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明
学校文化对于师生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稍微留心,不难发现,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师生主体性缺失。笔者以为,学校文化建构过程中凸显师生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这既是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坚守的思维与方向,也是实现“以文化人”的有效路径。
此处的主体性是指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是主角,是生力军,不是旁观者。学校文化建设不可回避两个问题,一是学校文化为谁存在,二是谁是学校文化的缔造者。细细思索,不难回答,两者答案皆指向了全体师生。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理解、内化事物的本质。学校文化亦是如此。教育者和办学者要学习创造文化,要善于创造学校文化,以此来育人,进而服务国家。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心智才能的结晶,是他们集体行动的结果,全校师生都参与创意、讨论、修改、完善等诸多环节,形成了共同的精神内核,孕育了一致的价值观,呈现出相似的精气神。师生只有在参与建构文化的过程中才容易感知、理解、认同文化,才可能用言行举止去诠释文化,进而成为文化最为生动的注脚。
倘若师生在学校文化中的主体性削弱了,甚至沦为了观众,文化就成为一种外来物,生硬地“嵌入”校园,而不是从师生身上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效果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学校文化凸显的师生主体性让他们从被动接受文化转为主动建构文化,这是“以文化人”本质所在。
根据调查了解,笔者发现不少师生对自己学校的校训、校赋等文化内容,不知道,不理解。学校文化不被学生看好与重视,原因在于站在成人角度去设计与构思的,缺乏学生视角与思维,内容“高大上”,但是“曲高和寡”,终归失去了文化的应有之义。
当前,学校文化大多是从外到内的“灌注”和强行植入,一是学校把文化公司请到学校逛一圈,学校提出想法和要求,公司据此构思内容,做好成品,学校验收,安装上墙;二是学校提想法与要求,请社会文化名流思考并撰写内容,再让文化公司制作安装。出现这种“外来者”建构文化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在于学校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不容易做好,担忧师生无法胜任,换言之就是害怕师生的思想境界和水平能力达不到文化设计的要求。这种担心貌似有理,实则多余。事实上教师中不乏各种人才,完全有能力引领学生共同创生学校文化,关键是学校要给全体师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思想创造力,展示聪明才智。
综观不少学校文化建设采取“拿来主义”,师生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边缘化,被动接受文化,大多沦为观众,“坐享其成”。譬如,学校的校名、赋、文化石题字、对联以及各种用语,大多是文化名人、作家、书法家的思想与墨宝,甚至是文化公司一手包办。可以肯定地说,文化公司等校园外来人“搬来的文化”只是一种附着于建筑物上的僵硬符号,缺乏内在生命力,难以入眼、入脑、入心。
学校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其实质是让全体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思想与精神得到洗礼和升华,行为与习惯得以修正和规范,精气神逐渐发生改变,慢慢地就“化”着了。这是学校在文化建构过程中必须坚守的思维与方向。学校文化建设只有突出师生主体性,让全体师生建言献策,甚至亲自“操刀”,那么学校文化的内容、形式以及布局,学生才会愿意看,喜欢看,看得懂,看不厌,进而接受,才可能去践行。一言以蔽之,凸显师生主体性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实现价值的必然选择。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头羊,自然也是学校文化的总设计师,对文化的主题、框架与内容应有精准的理解与宏观的把握。但是学校文化建设绝不是校长个人的事,整个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那么,如何让全体师生真正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呢?
首先,校长应根据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充分挖掘学校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学校目前现状、学生需求、地域资源,提炼出学校文化主题。据此设计相关问卷调查,发放给全体师生、家长和社区,听听他们的想法与建议,然后汇总梳理意见,修改提炼,再让大家提意见和看法,反复修改完善,最终提交由学校行政部门、师生、家长、社区以及上级部门组成的学校文化组委会讨论通过,趋于完善后再实施。
其次,搭好文化框架,提出总要求。发动全体师生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对文化的内容、形式、布局,进行构思、设计、修改、完善,提交学校文化组委会讨论通过。
最后,把文化“蓝图”交给有资质的文化公司制作完成安装。
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可以直接用师生作品。譬如,某校师生根据文化主题和框架,创作书画作品装点过道走廊,征集师生个人语录代替“高大上”的名人名言,指导学生撰写各种温馨提示语、对联,甚至让书法拿得出手的同学题写校名。这样的文化出自全校师生之手,倍显亲切之感,极具生命力,十分接地气。这个过程既是师生思考、理解、内化文化的过程,又是用恰当的形式表现文化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师生不断反复琢磨、思考、修改。学校文化组委会只需做好提议、审核、把关等环节,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可以想见,这些由师生员工自己建构的文化,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是他们发自内心喜欢的,欣然接受的,认同度必然高,容易让他们对文化产生“读你千遍不厌倦”的感觉。他们看见校园里处处是自己的作品,一定会顿生骄傲自豪之情,不但自己努力践行,不去违背,看到不良言行也会主动劝阻和引导。
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坚守,相互提醒,彼此约束,好人好事,美言美行,则蔚然成风。假以时日,他们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呈现出相同的精神气象。这不就实现了文化育人目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