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潇潇
文明古国的诞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故事模式——大河孕育,而黄河就是中华文明的产床。在漫长的地质年代,水与土的天作之合,黄河与黄土高原的旷世奇遇,形成了巨大的地理塑造力,大河加厚土,山河激撞,挟泥裹沙,形成的惊天伟力,塑造了中国的北方,造就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物理空间。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大部分的先民,在农耕与游牧,多元一体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在民族迁徙的拉锯中,在改造自然的探索中,在寻求生存的迁徙中,形成璀璨的地域文明、流域文化。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深邃博大、涵盖广泛的文化复合体,其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经济成就、科技发明等方面,也包括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影响着整个民族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习俗等。
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如何大力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黄河黄土黄种人》铆足干劲,全力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展示“黄河儿女心向党”的内在意蕴,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本期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亮点频出,看黄河、说文化、悟思想,将一场流淌的生机、文化的盛宴呈现给读者朋友们。《礼乐之邦是怎样开启的?》博古通今,以中原地区为轴心,从5000年前的礼乐开始传唱,沟通了历史与现实、拉近了传统与现代,将传统礼乐文明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正如文中所言:生活在这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构成这座文明城市独特的文明元素和文明细胞。不管我们的脚步如何匆匆,传承千年的礼乐文明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吴淞江治理方略及其实践》以史实为依据,阐述了北宋以来吴淞江治理方略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内提到的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治理方略所呈现的流域系统治理理念、水治理与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古人不断创新的治水精神,值得后人秉承和发展。《坝岸上的石文化》一文从专业的角度总结了砌石历史沿革与今日传承。该文的选用更多地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黄河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亟待我们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夯实基础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使黄河文化拥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小品文《笔墨中追“鲟”踪迹》诙谐轻松地开启一段追“鲟”之旅,正本清源,拒绝传说、戏说,使文章内容更准确、更庄重。
关山初度,策马扬鞭。放眼新时代,黄河文化正绽放出时代光彩,我们要携起手来,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步履矫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