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平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诠释。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中共十八大、十九大更是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国家发展大计、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中国农工民主党建党90 多年来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建言献策,服务社会,助力民生,充分展示了农工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的历史主动精神,以及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适时调校坐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早在1986 年,农工党中央就同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开展智力支援工作的商谈纪要》,成为第一个到毕节开展扶贫工作的民主党派。1988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组建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成立“赴黔工作组”。同年,国务院批复设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明确大方县为农工党中央对口帮扶县。此后,农工党中央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毕节试验区建设,秉持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成果一起收的理念,培植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乡村,助推大方县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
2007 年,在农工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代表中共中央希望农工党发挥界别优势,就“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加强调研,建言献策”。这标志着中共中央赋予农工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并寄予殷切希望;标志着农工党明确了新的履职服务方向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
2008 年,农工党十四届中央主席桑国卫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农工党的工作重点。为顺应这一要求,农工中央设置“人口资源环境专门工作委员会”,不仅从组织上显著强化了人才队伍和规模,还从职能上极大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参政议政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农工党中央致力健全科学创新、科学咨询机构,不断提高人口健康、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方面的履职水平。
2012 年召开的农工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 年召开的农工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修正案的总纲,并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地位做了具体阐述,彰显了农工党全党凝聚力量、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全党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坚定性、统领性。
围绕新时代、新征程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农工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参政理念、参政纲领和参政方向上的重要任务,谱写了参政报国、履职为民、彰显担当的新篇章,尤其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了时代新贡献。
农工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健康中国、美丽中国两条工作主线:一方面为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服务,做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另一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农工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工作作为农工党的时代使命,体现出农工党更加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继续发扬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通过新时代多党合作有新气象、思想共识有新提高、履职尽责有新作为、参政党有新面貌的“四有”领航,使新时代多党合作展现出新生机。
在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攻坚期,农工党把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履行职能的重要工作。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并致力于解决新时期、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为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核心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贡献农工党应有的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需有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对此,早在2013 年,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第十三届和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联名提交了《关于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的议案》。2017 年,农工党中央常委吕忠梅建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体系,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环境权。2018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显然,农工党前期的建言加快推动了此次生态文明入宪进程。此外,为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工党从1998 年开始着手长江流域资源保护法律研究。在“长江流域”法律涵义、空间关系、事权配置、立法模式、立法思路和制度框架等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和前瞻性的探索。农工党通过多方参与,汇聚力量,联合协作,为历经三次审议于2020 年12 月出台的我国首部流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简称《长江保护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法理基础。
为发挥农工党界别优势,通过搭建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论坛平台,聚集知名专家学者、管理决策人员,联合企业、科研院校,共同探讨生态、资源、环境、健康方面的前沿议题,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知”与“行”。农工党中央自2004年创办首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10 多年来,论坛围绕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生态健康与循环经济、生态健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及健康与发展、生态健康与两型社会建设、生态健康与生态城市、生态健康与海洋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与实践、水与土壤环境污染、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绿色生态与高质量发展等核心主题,全面推动了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的系统研究和社会实践。利用“中国生态健康论坛”平台,农工党为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行动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8 年以来,由农工党中央牵头,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卫建委、国家林业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成功主办一年一度的“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10 多年来,宣传周紧扣国内外环境保护热点和生态文明建设难点,分别以水与健康、大气环境与健康、土壤环境与健康、人居环境与健康、绿色经济与健康、生态环境与健康、城镇环境与健康、农村环境与健康、海洋环境与健康、空气质量与健康等主题,在全国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宣教活动。通过启动仪式、高层论坛、考察调研、讲座报告、街头宣传、文艺演出、媒体访谈、义诊咨询、知识进校、行为进区等多样形式的活动,广泛、深入地践行“传播绿色文化、引领生态文明”的活动理念。通过举办宣传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坚定人民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力量和信心,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宣传周发挥了政府与社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宣传周作为首个由民主党派联合多家相关部委共同组织开展的大型宣传公益活动,进而发展成为农工党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品牌项目。这也是农工党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实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