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的思考

2022-12-26 18:40杨玖林段猛凯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咨询危机心理健康

杨玖林 段猛凯

摘要:随着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的危机总量增多,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将面临大的压力。本文通过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梳理,从实务工作中找到现存的问题,结合实际探索进一步强化已有的危机干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

随着当今社会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疾病的发展已经从躯体关注转移到精神健康的关注。打造健康中国,平安中国,促进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刻不容缓。近十年来,国家层面越来越关注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相继出台的文件有2012年頒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5年制定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2016年制定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8年颁布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心理危机是任何人都要面临的,每个人都活在压力的环境中。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到21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那样给人造成持续深刻的痛苦[1][2]。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和生源结构的变化,大学校园中存在的隐形与显性心理危机不断增多,大学生因出现强烈心理危机而引起的极端案例不断增多。现阶段我国高校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和退伍士兵都将面临着重新步入校园后的各种适应性危机挑战。基于此,加强和完善现有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处理机制尤为必要。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现状

西方学者对心理危机的研究集中在20世纪中后期,我国对心理危机的研究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危机的主要研究集中于心理危机的定义、心理危机源、心理危机的成因与分类、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对心理危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而对于心理危机的实务性研究并不多见。但基本形成了大致的定义,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或自认为面临某种重大事件,自身难以解决和处理和控制导致严重的身心不平衡状态[3]。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一套预防体系,比如针对三类心理危机的四级心理预警机制或网络。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学生工作处作为此项制度的决策者,辅导员往往是直接的实施者。一般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都根据师生人数设置了相对应的心理专职人员,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会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但对于后期的筛查对象缺乏有效的长期跟踪。有一类群体,他们往往不在心理普查的三类摸查群体中,但普查到的关注对象往往与心理危机发生的对象并不完全吻合。严重心理危机案例的产生往往会引起高校的重视,对于这类不在摸查群体范畴却在后期表现出极端危机事件的个体高校往往又不能有效把控。导致对心理危机的处理更多体现在危机产生的中后期才能有所觉察,使得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处于被动局面。

从现有的高校咨询案例中可以对危机学生进行归类,往往一类二类危机对象集中发生在家庭突发变故、情感问题、抑郁倾向、个性孤僻的学生群体当中。正在面临的家庭暴力和父母离异对身心发展尚未稳固的学生打击较大,这类学生面临着家庭和生活的巨大危机,往往由于缺乏正确的应对方式而变得颓丧,表现在学业上分心在生活上无精打采,对生活缺乏希望。幼年时期留守大学生原生家庭缺乏关爱,长大后也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十分缺乏感觉感,有效的咨询辅导配合家庭干预可以减轻学生的在校生存压力[4]。统计数据表明,前来咨询的来访者中因家庭问题、情感个性和抑郁倾向的学生占了大半,他们往往自身不能脱离现实痛苦,而同类群体因为自身经验局限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这类人群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咨询,危机可以得到控制。以上群体,是常规心理摸查难以有效监控的,更多的需要后期观察和信息搜集牵引出。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面临的若干问题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高校心理危机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压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高校师资比例和继续教育不足

随着高职招生模式的改革,招生规模将逐步扩大,很多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身兼多职,不仅要应对繁重的心理教育课程,还要接待不可控的来访咨询,撰写咨询记录和报告等,以及常规心理活动的开展,这些都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心理老师数量的不足制约了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再者,从事实务咨询工作的教师往往缺乏定期的继续教育,导致自身也不同程度存在困扰和工作压力。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教师继续教育督导培训则需要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培训的范围不仅考虑专职学生工作者,更应该向班主任、专职教师乃至行政人员延伸。

(二)心理预警机制主动性不强

现有的预警机制主要是针对危机后的处理,对危机前和危机中的相关数据信息缺少监控。一部分学生遇到问题后没能及时求助,或者自身不能觉察到心理存在隐患。心理问题大多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性问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或者害怕去进行咨询,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处在监控的灰色地带。单纯的心理普查并不能精确了解到学生个体的真实情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后期跟访。

(三)心理危机管理不能保持有效跟踪

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变化,处在危机中的学生个体原有的身心状态和生态环境都会有动态的变化。教育工作者依靠原有的心理测试数据去判断,容易对学生贴标签,一定程度影响对危机程度的判断。但依靠目前的人工监测,对信息的全面覆盖确实难以实现,需要依靠技术手段来突破目前这一瓶颈[5]。例如国内对四川汶川地震后幸存者心理危机的纵向跟踪研究并不多见,受到各种迁移因素的影响,但在学校的一定范围内,可以做到对危机学生的信息跟踪,便于后期研究。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覆盖面不足

