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慧社会的基本内涵与表现特征

2022-12-27 17:30:42北方工业大学新兴风险研究院张黎明周晓宇
区域治理 2022年16期
关键词:智能化智慧人类

北方工业大学新兴风险研究院 张黎明,周晓宇

智慧社会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在全世界都是较新的学术领域,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智慧社会的概念以后,如何理解和构建智慧社会是目前学术界、企业界和各级政府正在积极探索的热点课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飞跃等在《社会计算与计算社会:智慧社会的基础与必然》一文中认为,基于社会计算,智慧社会可充分利用开放流动的大数据资源,综合协调“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形成信息对称、权利对等、组织扁平的社会结构,推动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向分布式、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全响应的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转变。MIT教授阿莱克斯·彭特兰通过长时间收集数百万的人类行为数据,基于想法流提出了全新的社会物理学,通过提高集体智能,促进智慧社会形成,并提出创建用于保护隐私的个人信息使用制度。《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翻译者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长江学者汪小帆表示,社会物理学是大数据学科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个体互动带来想法的传播,想法传播能够产生群体智慧,群体智慧可以促进更美好社会。《中国信息界》总编辑尚进博士认为,智慧社会是以人民为中心和面向全社会的“包容性”发展理念,是摒弃固有“技术决定论”的新思路,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路径。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从智慧社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角度提出智慧社会“六智”基本生态链的观点,并认为智慧社会将重塑政府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政府感知能力和数据共享水平将大幅提升,政府结构趋于扁平化,协同能力大大增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认为,“智慧社会”概念是对“智慧城市”概念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有助于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解决城乡智慧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群体数字鸿沟,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联动化、社会治理精准化。

一、智慧社会的本质内涵

(一)智慧社会是由人类社会、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三元世界高度融合的社会形态

(1)传统社会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物理世界构成的二元世界。人类从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从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人类的衣食住行、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始终依存于自然物理世界。(2)互联网为人类社会打开了万维网的虚拟现实世界,让人类社会和信息世界日益密切。人们的社交活动在信息世界里可以充分自由的连接和表达,人们在信息世界里创造出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机会。(3)物联网正在开启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打开了人类社会通过信息世界认知物理世界的通道。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物理世界的各种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从物理世界传输到信息世界,将直接感知到的、可能冲突的、不精确的、孤立的数据推理加工为不能直接感知的一致性、精确性、聚合性信息。

(二)智慧社会是信息生产力发展到智慧阶段,人类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日益体现出智慧化特质

(1)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人类感官延伸、脑力延伸和自主智能三种运行模式具有典型的普遍性和泛在应用。计算机视觉和AR增强现实技术极大增强了人类“看”的能力,不仅具有“千里眼”,而且还能“洞察秋毫”;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舆情热点,不仅是“顺风耳”,而且还能“听于无声”;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让人类个体的末梢神经延伸到建筑中、河流中、空气中以及各种机器系统中,可以让人类及时感知来自各种环境的安全威胁,可以“隔空打牛”地控制驾驭机器系统或挑战适应物理世界。(2)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化和智能化场景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消费、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社会活动中,例如无人零售、无人工厂、无人驾驶等形态日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重复性的脑力劳动被日益智能化的机器系统替代,劳动力得到极大释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生活将日益丰富和廉价,人们不再为生存奔波,人类个体的需求向更高需求层次转移。

(三)智慧社会是将人类活动的三元世界进行要素融合,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全方位、立体化、现代化的社会系统和治理格局

(1)社会本身就是特定环境下个体互动的网络,互联网从精英阶层走向草根阶层,也正是因为互联网平等、开放、共享特性,促使草根阶层广泛参与。与此同时,互联网把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活动网络迁徙到了虚拟信息世界里的虚拟社区,形成了新的交往形态和社会活动空间。(2)互联网是继陆、海、空、天后的第五大疆域,人类不断扩展的新社会空间不能孤立存在。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新大陆的新财富和新机遇催生了野蛮生长和野蛮征服,传统帝国对新大陆社会治理的缺失,也最终让他们失去新大陆。(3)智慧社会将加速整个社会系统的社会资源进行动态化、公平化、智慧化地均衡配置,消除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矛盾。如推进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城乡资源的均等化、社会福利的均等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等,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发展,形成新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以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让人们能够享受智慧生活。

