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勇 钟诗鑫
近日,在教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当看到“无礼于晋”这一注解时,对其所作的注解产生了疑问。教材对这一句的注解是: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这种注解对高中生来说,无异于云里雾里,原因在于人教版的注解没有采取直译的方式,没有做到字字落实。同时,人教版对这句话的注解与文言翻译的要求相距甚远,不利于培养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学生作为初学者,应当在积累120 个文言实词和18 个文言虚词的基础上,采用直译和意译的原则对文言句子进行翻译,按照留、换、删、补、调、猜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据此,笔者觉得“无礼于晋”应翻译为:因为郑国对晋文公没有礼遇。之所以这么翻译,一是因为这是个状语后置句,“于晋”作状语且后置,翻译的时候要调语序。二是“于”是介词,对;“无礼”是没有礼遇。当然,人教版的注解也许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做了补充阐述。但是,阐述完之后,还是应当将这句话直译出来,以便学生学会文言翻译的方法,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综合起来,这句话不妨做这样的注解: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对晋文公没有礼遇。前半句是对历史的阐述,让学生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后半句是对这句话的翻译,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翻译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