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兰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深入了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培育现状,更好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数据及建议参考,笔者对山东东营市下辖三区两县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得知东营市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态价值意识较薄弱,在对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使用状况调查时发现,有48.7%的农民首先选择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法治意识不够强,政策实施不到位,调查发现,在遇到环保相关问题时,仅有50.6%的农民选择寻求法律帮助。近年来,东营市多次下发有关垃圾分类以及严禁野外烧荒和焚烧秸秆的文件,但调查中发现,高达72.5%的农民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是“一部分当废品卖掉,不能卖的随便倒在一个垃圾箱里”。在调查“您家秸秆的主要处理方式”时,仍然有7.17%的人选择了“偷偷在地里烧掉”。基层组织环保工作管理缺位,作用发挥不足,调查发现,只有5.51%的农民认为在环保工作中,村委会要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培育和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不懈努力。
东营区域要充分利用黄河入海口的地理优势和特点,构建具有黄河口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要把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在农民家门口,突出教育资源的亲和力和说服力。首先,可以建立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知识窗口、鸟类观赏园、森林公园、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及社区生态景观场所等,通过参观旅游,让农民逐步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内涵。其次,积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努力创造民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文化产品。发展受众面广泛的吕剧、音乐、影视、书画等精神文化产业。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还要充分发掘生态文化远程培训、咨询、论坛等资源潜力,为农民搭建一个生态保护交流平台,并建立生态文化资源库。
一是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基层领导干部。他们工作在村镇,是美丽农村建设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最了解农民的人。要想提高农民生态文明素质,就必须先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培训。这些基层领导干部有了正确的生态发展观,重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引领广大农民去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并践行生态文明意识。
二是农村致富的先行人——村镇企业负责人。要加大对乡镇企业负责人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训,使其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认识到乱排乱放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他们的生态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主动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做到致富不忘保护环境,引领百姓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不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三是农村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在对农村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培育上,除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外,学校、社会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学校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方面面的活动之中,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态文明意识,并引导他们内化为日常的生态文明行为,争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环保先锋。
要分群体进行宣传引导,做到有的放矢。调查显示,不同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生态行为存在较大差异,20~39岁这一群体的生态知识掌握程度最高,60 岁以上这一群体对生态知识的掌握程度最低;女性的生态文明认知度和生态行为高于男性。这就提醒我们要根据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比如区分年龄段、分性别设计生态宣传教育内容。
加强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创新。内容选择上要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编写农村环保科普知识读物时,要让生态文明的知识生活化、通俗化,使农民看得懂、易接受;材料选择上,既要有正面宣传,也要有反面教材。反面典型更能起到警示作用,只有当人们意识到生态破坏的严重性,生态保护的责任感才会油然而生。渠道选择上,注重多样化。比如可结合“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开展全民性的公益宣传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教育,及时传播环保知识。也可以利用综艺节目的热度将生态知识、生态行为等结合节目内容做成生态特辑,或者将相关生态知识结合电视剧剧情进行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态思想和行为,使得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自发性行为,这样能从根源上避免人为的生态破坏。近年来,东营各乡镇、各自然村,结合东营实际,通过张贴标语、农家书屋,特别是乡村大舞台的周末文艺汇演等方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农民不仅看到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而且还了解到了关于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状况及其对人的危害程度、生产生活垃圾的科学处理、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优势可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等知识,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提升了生态文明观念,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从国家层面,要制定和完善有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积极出台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制定配套的实施和考评细则,促进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走向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从地方层面,要结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际及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和政府规章,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以制度的刚性,增强地方领导干部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要积极组织农民学法遵法用法。
依据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民和领导干部进行评议。评议内容涵盖生态文明要求的各个方面,包括维护公共环境、热心环保公益活动、美化院落、科学使用化肥农药、节约资源能源、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践行绿色消费和出行等方面。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优异成绩的农户和领导干部,要给予适当的表彰和激励。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村干部,更要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这样有助于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者,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
在加快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成为衡量地区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关键指标。东营地处平原地区,非常适合搞大面积连片的生态农业种植开发。对撤村退地或者退耕种树涉及的农民如何进行生态补偿,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不仅维护了相关农民的权益,体现了“公正”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有利于约束人们开发资源的随意性,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无论如何也培育不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要紧紧抓住建设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一难得契机,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农业,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农民生态意识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东营市要积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较好、能源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抓好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高效生态花卉、高效林业等特色农业,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走出一条符合东营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基础上,做强做优绿色蔬菜、藜麦、莲藕、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产业。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科学布局畜牧养殖项目,实施标准化养殖鱼塘建设改造,推广“鱼塘+湿地”模式,削减入河入海污染。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发展模式,加快智慧农场、现代种业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黄河入海口的生态旅游、西宋的桃花节、六户的葡萄采摘、龙居的桃花岛滑雪场等独具东营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旅游、观光、采摘,极大地繁荣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扩大这些品牌的影响力。同时,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做主人、唱主角并得到实惠,从而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要发动和组织农民,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创建美丽家园的践行者。系统可行的村庄规划方案,农宅质量提升中的拆旧建新、风貌改造等工作的有效落实,既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执行力,又需要村民的理解配合;开展“厕所革命”,加快改水、改厨、改气,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需要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生活区域的环境整治清理也需要村民亲自动手。要广泛发动群众,从最基本的环境卫生入手,建设美丽庭院,打造干净舒适的居家环境,进而建设美丽村庄,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农民在打造的美丽宜居乡村中能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指数会大大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会进一步增强。
培养农民绿色消费习惯是增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途径。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注重对垃圾的合理分类处置,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提倡就餐时不用一次性筷子,购物时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旅游时自带洗漱用品,以减少垃圾的产生;推崇健康绿色出行,用步行、骑自行车、坐公交来代替自驾,以减少废气的产生;积极倡导减少浪费和高能耗的消费行为,如用太阳能、天然气代替柴草、煤炭,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提倡购买绿色产品,杜绝攀比、奢靡、炫富等不良消费方式。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绿色消费行为就能够不知不觉地提升生态文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