(四)智慧社会和智慧城市在内涵上存在本质的不同

(1)智慧城市是重心在上,以城市管理者为主导,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以及产业发展角度,集中力量推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相对忽视社会层面的诉求和获得感。(2)智慧社会是重心在下,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重心,更为注重社会效率和社会治理效能,解决社会系统社会资源配置和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消除教育资源不公平等社会问题,实现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3)城市是一个刚性的载体,而社会是柔性的网络。智慧社会即可以是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社区),也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甚至可以是整个地球。智慧社会由无数个微型社会系统组成,由无数个社会细胞组成。智慧社会更容易从小处做起,不断延展,不断演进,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智慧社会的显性特征

(一)无人化和智能化变革,引发社会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智慧社会是信息生产力发展到智慧阶段的必然结果,尽管信息生产力刚刚从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阶段向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智慧阶段迈进。无人化和智能化已经迫不及待地走进人类的生产、生活、消费、服务以及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的很多场景中。(1)生产模式的智能化变革。工业4.0让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革,无人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让“血汗工厂”成为历史一页,无人工厂、黑灯工厂代表着更高效能、更高品质、更低成本、更低风险的柔性化先进生产模式,成为智慧社会的主流生产模式。各种生产组织不再需要复杂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以需求驱动和数据驱动的自动化生产、配送将引发企业组织形态和职能岗位都发生重大变革。(2)消费服务的智能化变革。无人化便利店、无人化餐厅、无人化挂号、无人化安检、无人化驾驶、无人化配送等诸多生活消费和服务场景引发整个社会系统商业形态的重大变革。商业生态向平台化和生态化方向聚集,传统小商业形态逐渐消失,人们能够充分享受智慧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高品质。(3)社会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变革。社会公共服务智能化引导系统和智能化服务系统日益完善。例如,新的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让人们生产生活中“水、电、煤、气”等抄表缴费日益智能化和人性化,共享出行、交通诱导和泊车诱导等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快捷。万物互联让人类对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风险感知更加敏锐,响应更加智能、高效。(4)劳动力结构的变革。无人化和智能化变革引发各种社会组织形态变化和劳动力结构的重大变化,促使一些传统劳动力需求结构消失,同时也催生出一些新的劳动力需求形态。一些传统领域的劳动力相对过剩和一些创新领域的劳动力相对短缺是智慧社会的新常态,这也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动态调节过程。

(二)人类个体的生物器官能力显著延伸,人类社会感知能力显著增强。

人类生物器官能力存在很大局限,比如在地震感知上,动物比人类更加敏感。首先是听觉上局限性,人的听力范围只能在20——20000赫兹,而很多动物能够听到更低频率的声音,包括地震所发生的次声波;其次是视觉上的局限性,蛇能感知猎物的方位和距离以及地面震动等异常现象,比人类更早知道灾害事件的发生,老鼠能事先躲避建筑、矿井崩塌和感知有害气体,海洋中水母能提前感知风暴来临,甚至一些植物在地震前也有不合时宜的发芽、开发、结果或枯萎等异常反应。显然,在非技术手段支持下,人类生物感知功能方面明显迟钝,处于弱势地位,而随着智慧社会的到来,人类个体和各种信息科技将高度融合,人类的生物器官功能得到显著延伸,人类的社会感知能力也显著增强。(1)互联网延伸人类的思想。万维网增强了人类知识获取能力,让人类认知边界扩展到整个网络社会的边缘。互联网让人类个体的想法流充分流动和交融,促使人类情感和社交活动更加丰富多彩,(2)物联网构建万物的互联。渗透到物理世界方方面面的各种物联网传感器和人类个体各种各样的穿戴设备的普及让人类生物器官功能极大延伸,人类个体具备超越所有动物所具备的特异感知功能的能力,人类能够“听于无声,见与无形,察之秋毫,决于千里”,人类能够及时感知各种环境变化和安全威胁,能够在三元世界里自由翱翔。(3)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扩展了人类的大脑,让人类具有了超强的记忆、分析、决策、处理能力。在有些场景下,其提供了人类的脑力延伸,替代人类承担了一部分记忆、运算和决策等脑力劳动,在有些场景下,全程不需要人类参与,让人类将脑力和注意力集中到更为高级的创作活动中。

