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伟 刘秀莲
(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文化的内涵限定着语言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最终体现为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在英语语言教学界已达成共识。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差异非常大的语言,跨文化地使用这些语言时会遇到多种意想不到的事情,不仅有理解上的晦涩难懂,甚至还会产生误解。对于同语言之间的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这一理论,自此跨文化交际的正式研究开始在美国发展起来[1]。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发展,中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跨文化交际问题。除了语言上的差异之外,这两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这些经常困扰着我们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对英语的使用。所以,当时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国内也出版了有关跨文化交流研究的书籍。在中国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胡文仲教授为跨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胡文仲编辑的《跨文化交流与英语学习》一书不仅对跨文化交流进行了简要介绍,还探讨了人们交流中的文化和非语言内容,分析了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常犯的典型文化错误,并介绍了跨文化教学[2]。
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间的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由此可见,现代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如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跨文化问题并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跨文化意识,这一观点已经引起许多国内外学者的思考,这也正是高中教师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笔者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及自身教学体验,加之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将对高中写作教学中常见的跨文化差异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学生写作时的跨文化意识的相关建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学习的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写作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困扰师生的环节。学生害怕英语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存在许多跨文化方面的问题,教师对这方面的教学也显得力不从心。赵英英[4],林冰洁[5],谭盼[6]等学者通过研究高中生作文实例发现学生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有诸如词汇搭配不当、句子顺序混乱等。笔者在批阅学生英语作文时也发现不仅如此,其中心思想的表达在段落篇章中也不够突出,而且通过对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察,笔者还发现教师在实际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更注重写作中的语法和句法方面问题,而疏于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并且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也有待提高。基于文献和笔者的教学观察以及学生作文批阅,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主要存在的跨文化交际差异问题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看。
高中生在写作时往往不自然地受到母语语言的影响,常常忽略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和使用差异,写作中也常出现许多跨文化问题,特别是在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这三个方面,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母语汉语思维的影响,而且还觉察不出自己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下面将从词汇、句式结构以及段落篇章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由于文化的不同对学生写作时所带来的负迁移影响。
1.1 词语搭配不当
词汇作为句子的基本单位,在人们学习和使用语言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词汇是反映人类对于主、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概括,英汉语都按照自己的传统习惯和客观需要,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对主、客观世界进行不同的切分和特化,形成不同的词汇概念(娄惠茹,2009)[7]。由于英汉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英汉词语在词义、搭配、修辞等方面是不完全对应的。如学生在写因生病受到同学关心时的感谢信时,在文章开头会首先表达谢意即“谢谢你的问候”,但笔者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学生在“问候”这个词对应的英语单词选用上会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从而选用“greeting”。然而,此处根据英语文化和使用习惯应该用“check”比较合适。高中生在写作时会首先在脑海中构思出一整句或或几句或整段汉语,紧接着将汉语逐字逐句翻译成英语。学生为了尽量让中文与英文一一对应,往往不自然地忽略了中英文字词所表示的含义、情感以及修辞色彩存在着的差异,于是写出来的作文过于中式化。看似一篇英语作文,但英语本族语的使用者则不能理解此种形式的英语表达,因为这种表达方式与他们的语言使用方式不符,他们很难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例如,学生写作时会把照料生病的奶奶(look after my sick grandmother)写为look after my ill grandmother,把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写成white boiled water,把大雨(heavy rain)写成big rain,把红糖(brown sugar)写成red sugar,把吃药(take the medicine)写成eat the medicine 等,这些表达方式是学生按照汉语词语的搭配习惯直接译成了英语,但实际上英语本族语的使用者看到这些词语表达时感到费解,不知所云。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某些词语上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如白开水,其本意并不是指白色的开水,而是说没有添加任何其他成分的烧开了的水。所以,将白开水译成white boiled water就会使得其母语使用者大惑不解,无法想象白颜色的开水会是何物。