传统宣传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获取需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讲座,开展现场摆摊咨询,发布宣传海报等,对学生的吸引度有限,这是很多学校目前面临的难题。现有的校本课程内容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的章节,仅提到生命教育,应详细阐述危机干预的内容。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现有的机制下需要保持与社会心理服务的与时俱进,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版块的人力与经费支持、培训力度

國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多部门颁布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已经在国家层面对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心理服务作了顶层设计和布局,提供了心理专项活动经费用于加强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高校应站在更高的起点,加强自身的心理服务建设,培养和利用好学校的师生资源。加大对学校及其二级学院的心理经费与人力支持,加强师资的督导培训力度才能更好的服务师生。对师资的培训不能局限于学工队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行政人员、专职教师和班主任也应提供心理危机处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形成全校的合力防御网络。督导层面则重点倾向二级学院的心理负责人和心理中心的专职教师,长期面对心理危机也会给教师造成压力感,有效的督导不仅能使他们获得放松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校本课程中应增设心理危机干预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自身学会甄别和处理。

(二)设置主动性强的心理危机预警服务

为打破目前危机后处理的瓶颈,提升心理服务的有效性,降低问题产生后的干预成本,对每月前来咨询的学生问题进行分析,统计主动前来心理咨询的数量,做好数量与质量把控,制定心理咨询报表。提供多途径的预约与咨询平台,提高预约率和解决效率。有些学生在预约咨询后,往往需要排队一段时间,这则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降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因为隐私问题顾虑过多而减少了咨询,可以提供除面谈外的电话咨询、网络咨询服务,设置电话和网络咨询格子服务台,通过招募兼职教师,固定每天的值班制度便于学生进行咨询。事实表明,电话和网络咨询可以为潜在的咨询群体和危机对象提供有效的服务,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提升了咨询率。而组建一支心理危机专职干预团队,则是有效解决危机个案的关键。

(三)定期对心理危机跟踪对象进行心理测试和访谈,加强信息搜集

针对心理危机筛查高危人群不能有效跟踪的问题,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园信息网络,开发能够搜集学生上网、借书、消费、上课考勤、进出宿舍时间等信息的综合平台。同时,最紧要的是组织该类群体定期进行测试,查阅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分析各项记录数据与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性。访谈则可以是利用走访宿舍进行随意性访谈,也可以是专门性的谈心辅导。还可利用APP或开发微信小程序心理测试平台,提供学生自我测试服务。还要开展纵向的个体追踪,特别是已发现的长期抑郁倾向的学生追踪。校园心理资源和社会心理机构的咨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心理咨询员一方面承担着教师的角色,一方面又要保持咨询师客观中立的角色,很多时候因为工作的需要很容易导致角色混乱影响咨询的质量,这一点是心理服务工作者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四)加强与校外心理医疗机构的合作,扩大服务覆盖面

例如,学校可以主动走访心理医疗机构,开展心理危机服务工作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利用政府公益心理服务项目为有需要的师生群体提供校外心理服务。在每年的精神卫生日,省级精神卫生组织和卫计委都会举行心理服务进社区和校园的公益性服务。如能有效开展高校与定点心理医疗机构的合作,则可以节约资源,医疗机构在处理校园应急性心理危机案例时则可以为定点高校提供绿色通道。海南共青团12355和海南省公益心理危机干预热线96363服务范围是情绪舒缓和危机干预,家长、教师、学生都可以进行咨询。目前,国家卫计委在医疗和相关心理研究机构中开展的心理公益片征集则是很好的示范,在校园广播和大屏幕、校园微信端展播公益心理公益片,提高师生群体参与度与认知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高校现有的心理危机服务水平,需要加大全体师资心理健康培训以及行政管理者的培训和扩大心理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比率。不断开拓新的咨询平台加强对心理危机前的信息收集,通过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对有权限的老师进行开放,当然要做到信息的保密机制保护来访者隐私。开展校内外的合作交流,在加强自身社会心理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引进社会优质心理资源进校园,开展多姿多彩的心理专场活动。通过激发在校师生的主动性,共同来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前中后的时效性。对待心理危机,要做到有效防范, 及时识别, 尽早干预, 通过家校合作、社会心理机构多主体协同发挥各方作用, 共同应对。

参考文献:

[1]沈菊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D].长沙理大学, 2009.

[2]胡嘉洋.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案例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刘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4.

[4]张培宁.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5]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咨询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危机”中的自信
危机来袭/等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