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重读

2022-12-26 11:33四川省绵阳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22年34期
关键词:牧羊苏武匈奴

◎张 勇 四川省绵阳中学

在文本解读中,需要找到文本的潜在触发点,这个点即文本的魂,也是解读文本的抓手。在《苏武传》的解读中,“节”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苏武持节出使、持节守义、持节铸魂。“节”由一种出使凭证演变成了道义和忠义的化身,苏武持节铸就了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范。

持节出使

节即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或凭证。节由符节演化而来,而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其他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一般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原料制成,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符节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史记·五帝本纪》中便有黄帝“合符釜山”的记载。后来,符节广泛应用于官吏的任免、军事的调动及外交活动。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西汉时期,持节行事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发生,持节处理政事、外交礼仪活动及出使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等。可见在西汉,持节已成为了外交出使的必备凭证。节是对外交流的身份象征。苏武持节出使,不仅表明外交使者的身份,还代表着西汉皇帝的威权。

苏武持节出使匈奴源于两国关系的缓和。自秦朝开始,匈奴和汉朝的边境纷争就不曾断过,这种纷争一直延续到后世。西汉建国初期,由于国力等因素,对匈奴实施的是交战与和亲并存的策略。双方相互攻击互派间谍互留使者,班固《汉书》载:“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这种状况持续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公元前100年,单于初立,担心汉朝突然袭击,因此主动求和向汉朝示好,放回汉朝的使节路充国等人,作为回应,汉武帝也送回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从出使的阵容来看,汉朝正式属官只有苏武和张胜,其余的是临时充任的属官,还有百余人的侦察团队。苏武出使匈奴表面上是送回使者,实际上也有两国实力较量之意。因此,苏武持节出使具有了较高的意义,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代表着国家意志的行为。

持节守义

苏武等人持节出使本意是想交好匈奴,然而到达匈奴国后“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单于的表现单方面宣告了汉匈交好的破产,也为苏武之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匈奴国内叛变的首领之一虞常与张胜交好,虞常叛变失败被活捉后,招出张胜,因此,苏武受到了牵连。无疑,苏武受到牵连势必会影响到匈奴和西汉两朝的关系和战略格局。“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对于苏武而言,“屈节辱命”包含了对于个人节操的坚守和对于忠君爱国与国家形象的维护。持节出使的苏武此时持节守义,不论匈奴国如何劝降,作为义的化身,苏武始终持节守义,富贵不顾,威武不屈。此时,“节”演变成了节操、道义和忠义的化身,演化成了一种独立不屈的精神象征。“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即使在艰险堪称绝境之地,苏武依然能存活下来,不得不说是源于这种精神的力量。

最后,“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羝乳乃得归”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北海“仗汉节牧羊,”他“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持节守义,坚守节操。其间,匈奴曾让李陵来劝降苏武,苏武毅然拒绝了。苏武被流放北海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表面上看匈奴国获得了胜利,实际上正因苏武持节守义,坚贞不屈,维护了汉朝的节气,在与匈奴的较量中,以苏武为代表的西汉王朝获得了胜利。这种节代表的是忠君之节:“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苏武咒骂卫律“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以及听说皇上驾崩“南向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等表现,都是他忠君之节的体现。他持节坚守了大义,维护了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

持节铸魂

苏武在北海持节牧羊十九年,坚守节操和道义,持节铸魂俨然成了独立不屈、忠君爱国的形象化身。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阅读者解读文本的过程也即重塑文本的过程,解读文本实质上是一种对文本的不断建构。从汉代以后,苏武及苏武牧羊的故事就处于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之中。苏武作为一种精神资源,他的形象在各个时期的解读中也在不断地被重塑、被消费,构成了文学创作和精神重塑的重要来源。苏武成为了忠义的精神符号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符号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信仰。这种精神符号既可以成为作家创作的素材来源、一种民族精神的潜在触点,也可以是知识分子寄托“心中之块垒”的重要凭借。

苏武及其故事广泛地在诗词、戏曲、歌剧、小说和雕塑等艺术形式中不断被改写和演绎,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在戏曲中有京剧《苏武牧羊》《汉苏武》,南戏《苏武牧羊记》《牧羊记》,清代杂剧《雁书记》,豫剧《苏武牧羊》,话剧《苏武》,地方剧《大汉苏武》,新编历史剧《汉武》《汉魂歌》,戏曲电影《苏武牧羊》,歌剧《大汉苏武》等,戏剧中突出的是苏武牧羊的艰苦及精神的可贵。小说有陈敏的《苏武的北海》、日本作家中岛敦的《李陵》,日本《平家物语》中也引用了苏武的故事,小说中着重表现的是苏武情感的矛盾和丰富。诗词有文天祥《题苏武忠节图》、李纲《苏武令》、汪元量《居拟苏武四首》、陈杰《读苏武传》、方凤《怀古题雪十首·苏武窖雪》、徐钧《苏武》、柴望《苏武》等,写苏武的诗词以宋代诗人为主,他们着重表现苏武忠君报国之情和坚守抗争之义。另外,还有艺术家借助连环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表现苏武的故事。苏武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不断被演绎,突出的都是他的忠君爱国的节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不仅重在对于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了解,更注重对于中华文化精神和风范的传承。从这个意义而言,苏武的故事及其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这也是《苏武传》的文本价值所在。《苏武传》经久不衰并入选多个版本的教材,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猜你喜欢
牧羊苏武匈奴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苏武庙
苏武牧羊
Chapter 3 Back to the village 第三回 重回村庄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
苏武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