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刚,颜莹,彭欢,王利坤
1.中盐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2.湖南中地大科技有限公司;3.湖南中城乡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矿山生态修复对于国家的科学绿色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在工业发展之初对于资源的需求极大,全国有着大大小小的矿山,且很多已经废弃。而受到意识和技术的限制,不少矿山对生态的损毁严重,无法维持生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急需提高生态恢复的效果,建立良好生态循环。
在国外常常使用复垦、修复以及重建等名词来指代修复生态的过程,虽然名词的词性有所不一,但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在世界范围内,国家工业生产快速发展时期,对生态资源的消耗剧烈,很多技术尚未成熟,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满足重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损毁,降低了国土植被覆盖率,还可能导致山体不稳、地质疏松、滑坡泥石流等一些自然灾害。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意识到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在组织采矿和采煤等活动时,必须按照土地复垦条例,将因采矿等活动损毁的土地,治理到可供使用的程度。在早期,生态修复指的就是土地复垦,在保证耕地的情况下,根据矿山损毁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土地恢复可以再利用的样子。而很多人则认为土地复垦就是将土地恢复成耕地的状态,这种解读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了生态修复的难度,还会增加对生态修复的误解,不少的观点认为,恢复耕地也无法恢复植被覆盖率,耕地本身也是对土地的一种过度利用,仍然不利于绿色发展。因此,在后期名词采用从土地复垦转变为生态修复,突出绿色生态环保的主题。
对于矿山生态修复,国家的法律条例也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指的是因为采矿等活动导致区域土地损毁、生态环境被破环等情况,都需要采取生态修复,将其恢复到采矿前或者可供利用的状态。从国家修订的矿山资源开采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条例来看,矿山开采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过度开采导致区域地面坍塌、出现缝隙,矿区土地疏松,经强降雨出现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会破坏和污染地下水等等。这些毁坏依靠自然修复需要很长时间,必须有人为手段介入,采取有效措施,使得矿区恢复生态。当前,在国家的重视下,很多矿区的生态修复效果呈现越来越好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修复的效果,不能完全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要求,亟待根据问题探讨解决的策略和方法,推动国家生态发展,让矿山治理更加科学合理。
根据矿山生态修复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了解到,国家对矿山生态恢复有着系统的实施办法,并对矿山的环境监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地区的自然生态部门要对其进行全面动态监管,包括监督采矿的责任权人,落实第一保护的相关条例,采取人为监督、网络监督等多种手段,监测矿山生态修复效果的多项指标。对于矿山地质生态的修复,需要相关的责任人定期收集监测的数据和资料,并如实地上报给当地的自然管理部门,再将真实资料一层层上报,进行信息的汇总,更新数据,确保修复工程的有序进行。在掌握真实的监测资料和数据之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才能更加清楚所管辖区内的土地损毁情况,以及当前修复工程达到的效果等等。而从当前监测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法律法规的条例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基层,数据和信息也没有及时上报给上一级的部门,以至于区域内的生态修复情况不够理想。上级自然资源部门无法掌握具体的资料,自然不能提供更科学的修复策略,无法指导生态修复工程。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的矿山资源生态修复有近四成没有得到有效修复,这说明了在监督管理上力度不够,需要加强对矿山的生态修复监管,保证法律条例的落实,提高执行力。
矿山生态修复需要科学的指导和专业的执行团队。随着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对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视,各个地区也在大力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尤其是一些采矿密集的地区。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施工团队进行矿山生态修复施工,矿山修复并非朝夕可行,需要长期监测管理,也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施工团队的好赖关系着最终的生态修复效果。很多施工团队将其当作是一次简单的工程,缺乏对矿山生态修复的深层次理解,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知识积累不够,也缺乏对区域的整体性认知,采取的方法和策略自然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每个矿山的实际情况不同,所引发的自然问题也会有所不同,采取的自然生态修复措施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措施。总而言之,矿山生态修复对施工队的专业要求较高,如有些施工团队认为生态修复等同于土方工程,若是有裸露的山体较多,就在上面覆盖土壤,矿洞太大存在坍塌的风险,就将矿坑填平。施工过程不够严谨、细致、科学,修复后再返工的实例不在少数,还经常出现种植的植被在三年内死完的情况,既浪费人力也浪费财力。若是施工队能够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或者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案执行,就会大大提升修复的效果。若是在山体覆盖土壤的时候注重水土重建,则水土和植被就会形成循环体,植被不会因为土壤吸附力不强、营养不足而死去,在三年内山体又重新裸露。若是在修整排土场或者采场的时候,可以利用科学的技术和自然原理,做到与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相融合,则会使修复的工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这些都需要科学的技术以及专业的施工方案,才能够做到有效修复,从目前参差不齐的施工团队来看,还远达不到科学修复的效果,需要严格筛选团队。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矿山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相关的技术,也在不断地科研实践,经过科研人员不断地努力,我国已经研究和推广了很多高效的修复技术。然而从修复技术的推广层面来看,不够理想。矿山生态修复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首先,修复的主要资金投入源自政府财政支出,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新技术的推广和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中一些生态循环系统,在刚开始投入的成本很高,但能够达到的效果也更好。如土壤重构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植被水土循环的问题,大大提升植物的生存概率,让土壤和植物更服帖,但相较于传统的一次性回填技术,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很多政府无力承担高昂的成本,社会企业对新技术实施的积极性也比较低迷。再如对于矿洞的修复技术,需要考虑到后期下沉的情况,因此在未完全填平地面的时候留一定空间后期继续观察。而这样工程队无法达到验收的标准,要长期留人观察地面下沉情况,做后续的工作,对企业来说也是耗时耗力。新技术的推广存在种种制约,需要转变矿山生态修复的理念,建立科学的思想,才能突破推广困境,达到新技术实施的效果。
