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大学文化规划建设新思考

2022-12-27 17:30绍兴文理学院张代宇
区域治理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术

绍兴文理学院 张代宇

国务院2015年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的概念被首次正式提出,成为当前高校办学治校关注的焦点热点。当前各高校正在加强“十四五”规划制定和实施,大学文化的规划建设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对过去十年大学文化规划建设进行回顾反思,并在“双一流”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大学文化规划建设的重要价值,强化文化规划建设与大学内涵发展内在逻辑联系,有必要深入思考,这是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之路的内在需要。

一、回顾:十年来大学文化规划建设总体情况

(一)宏观背景

高校四大功能,是社会发展不同阶段赋予高校的使命,第四大功能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从各高校战略规划所用的笔墨篇章来看,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科研等一般都会位居前列,而对大学文化价值的认识、实际的投入、绩效的评价等,相对比较弱势。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曾提出“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然后从“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办学特色”等五个维度阐述主要任务,不管是目标还是任务层面,未明确提到“文化传承与创新”。2011年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首次正式把“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来,从此高校办学四大功能体系形成并得到理论界广泛认同。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争创一流,是新时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因此文化规划建设要适应新时代,贯彻新思想,形成新理念,构筑新气派。教育部2018年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造具有时代精神、风格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由此可见,“双一流”的建设离不开大学文化的彰显,大学文化也离不开“双一流”的内涵支撑,两者应同向融合推进。

(二)理论认知

在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部分学者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入,以“体用”范式思考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并引发对大学文化建设缺位的思考和路径探索。清末儒臣张之洞的《劝学篇》,其核心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体西用”思想,为西学的传播开启了思想之门,中西教育模式、教育思想在一种平衡中向前推进,推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发展,“轻体重用”思想倾向逐渐显露,不符合“立定脚跟”“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认知规律。在大学文化规划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体系方面,学者们基本认同了“文化三结构”理论,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有的学者把精神文化从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中剥离出来,突出精神文化在大学组织内的独特地位。在物质文化层面,有的高校表述为形象文化,既包括了物质载体,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休读点等,又包括了文化识别和表达体系等。高校的文化活动十分丰富,有的高校还将文化活动载体或文化品牌建设单列,在规划中做独立篇章的描述。比较普遍采用的体系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精神,二是制度文化,三是以学术学风为重点的行为文化,四是物质文化、形象文化,五是文化活动、文化品牌等。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独特的印记,往往成为大学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一般认为,大学精神是一种价值和规范体系,反映大学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又反过来影响师生的思想行为。对大学精神的研究,学者们一般从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一是从大学的办学理念、校史校训、愿景目标等具体的表征维度进行研究;二是从大学气质维度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独特气质的集中体现,现代大学应具备独立气质、包容气质、高贵气质等;三是将大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研究,强调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树立爱国文明尚学的校风,崇尚新时代劳动精神、节约精神等。

二、反思:“双一流”视域下大学文化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数据分析

以75所省部级高校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文本为例。十二五规划中“成就总结”“现状分析”方面,对文化建设独立成段总结的高校仅4所,十三五规划24所,有进步,但比例仍然偏低。少部分高校在“办学条件”有少部分总结,侧重于文化工程等硬件建设,或在“党建思政”部分从文化育人、文化活动角度总结,大部分高校在这一部分对文化建设无总结。一方面说明,文化建设本身成绩显示度、标志性不够,另一方面,与办学者现阶段的理念认识有关。规划第二大部分往往是“主要任务”或“重点举措”,第三大部分往往是“办学条件”或“支撑体系”,十二五规划文本中,将文化规划纳入“主要任务”或“重点举措”的高校有50所,占66.7%,纳入“办学条件”或“支撑体系”的有25所,占33.3%,十三五规划中,这两个数据分别是62.7%、37.3%,与十二五规划的数据基本持平。放在不同篇章,反映办学者对文化规划建设不同的理念认识。另外,无论是作为“主要任务”还是“保障条件”进行规划,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分别有50所高校以“文化传承与创新”或“大学文化建设”单独成篇或成段,占66.7%,其余25所基本上是融入“办学条件”“党建思政”或“社会服务”等其他部分撰写。总体情况来看,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国大学要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任务相比,与“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内在要求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关键问题

一是对文化规划建设价值认识不够。价值决定导向,决定资源投向,高校对大学文化实施规划,一般是为了保持总规划“拼图”完整性,相对于具有显示度的硬指标,高校普遍对大学文化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价值认识不够,根本上是对办学“显绩”和“潜绩”“近期”和“长远”的关系把握有偏差,缺少对实施路径、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系统考虑。二是对文化规划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内在关系理解把握不够。“双一流”大学的呈现离不开一流大学文化彰显,大学文化既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重要支撑,文化传承与创新本身也是内涵发展的内容。高校讲内涵发展,潜意识是学科、科研、人才,因此部分高校仅把大学文化建设放在了办学支撑方面,融入校园环境进行建设。总之,用大学文化引领大学走内涵发展之路研究不够,要把大学文化建设全方位渗透到凝聚高层次人才、构建特色学科体系、加强内部科学治理、形成独立校园气质等各方面。三是文化规划建设个性化不够。大部分高校是从广义的概念和共性的角度看待大学文化,规划建设趋同,个性特色不够鲜明。高校要实现特色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是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综合反映大学气质灵魂,是大学特色彰显的重要部分。其次是对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文化差别认识不够,对于大学独立精神,学术文化研究不够。

