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川
(作者:农工党苏州市委会党史理论研究会理事、农工党苏州市委会调研处四级主任科员)
作为百年大党,在世界近现代政党政治史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光辉道路。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概念,引起了国内外强烈反响。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标志,政党制度在国家权力配置和运行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这一学术视阈下,探讨、对比中外百年来政党政治发展历程和区别特色,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源头和现实土壤,进一步理解“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和运行逻辑,为彰显当代中国制度自信与制度优势提供理论支撑。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政治现象。政党的组织特征及其行动逻辑是我们理解政治现象的基础因素。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政党制度通过政党权力的分配运作对国家治理进行顶层制度设计,确定国家治理领域中各个政党的角色与地位,可以说,政党关系的样态成为影响国家治理探索的重要因素。西方政党最早产生于议会内部,有着浓厚的时代和历史烙印。从政治经济条件来看,中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猛发展,在议会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相互竞争,发展以政党为载体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成为必然。从思想条件来看,西欧经历中世纪的黑暗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社会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涌现出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及代表理论,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思潮。如法国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英国洛克提出的分权论等。这为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政党制度也在发展中出现了各种类型。例如,法国学者迪维尔热将民主政体下的政党制度区分为两党制和多党制;意大利学者萨托利则进一步细化,将政党制度分为主导党制、两党制、温和多党制、极化多党制和碎片化政党体制等五种类型。
政治学家弗兰西斯·福山曾指出,民主本身可能是衰败的来源,“让美国成为一个成功的现代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正在走向衰败”。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停滞,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各国政治的极化和碎片化进程。当前,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保守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民粹主义泛起,主流政党影响力持续下滑,政治“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给世界政党政治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和新问题,也暴露出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固有缺陷。有学者认为,在欧洲、北美、拉美等地区,传统政治体制的治理效能不断下降,主流政党破局乏力,民众不满情绪逐渐高涨,导致传统政党政治格局进一步失稳失序。美国政党政治现状更具有代表性。随着2016 年特朗普在选举中胜出,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民粹主义在美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美国两党制在冲击下明显应对乏力,两党分歧不断拉大,政治极化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两党政斗更加剧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矛盾,导致决策迟缓、疫情应对乏力。拜登上台后,在修复两党分歧上的成效至今仍未体现,百日支持率更是排名历史“倒数第三”。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 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但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945 年抗战胜利后,全国上下对于和平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迫于国内外压力,国民党被迫开启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密切合作,为后来的多党合作协商建国做了前期实践。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民主党派中绝大多数人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并于1948 年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口号”。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从历史维度看,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既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天下为公”“兼容并包”思想以及“和合文化”等,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型政党制度构建的党际关系是一种合作共事的政党关系。这一政党制度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行动,汇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在这一制度逻辑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和支持同盟者利益;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国家治理,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各民主党派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献计出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实践证明,新型政党制度的有效构建与作用发挥,既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凸显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性地位,又兼顾和整合了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的社会阶层以及群体的重要力量,从而全面实现了执政党的核心引领与参政党的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国家治理所需要的稳定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中国国家治理成功的重要制度因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探索和伟大贡献,最能反映和体现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中国话语和中国智慧。制度效能是通过对比得出来的,西方社会政党政治的新变化,是西方民主政治固有制度缺陷的外在表现,而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西方政治的极化和碎片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不仅第一时间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还率先开启了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延续的超大型现代国家共同体的政治实践有可能为人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的推进提供弥足珍贵的独特经验和可供参考的方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之治”背后是政治稳定的优势,是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传统,表现出和合与共、共融共生的政治特质,既有效回应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为解决当今世界政党政治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新思维新路径。
新型政党制度有着深厚的政治共识,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思想政治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一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是新型政党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最根本的政治共识。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今天,我们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民主党派更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从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实践来看,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相互信任合作,共同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也正是基于双方在政党制度中建立了高度和谐且充满共识的价值认同,有利于形成“共同体层次的共识(基本共识)、政体层次的共识(程序共识)和政策层次的共识(政策共识)”。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水平,还要在治国理政当中整合协调好其他政治力量,整合、吸纳形成合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比喻成众星拱的“月”和坐镇中军帐的“帅”,强调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保障。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统筹指挥。因此,执政党要重视研究政党规律,吸纳借鉴西方主要政党经验教训,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尤其是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以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以更大的责任感来研究协商民主制度的科学化方法途径,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程序、内容、形式以更为合理、稳定、权威、连续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一个好的政党制度,既需要强大坚强的执政党,也需要全力配合、自身健全的参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农工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新”“三好”总要求,提出并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全面落实“政治建党”,加强理论武装,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二是切实贯彻“人才强党”,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着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三是统筹推进“履职兴党”,围绕大局参政建言,提高协商调研水平,提高党派成员议大事、抓实事、谋新事的能力水平;四是深入开展“作风固党”,要坚持以执政党为师,端正思想作风、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开展党内监督;五是持续完善“制度治党”,加强领导班子制度、内部监督制度、座谈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党内各项规章制度,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把制度执行到位、将政策贯彻到底,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制度的效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因此要确保政党协商的规范有序运行,推动参政议政取得实效。每年要定期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真研究谋划年度政党协商计划内容,通过专题座谈会、双月座谈会等形式加强通气沟通,保证协商的严肃性和规范化,确保民主党派知情明政,建立健全定期走访、座谈交流、列席有关工作会议、参加专项调研和检查督导工作等制度,加大对民主党派开展调研考察的保障和支持力度。要探索民主监督的实现形式,尤其是加强对脱贫攻坚专项民主监督工作的研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新型政党制度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需要扩大影响力、提升话语权。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参政党要积极合作,遵循政党政治学研究规律,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我国政党制度的实践有机结合,深化多党合作理论政策研究,通过与宣传部门形成工作合力,用好用活主流媒体,顺应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探索综合运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正面主动发声。在对外宣传方面,要针对国外民众关心的重点问题,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特点,将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动故事、鲜活事例等,全方位、立体性地加以报道,把“自己讲”和“别人讲”、“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鼓励举办各类国家政治学学术交流,支持翻译出版相关著作,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学术影响力。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土壤和理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已经证明了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新型政党制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