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河北省委会
国家“十四五”时期海洋领域重点任务明确要求“强化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农工党河北省委会高度重视,组织省内相关领域党员专家组成调研组,先后赴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秦皇岛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单位,对沧州市、秦皇岛市等地进行实地走访,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开展以来,按照《河北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中陆源污染防治攻坚、海洋污染防治攻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攻坚、环境风险防范攻坚、旅游旺季生态环境保障攻坚五个方面的任务要求,污染防控成效显著。
一是大力开展陆源污染防治攻坚。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大力实施入海河流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全面推行湾长制、河长制,构建监管严格的河流保护机制;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违法倾倒废弃物等环境违法行为。
二是大力开展海洋污染防治攻坚。综合治理入海河流污染,推动沿海52 个镇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达到一级A 排放标准。连续两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渔港港区环境综合整治、渔船进出渔港规范化管理、污水油污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建成7 座渔港的污染防治设施。
三是大力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攻坚。实施海湾生态保护修复,完成生态修复项目13 个,修复岸线17.3 公里,修复滨海湿地1243.4 公顷。建立健全监测考核体系,设立监测断面及通报制度,对断面超标严重的市县公开约谈、扣缴生态补偿金。
四是大力开展环境风险防范攻坚。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处置赤潮、绿潮、风暴潮等海洋灾害,保障海水浴场安全;开展原油码头等危化企业环境风险排查;成立巡回督导组和交叉执法组,组织秦皇岛、唐山、廊坊、沧州四市开展执法帮扶,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
五是旅游旺季生态环境保障攻坚。截至2020年,河北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旅游旺季,北戴河主要海水浴场水质全部达到一类,13 条主要入海河流监测断面主要指标均值达到三类及以上水质标准。河北成为全国唯一海域消除劣四类水质的省份,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9%。
一是渤海仍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农业污水等无节制排放入海。二是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艰巨。部分排污口设置不符合相关法律和海洋功能区划要求,未综合考虑区域水动力等特点进行科学选划布局。三是入海河流水质尚不稳定,有待持续提升。
受到治理周期的影响,各地区在风险防控等方面成效不平衡,生态整治修复成效不明显,部分地区的水质改善有一定成效,但距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攻坚目标实现具有不确定性。
一是河北省海水养殖方式主要有筏式养殖、池塘养殖、底播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较为欠缺。过度养殖将导致富营养化,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二是局部沿海海域养殖密度过高,尾水排放缺乏有效管控。
一是浅海水域、滩涂湿地生态保护与开发占用的矛盾依然突出。滦河口、七里海潟湖湿地等海湾河口分布有大量围海养殖,部分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态功能退化。二是海洋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低龄化、低质化,许多传统经济鱼、虾类资源衰退。海洋捕捞活动增加,过度捕捞导致渔业生物资源量急剧降低。三是受河北近岸海域水动力条件限制及气候气象条件影响,海洋赤潮、绿潮、水母暴发等海洋生态灾害时常发生,对滨海旅游和海水养殖影响较大。
河北省作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生态门户,沿海经济蓬勃发展。沧州市近岸海域也是大港油田、冀东油田、渤海油田的主要勘采区,存在危化品泄漏及海上溢油风险。港口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海洋交通愈加繁忙,极易引起船舶碰撞、搁浅、船舶污染等事故,船舶溢油污染风险也随之加大。
一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海上防污染应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应急设备配备不足,现有应急能力与风险不匹配。三是应急船舶配套设施尚未完善,应对恶劣海况下重特大污染事故的能力不足。四是应急信息化建设需加快推进。
一是加快推进渤海立法,构建完善的海洋管理法律体系。建议借鉴国外内海治理经验,进一步完善渤海立法,针对我国渤海地理环境制定一部特殊法,对症下药,使各项法律、法规、规章配置完善且规范可行。
二是加快制定渤海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研究出台《实施方案》。健全制度体系建设,重点做好生态补偿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区域限批制度等制度建设。
三是严格落实海洋规划方案。对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标准、围填海总量控制等方面严密监督,绝不放过任何一家违法违规排污的企业。
四是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同防共治。由三省一市政府实地管理、具体实施,地方部委负责监督、考核工作,加强海洋环境执法监督检查,负责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严格执行禁渔期相关规定,严厉整治违法捕捞,尤其是捕捞珍稀海洋动物的偷猎行为。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深刻认识渔业经济与海洋环境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海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鱼类物种丰富,渔业经济才能蓬勃发展。
2020 年,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为渤海生态环境保护赋予新内涵。海洋是固碳、储碳的一座大宝库。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建议全面研究排查沿海地区和近岸海域“蓝碳”本底资源。
一是对沿海地区和近岸海域内的典型生态系统开展植物群落、动物群落等生态调查,初步评估生态系统“蓝碳”资源状况。
二是对滨海湿地、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开展生态监测和“蓝碳”资源调查评估试点工作,研究适宜滨海湿地、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方法。
三是组织开展海草床和盐沼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调查评估。
四是以滨海湿地、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保护、修复等工作,扩增沿海地区和近岸海域碳汇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碳中和协同增效。
加强北戴河等海洋生态灾害高发海域海洋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监测系统建设,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减少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对公众健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