三、重构:“双一流”视域下大学文化规划建设的战略路径

(1)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影响力,要坚持从“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任务视角统领大学文化规划建设,找准新定位。大学文化是大学内在的气质和灵魂,是大学最持久深远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大学文化的系统规划建设,有利于保障大学功能四轮齐驱。从不同视角规划大学文化,体现了对大学内在规律的不同认知,也决定了文化规划建设的格局视野。若仅把文化物化为有形的办学条件,并置于办学底层,会越来越局限,也并不能真正有效起到支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作用;若仅从大学精神上讨论校园文化,又会陷入“形而上”的抽象层面,失去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只有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统领大学文化规划与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既能包括文化规划建设的传统框架,如通常所说的大学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文化载体等,又能丰富文化规划建设的内涵。如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文社科学科建设,文化传播与交流,文化创新工程等,还有利于提升“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与其他三个功能的互动交叉,使大学文化规划建设具有系统性、深入性、延续性,通过长期建设,真正意义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气质。

(2)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责任和先进的思想指引,要坚持用“筑牢鲜亮底色”力写大学文化规划建设的首要之义,贯彻新思想。“筑牢鲜亮底色”是大学文化规划建设先决条件,否则不仅文化规划建设是徒劳的,大学其他功能也虚弱甚至南辕北辙,一流的高校务必要建立一流的社会主义先进校园文化。一是要深入学习新时代教育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德树人等内容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高校文化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要处理好新文化与育新人的关系、文化与内涵建设的关系,提升文化规划建设高度。二是深刻理解文化规划建设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联系,始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引领性先导性文化,系统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全过程,提升文化规划建设的厚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的概念进行转化,渗透于大学功能使命的各个领域,实现对大学有效的价值支撑和文化认同。三是要加强文化研究与创新,挖掘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保护根魂血脉,提升文化规划建设的深度。通过“鲜亮底色”的浸润,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聚集地和辐射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内涵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为教育“四为服务”做出文化维度的新贡献。

(3)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术文化和学术精神,要坚持使“崇尚学术”成为大学文化规划建设的本质灵魂,构筑新学风。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大学文化无法去掉的“胎记”,从文化结构来看,学术文化是大学行为文化的核心内容,大学是崇尚、产生、弘扬学术的精神高地,要将崇尚学术作为大学文化规划建设的本质灵魂,并以此形成优良校风学风。一是要从顶层设计上完善机制制度,形成弘扬学术的治校方略,努力营造鼓励学术创新、尊重学术自由、服务学术发展的氛围,为聚人才、留人才、育人才、输人才提供优良土壤。二是要重视学术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治学治校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实现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良性互动。三是要形成学术道德、学术创新和学术责任三者统一,学术道德是基本前提,学术创新是路径手段,学术责任是主要任务,强化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发挥学术在教育教学、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四是要加强院系基层学术组织建设,鼓励支持学术活动开展,在师生互动中同步加强学生学术意识和学术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摒弃浮躁、追求卓越,将学术文化、学习文化作为大学最重要的学风校风。

(4)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人文底蕴,要坚持让“人文社会科学”丰富大学文化规划建设的内涵,提振新动能。学科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载体,人文社科水平决定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一是要在大学文化规划建设过程中同步做好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人文社会科学规划既是学科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若缺少内涵,文化规划建设就容易成为无源之水,失去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因此要制定振兴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计划并加强投入,赋予大学文化建设新动能。二是要把握导向,与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求同向同行,高校在文化规划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中要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三是大学文化规划建设要与区域、城市文化规划建设深度融合,如协同建立研究院所、特色智库、文化传承与教育基地等,推动地方或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从中观、微观层面将“四为服务”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

(5)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文化规划建设的根本任务,弘扬新精神。大学四大功能,既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而人才培养处于核心地位。高校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从实践主体看,师生是大学精神最直接的践行者,共同传承大学文化基因,育人始终是大学最重要的办学活动。大学文化所包含的大学精神、治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学风、文化氛围、文化载体等,是一所大学无形的宝贵教育资源,对立德树人尤其是“德育”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要认识到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环节,完善“三全育人”体系,落实文化育人内容,重点把握好四方面。一是强化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教育、新时代中国精神培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治学办校全过程,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厚植“大德”。二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大学精神,完善制度文化,强化职业道德,巩固基础修养,营造优良校风学风,打造文明尚学校园,为立德树人提供优良文化环境。三是高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标杆示范,用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新风尚,如示范性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节约精神、奉献精神、志愿精神等。四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力,大学除了弘扬科技精神,当前尤其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文精神,要通过第一课堂的课程教育,第二课堂中的文化活动、文化载体、文化品牌建设,营造追求“真善美”、关注人的价值的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总之,文化规划建设最终要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有思想有灵魂的学生,塑造有精神境界的教师,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