除开此类词语的搭配问题,学生在写作时还常因英汉修辞习惯的不同而写出令人不解的句子。由于英汉国家地理位置及文化的差异,英汉这两种语言在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时,喻体大不相同。学生写作中最常见的成语“胆小如鼠”常被写“as timid as a mouse”。我们中国人说胆小如鼠的意思是表示某个人和老鼠一样胆小,而英语文化里常用来表示胆小的动物却是兔子。因此,这个成语中的老鼠应该对应“rabbit”,直接翻译成老鼠的话,英语母语使用者头脑里产生的联想不是胆小,胆怯之意,而会联想到肮脏,龌龊的意思。此外,“害群之马”也常被写为“black horse”,在汉语中,此成语是指危害马群的马,但这个成语在英美文化中是与“马”毫无关联的。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黑绵羊的毛不如白绵羊的毛珍贵,显眼的黑羊混杂在白羊之中不仅会吓唬白羊,而且还有不干净、肮脏之意,同时也常会使得狼一下子发现这群猎物。不了解这些差异,仅凭自已的语言使用习惯去理解另一种语言,自然会常常引起一种云里雾里的困顿之感,甚至还会产生误解。
学生在写作时虽然使用的是英语,但在思考选词时却不自觉地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按照汉语词汇的使用规则生搬硬套,最终选用的词不符合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及使用习惯,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符合英语使用规范,从而也难以达到用英语沟通的目的。
1.2 英语句子结构汉化
句子是构成段落的主要单位,英汉两种语言从句内的结构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皆因思维差异而大不相同,不管是英文句还是中文句都有主语。汉语和英语中其所以存在“有灵”和“无灵”的句式区别,是和说这两种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差异和两种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吕璀璀,2008)[8]。英语里主语常用人称和非人称两种形式来表达。用非人称主语表达时,往往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则称之为无灵主语,像这样的无灵主语句在英语里非常普遍,很多情况下和汉语的思维大不相同。因为按照汉语思维用人称主语表达时,往往注重“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则称之为有灵主语,在汉语思维中更倾向使用有灵主语的句子。这里的有灵和无灵其实对应的是句式的主观与客观倾向。笔者在课堂观察以及批阅作文时发现中国学生频繁使用有灵事物做主语,例如:“These years my hometown have had the huge change.”学生想表达的意思为:“近几年,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句话里汉语思维强调有灵主语my hometown产生了变化,而英语思维则认为客观结果“变化”这个无灵主语才是要表达的重点,所以,如果用英语来表达这句话的意思的话,这个句子将改 为“In recent years,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y hometown”,这样就能符合西方的思维模式特点了。
此外,句式之内或之间都是有着逻辑关系的。而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因为生硬的翻译导致句子内外没有一点逻辑关系,笔者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学生的作文是由一句句简单句组成,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词很少,句子间缺乏逻辑关联,例如〈“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 also very important. We should be given more time for sports and sleep”,在第二句话之前如加入“Therefore”便可将两句话的因果逻辑关系连接起来,但母语者的反馈注重逻辑意识。实际上,将两个简单句之间的因果、假设、目的、伴随等关系用连词表现出来而形成复杂句(刘丹,2018)[9],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英语作文中句式单一的问题还可以让句子变得更完整,更具有逻辑性。
由此可见,学生写作时不注重英汉句式结构的差异,经常将汉语的句子结构套入英语句子中,最终形成了具有浓厚汉语气息的英语句子,而这样的书面表达在国际交流中常会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1.3 段落、篇章中的中心思想表达不直接、突出
篇章是写作的最终形式。汉语文章的表达特点为螺旋式,中心思想表达得比较委婉,通常使用大量的篇幅进行铺垫,直到最后才会触及中心思想或想要表达的最终目的。二英语文章的表达特点为直线式,文章开头便直接地表达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通常是非常直接地表达出作者撰写该文的主要目的,而且,接下来的每一段话会有论据,并且每一自然段的开头的一句话,非常直接地说出本段落想要表达的观点,论据等,文章的结尾也会再次强调、提升全文的中心思想和论点。
笔者在实习阶段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学生常常兜兜转转绕圈子,直到段落最后才写出自己行文的目的,这种写作方式体现出了典型的汉语思维模式,用螺旋式上升、递进方式,逐渐地婉转地表达自己的目的,以避免直接表达会带来的冲击感,体现了典型的汉语文化。而按照英语思维方式,段落的开头却是直抒其意,无论褒贬,直接表达目的。
这种螺旋式与直线型的篇章结构大不相同,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在写作时多使用流水句,阐明问题时常由表及里间接地描写,这与西方人开门见山的表达习惯大不相同。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引导学生学习外语使用中的文化知识,在课外又不能及时加强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跨文化知识的储备,那么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则很难得到提高,用英语表达的思想也就不符合英语文化的表达习惯,这样的表达,从纯语言的角度来看,往往得不到充分的理解。