矿山生态修复是功在千秋的大业,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使得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在矿山生态修复的实施过程中,也要提升思想高度,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看作是一次对环境的拯救。明确修复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修复的主要目标,了解该领域的法律法规,做好矿山生态修复的科学方案。首先,施工队伍需要意识到矿山生态修复与单纯的绿化工程之间的区别,其主要的目标是让矿山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回归稳定的生态构造;其次,修复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原则,做好尊重自然环境;考察当地地质地貌和土地损毁程度,做到因地制宜,制定科学方案;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建立生态环境效益优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重视生态修复前中后期的各个环节,保证生态修复有头有尾,目标明确。
我国矿山修复已经在反复实践中不断进步,修复的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仍然缺乏更科学的理论支撑,正如上述而言,很多施工团队不够专业,出现修复后又重新返工的情况,还有很多生态修复后,三年内又恢复如初的情况等等。可见在修复过程中,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不匹配的情况。矿山开采导致环境损毁的现实情况很多,也有着不同的差异,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先进的修复技术作为支撑,找到不同矿区的差异性,了解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情况,保证修复工程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在制定生态修复工程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考虑的越全面,制定的方案就越有价值,修复的质量越好,后期维护和返工的概率就越低。因此,要做好区域的矿山生态修复的基础性研究,保证水土和植被的三个重要因素,采取合适的修复技术。在地貌重塑方面主要采取防自然特征和重塑工艺,通过相互匹配,施工优化,完成土壤重构。土壤重构主要采取土壤剖面构型优选,采取优良的表土材料,主要重构工艺和改良措施。在植被恢复方面需要重视选择适合当地的适应性品种,进行品种改良,群落配置和种植与管护。以上都是矿山生态修复的基础性研究,做好土水和植被,建立良好的水土循环,才会提高植物的存活率,等到植物生长旺盛,才会真正达到修复生态的目的。
首先,地貌的重塑,每个矿区的地形地貌都存在差异,矿区采取导致的生态问题也有所不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团队需要做好基础的生态研究,结合矿区的多种因素,采取有序排列和整形土壤的方式,重新构建一个为周围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相似的景观,选择适应的植被,消解地区地貌给生态修复带来的困难。这也是生态修复工程的第一步。
其次,土壤重构。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必需品,土壤中含有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重新构建一个适合当地植物生长环境的土地剖面,能够在生态修复的一到二年内恢复土壤的肥力,让植物可以在土壤上生长,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最后,植物的恢复。植物恢复是生态修复基础工程的最后一步,在地貌重塑和土壤重建之后,植物已经有了较好的生长环境,这时候需要根据矿山所处区域的不同以及实际的地形、海拔、降雨量等等,选择合适的植被,针对生态损毁程度的不同以及土地的类型,可以搭配多种植物,保证后期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让其可以持续性生长。
在做好基础性研究后,可以大大提升生态修复的效果,但仍然有一些地区在开展生态修复中采取了还原生态环境结构也失败的案例。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生态修复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方案,使其更加适合当前的情况,照搬照抄肯定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保证矿山生态修复的效果,需要完善的监督监测机制,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办法执行,才能约束多方,通力协作,达到理想的目标。这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矿山生态修复的监管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监督监测机制运行的过程中受到多方利益的牵制,始终没有真正有效的落实各个方面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此,国家也采取了更为有效地策略,将目前所有没有运营的矿山做好核查工作,比如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计划,自计划制定实施后,每年都需要对这些矿山修复情况进行监测,收集相关的数据和治理的成果,让监督监测机制合理运作起来。
依托于大数据时代,很多区域还利用网络实施云监督,将监督监测的方式多元化,逐步落实各项机制,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过去因为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很多资料更新不及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把所有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修改其中不正确的数据,逐步建立云数据平台。在地方规划各项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得到比较精确的资料,用于制定科学的策略。如在多项生态修复工作中,采取统一的数据平台并进行统一的管理,让地方做好生态修复的年报工作,保证所有的数据和资料可以及时上报,最后还要根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完善验收相关工作,保证验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未来的发展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环境工程修复。
矿山生态修复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这些也是阻碍矿山生态修复成效的因素。对此,需要正视这些遗留问题,大力推动新的技术,升级修复理念,才能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生态修复并不是在矿区废弃后才开始规划,事实上,就目前领域修复工程的探究可以了解到,不少研究者提出“边采边修复”的理念,针对开采不同矿可能面临的生态问题,采取一定的预防策略是及时补救策略。在开采的过程中,也同步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可以达到及时修复的目的,还能大大降低后期修复的难度,这样小面积地生态修复,当前的环境能很快得到恢复,保证生态平衡。这样的方法不同于到后期矿山废除后治理的理念,而是从开始和过程就可以有意识控制采矿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绿色发展、持续性发展。这个理念在人们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后就开始有学者提出,但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在利益驱使下,没有兼顾到环境的保护;另外一方面,过去的生态修复技术有限,很多理念即使提出也很难真正实现。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边采边修复的理念有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值得在实践中发展和改进。
综上所述,矿山生态修复是关乎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工程,正在开采的矿山和已经废弃的矿山都需要进行生态修复,降低采矿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极大伤害,让生态可以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减少因采矿而引发的二次伤害和自然灾害,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