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生态环境监测

2022-12-27 16:48南昌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蔡景婷
区域治理 2022年19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生态

南昌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蔡景婷

在环境监测中,属于新型理论和概念之一的就是生态环境监测,该项监测工作能够从技术角度支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此同时,也能够为该项建设工作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日益关注环境问题,并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环境保护不仅关注污染物排放对人们健康产生的危害,更逐渐向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发展、资源可持续等方向扩展,可见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要想确保上述目标均能够有效实现,必须要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提供保障,进而以此为依据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全面、有效地展开。本文主要分析了与生态环境监测相关的一系列内容,希望能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效用的最大化发挥。

一、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在依照法律法规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项工作就是生态环境监测,该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生态资源,同时还能够保护生态资源,使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主要包含的内容有例行监测及监视性监测、特种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这些监测工作在具体开展时,因面对的监测对象不同,所以监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以例行监测为例,该项监测工作的目的在于对环境容量数据进行有效掌握,基于历史资料的理解,加之科学方法和基础数据的提供,为生态环境朝正确方向发展提供科学引导。对于监视性监测来说,该项监测工作目的在于随时掌握生态环境重点变化情况,了解环境污染负荷特征,为制定相关法规及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保障。研究性监测的目的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修复等工作进行研究,同时对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变化和环境污染受体变化等进行监测。以上几方面监测工作能够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实现互补,共同开展上述四项监测方式,可促进生态环保和治理工作的方式有效开展。

二、生态环境监测任务、监测对象的改变

(一)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和特征

以监测数据的应用为出发点,对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是生态环境监测任务所在,其主要是动态监测的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改造。在生态环境监测试点围绕整个区域生态系统落实本底地监测工作,同时调查并分析区域内生态系统状况发展规律,以此为依据开展生态监测管理工作,为环保局项目审批提供保障,也能有目的性地引导执法管理,为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1]。属于综合性工作之一的生态环境监测,其包含的生产行业较多,有农、林、牧、副、渔、工等;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监测也属于长期性复杂工作之一,主要体现为生态系统发展呈现出十分缓慢的复杂变化现象。

(二)生态环境监测对象的改变

从传统环境监测工作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是监测一般污染因子,此时仅能够了解环境质量现状,并不能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掌握。而通过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所获数据能充分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借此来研究、监控生态系统内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生态破坏预测判定的重要基础所在,能以此为依据确保环境违法仲裁、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目前,单纯对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的生态环境监测已经开始发生全面改革,即以生态系统条件及条件变化的监测、反映环境压力、监测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等为主要监测对象,而以宏观及大区域生态破坏问题为侧重点的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反映生态环境中农田、湖泊、森林、草原等多方面环境要素的变化指标及生物资源的变化指标。

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水平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与此同时,国家一系列技术规范、执行标准的出台,也缺少系统性和完善性,各方面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从我国当下环境监测工作实际情况来看,是以城市环境监测为重点内容,如城市环境质量强化监测、工业污染问题的监测等,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环境方面的监测遭到忽视,且受监测能力不足、监测技术及监测经验不完善、监测设备缺失等问题影响,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导发展[2]。

近些年,我国环境监测侧重点逐渐偏移到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同时也开始一些生态环境监测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环境监测中很大一部分的先进技术、现代化手段的及时有效应用目标仍未实现,且一些技术仍然还在探索阶段,并未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应用。所以,从当下我国生态环境发展情况方面进行分析,监测指标体系、切实有效监测方法的完善十分必要,该环节要保障制度体系的可行性,要确保其能够严格规范、统一规划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要求和技术路线等,进而确保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能够切实实现。

四、生态环境监测具体问题分析

(一)人们环保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环境保护需要贯彻在整个经济建设的始终,原因在于环境保护与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但从当下一些地区实际情况来看,并未站在发展的层面来看待环境污染问题,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并未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开展,且相关环境监测机制也十分缺乏。即便是当地政府大力倡导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但依然存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导致环境监测存在面子工程。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时,人员力量及监测质量无法与标准化要求相符,那么在严重环境问题突发的情况下,必然会呈现出茫然无措的状态。

(二)环保工作缺少充足资金支持

虽然说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与引进,但值得注意的是,因该方面财政资金较为有限,所以环保工作不够健全,系统化的监测、分析、反馈等机制难以形成,给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该项工作的开展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此外,环境监测工作态度与作风也与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不符,具体有如下表现:技术人员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并未以监测规章制度为参照依据,监测工作的开展不够严谨,甚至监测数据方面存在故意造假的现象,以上种种都严重阻碍了环保决策的制定。