(三)智能感知和智能引导系统推进社会秩序化,使得社会文明显著进步。

社会物理学一个重要的学说方向认为“世人皆为粒子”,在认可这一学说的学者们看来,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由海量基本单位(粒子或人)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具有微观上的多样性、随机性、无序性和宏观上的稳定性、有序性。但人类个体与粒子本质不同的是人类个体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智慧社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明可以通过智能诱导系统实现显著提高。

随着人类对社会智能感知、反馈能力的增强,数据驱动社会引导系统越来越人性化和智能化,智能化的社会诱导系统将构建一个更加秩序化的社会,社会运行秩序化将显著提升。公共安全感知能力能够及时诱导人们预防和避免各种灾难的发生,高效响应、诱导灾情疏导和救援行动,尽可能减少灾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立体化监测的环境感知系统能够及时感知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诱导人们消除破坏行为,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基于物联网手环的智能关怀看护系统能够敏锐发现鳏寡孤独人群的健康异常情况,及时诱导亲人、邻居、社工等及时救助。数据驱动的个人诚信激励和约束机制将诱导人类商业活动、社会活动、消费行为等向文明、有礼、有节方向发展。个人信用价值在智慧社会里得到充分彰显,良好的信用可以享受很多便利,不良的信用将让人寸步难行。人的自我约束将驱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各种坑蒙拐骗和违法犯罪明显减少、社会风气明显转变、社会文明显著进步。

三、构建智慧社会,实现“中国梦”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凭借巨大的人口红利,积极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激发了传统生产力活力,不断推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的伟大目标。

(一)智慧社会是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1)国家富强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基础能力的重要标志,而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智慧社会是以代表着当今最为先进的信息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新质态的信息生产力不断向生产、生活、消费、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和场景延伸,促使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重复性的脑力被日益智能化的机器系统替代,使劳动力极大释放和生产力向高水平跃升。(2)无人工厂更高效能、更高品质、更低成本、更低风险的柔性化先进生产模式,是智慧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3)无人化便利店、无人化餐厅、无人化挂号、无人化安检、无人化驾驶、无人化配送等社会生活商业模式,是智慧社会的主流生活服务形态,人们能够充分享受智慧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高品质。(4)高度发达的社会公共服务智能化引导系统和智能化服务系统是智慧社会的主要公共服务手段,其能使生活缴费、共享出行、交通诱导和泊车诱导等服务更加智能和便捷。

(二)智慧社会是彰显民族振兴之镜

(1)智慧社会是一个科技发达、创新活跃的知识型社会。知识型劳动者是智慧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智慧社会实现了物理世界、人类社会和信息世界的三元融合,开启了新的发展空间,万物互联和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云生态系统不断催生出各种创业机遇和新商业形态。万物互联延展了人们的信息器官功能,极大提高了人们的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能力及效率,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以人工智能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力。智慧社会里的知识型劳动者凭借无限潜力的智力源泉和创造思维,创造了无限可能的新世界。(2)智慧社会是一个经济繁荣的高效社会。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互联网应用已经让人们充分享受了便捷和高效。而无人化、智能化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是智慧社会的重要质态,无人工厂、无人零售、无人餐厅、无人安检以及智慧交通、智慧治理、智慧医院、智慧银行等智能化应用和服务的普及,将推动中国进入一个更加高效的智慧社会。

(三)智慧社会是满足人民幸福之本

(1)智慧社会是以信息生产力为主导的社会形态,新质态的信息生产力表现出无所不在的、极强的渗透力,促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减少传统工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通过对落后技术的改造,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2)智慧社会更加公平贴近城市社区、乡村等基层社会,更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安全、高效、便捷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智慧地均衡配置社会系统的各种社会资源,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好的智慧社会生活,更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智能化智慧人类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军事文摘(2022年19期)2022-10-18 02:41:14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5:52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
能源(2015年8期)2015-05-26 09:15:56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