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秋天的隐逸君子

2022-12-26 21:27常小仙
青年文摘(彩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重阳节白衣典故

常小仙

点评今年的10月4日是重阳节,重阳节又名“敬老节”,民间素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宴饮祈寿的风俗。重阳节正值菊花盛放的时令,故这一天又有赏菊秋游、插戴菊英的传统,唐代杜牧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之句,可以为证。

菊花是秋日之花,与梅、兰、竹合称“四君子”,被认为有傲霜之质,是世外隐士。菊与隐逸精神相关联,大概始于东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饿肚子,也要辞官归田隐居,素来为文人所称道。而他最爱的花,正是菊花,他不仅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千古名句,还留下“白衣送酒”这样的风雅典故。在這个典故里,江州刺史王弘派人给穷得喝不上酒的陶渊明送佳酿,白衣使者翩然而至,赏心悦目的画面背景,正是一丛丛灿若朝阳的菊花。于是,陶渊明从此成为“菊”与“酒”的代言人,而菊花也成为“隐逸精神”在尘世可见可触的物质实体。

正是从陶渊明开始,后世的诗人再写菊花,便有了更深的含义。唐代李商隐写菊,直接用陶渊明的典故:“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既有入世的渴望,又有出尘的清高自矜;唐代元稹写菊,也不离陶渊明的精神内核:“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赞的仍是菊的凌霜之姿;到了蒙古灭宋后,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更是给菊赋予深沉的家国情怀,他在《寒菊》一诗中写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诗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姿态,表达了隐居不仕、不忘故国的坚贞志向。

自陶渊明以后,菊的个性也是丰富多彩的,不止于“隐逸”一义。唐代黄巢落第后,写下《不第后赋菊》一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里的菊花自有一股草莽英雄气;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向丈夫撒娇,在《醉花阴》中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菊花又淹然百媚,富有闺阁情趣。菊上可比君子,下可媲美人,可幽独,堪隐逸,称其为秋天第一名花,所言不虚。

猜你喜欢
重阳节白衣典故
白衣赞歌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白衣英雄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重阳节
白衣渡我
一袭白衣一生裁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