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安,杨麒鸿
(长沙理工大学)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乡村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大任务之一是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实现服务主体的利益诉求,完成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以乡村为基地,对群众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促使其学习科学理论,践行主流价值,破除陈规陋习,涵育文明风尚。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离不开多方资源的联动、合并、协作。当前我国从法律体系、法规方案、部门规章、标准规范、配套政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资源高效利用制度落实办法。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应当聚焦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整合,改变传统模式,坚持目标导向,凝聚推进基层文明育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指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培育主流价值、活跃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的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心。为确定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战略布局,我们需要科学地认识乡村空间资源的价值。乡村空间资源丰富,不仅包含由土地、森林、农田、房屋等实体构成的物质空间资源,而且涵盖由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构成的非物质空间资源,同时还融入了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络等新型资源。乡村辽阔的原野、秀美的山水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以宣传主流价值为根基、以志愿服务为依托、以资源整合为策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影响下,具有了宣传、交流、教育、服务等价值。乡村空间资源具有多功能复合属性,在整合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的过程中可以把乡村空间资源按功能划分为文化资源、阵地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项目资源。
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能够对群众所需的一切自然物质资源和社会文化制度进行识别、选择、配对、激活、相互作用,使资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系统性和价值性。现阶段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
作为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倡导者,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存在认知固化的现象。他们认为资源整合只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不是多方资源耦合,这种片面的认识可能会导致潜在的文明实践资源无法规范且有效地被开发,而现存的文明实践资源被错误滥用并丧失目标导向,其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出来。还有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无法真正意识到资源整合的价值所在,忽略了文明实践资源和文明实践内容的内在联系。这些基层领导干部的主体认识决定了资源整合的方向,导致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灵活性。
不同属性的乡村空间资源各具优势并且密切相关,但文明实践资源之间结构失衡的现象依旧存在。第一,传统文明教化资源与现代文明教化资源结构失衡。传统文明教化实践者倾向于利用家风家训、乡风民俗、宗教道德等伦理型文化资源,现代文明教化实践者则更倾向于利用科学观念、民主思想、法治精神等时代价值观资源。第二,传统传播媒介资源和现代传播媒介资源结构失衡。乡村以广播、宣传栏、宣传材料等传统传播媒介资源为主,而城镇则利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文化群众连线”。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安全性、高效性、便捷性使其成为新的传播趋势,但乡村缺少资金,无法大规模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引进专业的平台操作人才。第三,客体资源相互搭配不当,出现资源冗余或不足等现象。
一些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者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进行文化资源整合,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文化资源具有相似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很多组织者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将相似但不属于本地的文化资源借用过来,造成服务主体的文化理解障碍;另一方面,部分组织者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传播地域文化而没有结合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使得活动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目标。
组织资源、人力资源、阵地资源是影响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组织资源方面,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标准和制度规范不够完善,各个中心对于实践的内容、开展的场所、平台的配置、人员的构成等要素缺乏统一规定。其次,人力资源方面,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大多由机关干部、村组干部构成,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志愿者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缺少实践经验,志愿者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中心对人才的挖掘和动员方式创新性不足,无法有效吸引人才。最后,阵地资源方面,很多中心建设年代久远,未及时维修,损毁严重;中心整体规划不当,导致公共设备数量较少、功能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传统媒介渠道失灵、机制老化、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时代发展需要。
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必须立足乡村空间资源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破解难题的着力点,加强资源整合,把握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
资源整合主体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是决定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能否被有效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唯有帮助主体树立全局、整体的认知格局,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实现资源的整合、流通、共享,助力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逐步向纵深发展,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丰润的道德滋养。首先,提升主体对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认知。主体要深刻领悟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相关文件要求,不断提高能力水平,时刻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认清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对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其次,端正主体对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合力理论、协同理论以及互补增值原理为基础,坚持互补、相知、共利的原则,合理融合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人力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等各方面资源,以形成平衡、开放、系统的资源关系网。再次,明确乡村干部在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中的主心骨地位,凝聚各方合力,打出文化资源、阵地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项目资源的“组合拳”,改变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单打独斗”和虚无化的状态。最后,培养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多元主体,强化多元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助推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源共享和部门联动。
文明教化资源和传播媒介资源是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的客体,具有异质性、价值性、无法自由流动性等特点。因此,在不同的空间领域对其整合使用,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第一,可考虑就时空矢量维度对两种资源进行协调实践。首先,构建横向、开放、包容的知识共享“五大平台”——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文明健康服务平台;其次,协调和控制没有时间规律的文明教化资源,以时间为横轴,捕捉某一时间段具有特殊价值的文明教化资源;再次,利用新媒体,贯穿丰富的文明教化资源,连接成一条文明教化资源影响效果最佳的故事线;最后,以知识传承体系为每个时间点的纵轴并设立相应的评价机制,避免某一点文化知识体系被重复利用,影响文明教化的驱动力。
第二,可考虑就量变与质变维度对两种资源进行结构调整。首先,坚持内容为王,挖掘与传播媒介资源相辅相成的资源,增加资源储量;其次,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坚持“以变应变,主动求变”的原则,在巩固与提升传统电视媒体制作技术、网络数字化技术水平的同时,结合大数据、云传播等,积极推进媒介手段创新,打造个性化内容分化平台;最后,融合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管理手段,为媒介传播打开新空间,并有效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必须对资源整合的方式作出改变,从协同发展理念出发,以共享作为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提高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首先,充分了解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受众点评等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其次,总结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部门对资源的利用程度,调查近年来审核通过并且群众满意度较高的派单队伍,整合人力资源,建立一支专业类别齐全的专家队伍;再次,着重考虑点单申请、服务内容和形式、传播手段、工作程序等环节的推陈出新;最后,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共享的资源越多、频率越高,协同发展的效应就越明显。因此,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审核、服务、监督等各部门间应形成技术互补和优势互补的关系,建立联盟共享核心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有机服务整体。
建立和完善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的保障体系,是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文明育人、推进移风易俗、抓好顶层设计、净化基层风气的重要环节。应立足实际“量体裁衣”,聚焦乡村“地、时、人、事、媒”五大因素,突出乡村特色,打造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较高的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科学的资源整合规章制度。虽然《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出了要求,但有关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整合的具体制度并不完善,所以应在盘活资源的同时健全资源整合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目标管理措施,提高资源整合的执行力,以确保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源整合有章可循。为此,我们要因地制宜,整合劳务培训大厅、党员活动中心室、多功能综合办公室等多方阵地资源,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配备管理人员,明确活动项目。一方面要因人制宜,强化志愿者人员配备,依据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要求,鼓励群众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优秀志愿者征集完成后,需要对志愿者进行评估分析,划分到相应岗位进行工作培训,最后下派到各个工作试点。另一方面要因事制宜,多渠道筹集经费,并明确投入资源整合规划、培养志愿者和文明实践教化的经费额度,以制度规范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
资源整合是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一工程的“集装箱”,其内部的资源犹如各种工具零件,尽管形态各异,但是彼此相互依赖,以某种特殊的力量形成共有功能、内在系统和自我调控的有机结合体,其存在既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为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联系观和发展观,注重乡村空间资源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系统与要素间的协调、共性与个性的发展,将问题逐一击破,使资源间互为供养,为基层文明实践赋能,以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