故事为主线,在剧本创作、角色塑造、演出呈现三大主题教学内容中深挖德育元素,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武术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体育人工智能研究院立足以科技力量助力体育强国的时代使命,利用全国首个“体医工融合高精尖创新中心”平台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体医工”融合发展课程思政创新模式,激发学生“科技助体、科技助国”的雄心壮志。

立足教师自身,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第一,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践者,是解决“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核心因素。学校围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视野广度、内容热度、融入力度、实践强度”六大主题,精心设计和组织系列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讲座和培训,帮助专业课教师提高德育意识自觉和价值教育能力。例如:在“体育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将体育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体育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讲深讲透,不仅需要教师对体育历史发展中的各类体育事件进行解读,更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各项体育运动发展历史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这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知和学习,才能创造性提炼和传播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优秀内涵和优良传统,并进行价值引领。

第二,课程是进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核心载体。学校全面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计划”,要求做到每个教研室至少推出一门“课程思政金课”。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重点,积极挖掘课程思政的“着力点”,把蕴含在这些“点”中的价值理念、道德目标、爱国情怀、品质塑造等元素融汇贯穿于教学、训练、实习、竞赛等每一个环节。以武术与表演学院武术套路研究室推出的“中国传统武术”课程为例,该课程贯彻“以武育人、以德润身”理念,坚持“文武兼备、术道并重”,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相结合,形成“技术+情操”“武术+文化”“身心+智慧”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立足学生特点,创新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课程思政育的是人,赢的是心,需要正确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学校针对体育学专业多以运动技术教学训练为主,而且教学过程多集中于户外、体育专业学生比较活泼、好动的特点,积极探索出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等课程思政创新育人路径。

第一,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喜好。探索以体育赛事和活动为载体,以体育故事为引线,以优秀运动员为榜样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如结合冬奥会开展“如何上好冬奥会这堂思政大课”,解读中国体育健儿拼搏背后蕴含的精神密码。

第二,契合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规律,让学生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编排的舞蹈《南湖颂》为例,该舞蹈以中共一大的召开为历史背景,表现了“南湖水暖忆初心,红船踏浪启征程”的南湖红船精神,用体育艺术的力量传承红色精神,使得历史的宏大叙事在学生自我的艺术体验中变得鲜活深刻。

第三,契合“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结合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校园万米接力比赛,以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伟大长征精神。结合学生舞龙舞狮的专项优势以及中华民族“年文化”的特色,组织学生开展“知本来、向未来”传统舞龙舞狮进校园进社区实践教育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如何评价实施效果、如何监督,这是实践中的难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未来,学校把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德技合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成效评估机制建设作为重点任务落实,正在创建具有前瞻性、首创性、针对性、可行性的《首都体育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测评指标体系与评估实施细则》,该细则明确了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五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各级指标的权重,在一级评价指标下又构建了12 项二级考核评估指标,采取静态结构性评估和动态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运行规范、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进一步增强体育的育体、育德、铸魂功能。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