(三)环境监测制度自身发展不完善

作为完整性、系统化工程之一的环境监测工作,需要统一调配及管理各项人、财、物。但从当下环境监测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看,缺少具备扎实专业技术素养的监测人员,且人员很难独立制定出完整可行的监测计划,此外使用监测仪器的过程中也存在操作不当的现象。此外,购买、配置监测仪器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致使监测工作中时常发生仪器出现闲置或损坏的现象。除此之外,一般来说,在监测部门完成环境监测工作时,需要进行跟踪监测并收集反馈信息,但从监测工作具体情况来看,上述两项工作存在严重的不到位现象。

五、生态环境监测优化、完善对策

(一)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要注意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强,并逐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增设生态环境信息采集点和监测站,以此来改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相关的配套设施,确保全国规范及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体系和先进及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与此同时,也应快速建立并完善制度执行及管理部门,明确各岗位、各部门管理职责,深入、有效地整合各项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技术、资源等。

(二)增加监测站点

要想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能动性,必然需要以该项工作实际性质为立足点,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的科学设立,确保多个区域环境的监测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借此获取更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3]。在此基础上,规范、整合、分析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将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起来,保障国内、国际在数据分析、环境监测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使信息共享能够真正实现,从而显著扩大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区域范围,促使生态环境监测整体效果能够从根本上提高。

(三)建立规范生态指标

要重视规范化生态指标的建立,与生态环境情况相结合,积极建立评价指标,进而打造规范化及系统化生态环境监测局面,提高其数据精准度、代表性和典型性,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生态环境监测环节要注重监测技术合理化的过渡,使以往劳动密集型模式有效革新,要以技术发达型为侧重点,促使生态环境监测规范化水平能够从整体上提高,使数据保障力度有效强化,也利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切实提升,保障整个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得到有效夯实[4]。

(四)优化各项方式技术

我国要重视自身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技术的不断优化,同时基于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有效融合各项监测方式,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能够逐渐朝区域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日益完善各项监测设备功能,为其信息获取能力的逐步强大、监测手段系统化及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提供保障,以此为所获信息的连贯性、真实性奠定坚实基础,使各项监测信息及数据融合、共享、传输等效率切实提高[5]。

(五)健全监测制度体系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持续推进中,大趋势就是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执行标准,确保评价指标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化。与此同时,也要借助一系列健全的法律法规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逐渐形成一套健全、完善且统一的监测规范和监测标准。该环节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要系统化管理国家建设的生态环境监测点,通过基本监测信息数据共享体系的构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管理力度。

(六)构建信息系统库

在生态环境监测优化完善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及计算机等技术,为生态环境监测注入新鲜力量,确保获取宏观、动态的信息数据[6]。与此同时,基于先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将健全监测数据系统库积极建立起来,进而借助该系统观测数据、分析数据、统计数据等功能,从专业化角度管理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之后再借助该系统分析、整合监测数据,使相关部门能有针对性、有效地判断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以更准确的参考数据为支撑,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切实提高。

(七)建立规范管理条例

该环节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监测站,确保监测数据管理的网络化系统逐步形成。与此同时,还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管理条例,如通过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为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提供基本保障,避免网络监测责任人、相关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也利于管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7]。

(八)不断丰富质量控制手段

环境监测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质量控制,其能够保障环境监测工作收获良好效果,为环境监测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基础。对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必须要积极革新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方法,健全管理保障手段[8]。在新时代和新环境中,必须要积极、有效地拓宽监测质量管理领域,从多元化角度来处理问题,有效解决现存问题。这一过程不仅要引进基本监测技术和设施设备,同时也应合理运用应急监测方法及在线监测方法,确保污染物尽可能得到全面监测的同时,为数据可靠性、准确性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要不断扩大质控技术的使用范围,确保质控技术能够在数据采集及分析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优化工作流程的同时,切实增强监测工作的全面性。

(九)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在开展环保工作时,尤为重要的就是积极构建并应用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在区域内有污染问题发生的情况下,一旦科学监测和控制缺少,必然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所以必须要将健全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积极构建起来,借此辅助环境污染问题,高效高质开展治理工作。具体来说,要在实时动态环境监测方面加强力度,将自动监控平台积极构建起来。通过实时监测并分析数据,能使危险性环境因素得到有效防控。同时基于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积极建设和不断强化,加之与环境监测制度执行标准的制定相结合,能够以可靠依据来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常态化发展。

(十)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

在开展生态环保工作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所以首先政府要在环保工程建设方面提高关注度,深刻意识到环保工作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环境监测相关制度及政策得到逐步优化与完善,进而基于环境监测行业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使环境监测工作具备综合效益。最后,加大投入力度来培养环境监测人才,基于高水平技术人员的积极培养,确保以坚持人力基础来助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在深化我国环境监测改革工作的同时,为环保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六、结束语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其与生态系统运行情况、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所以,要以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为出发点,不断细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制度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借助生态指标的,加大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在此基础上协调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使生态环境监测成效得到切实改善,为生态系统良性运行提供促进作用,有效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监测生态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