笔者通过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察及对学生作文批阅的体验发现,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大多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语法和其他语言知识的教授上,而常常忽略了语言只有在文化环境下进行使用才有意义的认知,因此也就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上的认知引导。课后批改作业时,教师对写作的评价大多停留在语法及词汇搭配方面,而这样并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写作问题,而此时教师并没有及时意识到学生的问题是出现在跨文化这方面,更多的还是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纠结,因此也就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与训练。
高中英语教师在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不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跨文化知识的储备便会不足。在教学中把“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表达为“A tiger in the way”;把“红茶(Black tea)”表达为“Red tea”;把“眼红(Green-eyed)”表达为“Red-eyed”,如果连教师都不清楚这些俗语的文化表达内涵的话,学生很难学习到正确的跨文化知识。英语教师老旧的教学观点常使其忽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尤其不利于其自身的跨文化知识学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均应对两种不同语言自身的差异以及两种语言的使用差异有清晰的认识,只有了解了它们之间的不同,才能有效地学习,掌握和应用。
此外,一些学校等教育行政机构也缺少对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认为外语学习不过是背背单词,记记语法规则之类的简单事情,缺乏对外语学习与人的认知及文化的复杂关联的认识,所以实际工作中能够为教师提供有效提升能力的平台及引导教师提升跨文化教学能力的措施也非常的有限,从而导致教师无法经常参加相关主题的讲座、研讨会来学习提升自己。缺乏专业知识的储备,教师也就无法满足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学习需求。
为了让学生了解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学生进行英语思维训练,克服汉语思维产生的负迁移影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考以下两条建议。
首先,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是不分家的,教师不应只在写作课上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在选择听力、口语和阅读材料时倾向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设计听、说、读、看、写等教学活动时,教师既要关注具体技能的训练,也要关注技能的综合运用。写作是一种输出活动,学生想要掌握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首先就要学习地道英语的表达,那么阅读和精听与泛听就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基本的学习途径。其次,在词汇、句式以及篇章方面,教师应多进行英汉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及篇章等方面的具体差异。通过经常性的对比英汉词汇的差异、句式内外的逻辑关系以及篇章的“直线型”与“螺旋式”结构,让学生认识到在使用外语进行表达时,有意识地克服母语对使用这种外语的影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写作时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的思想和知识应与时俱进。作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除了要具备该语言的扎实基本功之外,平时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语言是人类认知和文化发展最直接最快速的反映,因此,对于这种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规律和技巧多,作为教师理应仔细观察并研究其使用特点,并将其溶于教学之中。参加名师的培训讲座,聆听各种学术报告及研讨会将是不错的选择。在闲暇时,教师可多阅读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文献书籍,多参加与跨文化教学相关的科研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英美文学作品,观看经典英文电影,利用网络资源等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通过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授内容对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英汉思维存在的差异,从而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其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以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克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等方法,通过音乐、电影等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升写作时的语感。
英语写作对中学生的学习以及考试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然而,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写出既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能使母语使用者理解的文章,除了要加强外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清晰地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改变过去对外语学习的肤浅认知。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这些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分类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可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