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联合学位人文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2022-12-26 13:37郝庆云程林盛
关键词:秦皇岛分校学位

郝庆云,程林盛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民族学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并愿意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即“一带一路”,并正式成为中国对世界发出的倡议,希望借此加强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联系,并共同造福于各国各族人民。2016年7月,国家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成为国内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纲领性文件。“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涉及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但我们深知,教育和教育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人才需求变得愈加迫切,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服务新时代社会需求提供了机遇和历史责任。

人才培养是大学之本。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1]新时代人才培养应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格局,高校应当根据国内外时空变化、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有序开展育人工作,将育人工作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并将其渗透到学生测评、诚信教育、学风建设、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将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结合,[3]有针对性地把国家战略前沿渗透到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环节。在育人过程中,注重内涵性、过程性、主体性,增强对新时代内容的解读和学习,特别注重对国家重大战略与倡议的背景、形成过程、重要意义以及实施规划的讲解,将新时代内涵融入人才培养的具体行动中。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责任体现。每个时代都有不同需求,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必然要承担社会责任。将培养的人才和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社会之中,实现大学之于社会的基本价值。新时代的社会需求是建设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和研究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要培养一批“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人文社科人才,要产生一批有深远影响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以服务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社会需求,化被动服务社会为主动服务社会。

一、“一带一路”联合学位历史学研究生培养项目的确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多元,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主要着眼于沿线国家的经济项目合作,但显然只有经济合作是不够的,也是难以深入持续的。要促进中国和中国人民与沿线国家和人民的了解与互信,必须涉入教育合作,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合作。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与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在历史机缘下,以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为实践行动,探索两校在人文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与教育交流和合作。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东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培养本硕博各类专门人才。学校通过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教育创新战略,承担“211工程”、“985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重点研究项目,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一带一路”倡议和教育行动为指南,以东北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与分校内涵式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契机,实践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之新时代职能。整合全校人文社会科学资源搭建“一带一路”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平台,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名大学合作来实现大学职能。

旁遮普大学创建于1882年,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拉合尔市,是巴基斯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它是英国殖民政府在南亚次大陆穆斯林聚居区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南亚次大陆建立的第四所高校,历史上产生过3位诺贝尔奖得主。学校拥有浓厚的历史氛围与现代化办学条件,在全省设有五个校区,有19个学院、120个系部和研究中心(所),每个系部和研究中心(所)均设有博士学位项目。该校与世界各国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联系,其培养的学生也到欧洲、美洲以及亚洲国家高校交流和深造,为巴基斯坦国家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2017年8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启动与旁遮普大学联合学位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2018年5月两校最终完成签约,[4]2019年9月追加联合培养历史学硕士项目协议。项目定名为“一带一路”联合学位历史学研究生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牵动了两国教育与外交部门,2018年11月,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访华时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关于加强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新时代更紧密中巴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中,在“人文交流”部分特别强调“双方对两国教育合作不断发展感到满意,同意进一步加强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双方鼓励两国大学加强联系,包括开展联合学位和交流项目,推动中国高校开设更多巴基斯坦研究和乌尔都语课程……双方同意尽快开展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学历和证书协议谈判……”。通过与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联合学位研究生教育合作,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提供人文智慧,同时为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平台。

“一带一路”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实施主体为中外双方的合作高校,基本学制结合双方实际定为“1+3”或“1+2+1”,双方按计划招生、双方导师联合指导共同负责、双方共享研究成果,授予外方学位。旨在借助硕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促进合作高校间学术研究的合作互鉴,彼此尊重互信,深化文化交流与传播,并在人文学科领域培养一批学术友谊相传的新生代人才。

二、“一带一路”联合学位历史学研究生项目的实践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程序为招生录取、培养管理、学位授予等环节。一带一路”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在基本程序上也遵循这些环节,不同的是在培养目标和实施、管理方式上进行了特殊设计。

(一)人才选拔标准

“一带一路”联合学位历史学研究生培养项目主要面向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巴基斯坦)具有学士或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背景,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潜质,有志于从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历史、经济、文化与社会专题研究。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我国高校传统的国际教育合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与海外高校的合作或学生的留学目标地都是首选欧美澳日等发达国家,学习内容也多以技术、管理层面为主,或接受欧美澳日籍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与中华文化。“一带一路”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主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培养胜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研究与知识创新的高端科研人才、胜任处理跨国事务的高端智库人才与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与方法,能够运用中英两种语言顺畅交流,适度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语言进行日常生活交流,并能熟练从事科研工作或经济、社会项目的管理与咨询等工作,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文领域的合作互鉴,增进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理解、尊重与互信,促进民心相通,化解宗教冲突,传承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

(三)人才培养要求

“一带一路”联合学位历史学博士项目采取“1+3”和双导师培养模式,第一学年需要到旁遮普大学学习、体验异域文化并修满规定课程学分以及完成选题、开题工作,主要由巴方导师负责相关培养工作。第二年返回秦皇岛分校学习、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撰写、预答辩等环节,主要由中方导师负责相关培养工作。在旁遮普大学完成答辩和学位授予仪式,获得旁遮普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全过程中,学生要根据研究需要不定时往返旁遮普大学进行研究和与导师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熟练掌握中英文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和技能,最终完成中英文版本的博士学位论文。

根据与旁遮普大学四年的合作经验,秦皇岛分校结合本校资源形成了田野中国学、中外民族交流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文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史四个研究方向,并据此设置了相应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研讨课程。辅助博士生们在深入把握本研究领域现状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结合科研项目、课程内容或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博士学位论文撰写。

“一带一路”联合学位研究生历史学硕士项目采取“1+2”模式,第一年在秦皇岛分校进行英语语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语以及历史学/民族学专业基础知识与方法的预科学习和训练,第二、三年在旁遮普大学按照其硕士研究生培养规范进行修读学位课程、撰写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获得旁遮普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学生在赴旁遮普大学前要有符合“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论文选题,并在旁遮普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

“一带一路”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采取双导师制,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的过程中已经明确了各自的培养责任与义务。就硕士项目而言,第一年预科学习期间由秦皇岛分校的指导教师全权负责培养质量,第二、三年的学习全权由旁遮普大学指导教师负责。就博士项目而言,第一年在旁遮普大学学习期间全权由旁遮普大学指导教师负责,第二、三、四年特别是在秦皇岛分校学习期间,其论文的写作和研究由双方导师共同负责,整个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的运行和各项学术标准与规范完全按照旁遮普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要求进行。博士生要积极与双方导师进行有意义的学术沟通和交流,并汲取各自所长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

(四)人才培养成果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实施的“一带一路”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已招收四届60名博士生(含11名巴基斯坦籍)和两届13名硕士生。其中,2018级和2019级博士生已完成旁遮普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学习,按培养计划如期回国,在秦皇岛分校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和学术研究,预计2023年始将陆续有学生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19级硕士生已完成秦皇岛分校的预科学习,正在旁遮普大学进行课业学习,预计将于2023年始陆续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

本项目在与旁遮普大学合作的四年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化招生培养管理模式,并将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用于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的推进。其中,博士项目以“1+3”双导师模式,硕士项目以“1+2”预科制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有效促进两校、两国人文社科青年学子的交流互动,产生一批异文化研究、比较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由双方共享。以2018级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为例,选题涉及比较研究7项、异文化研究5项、本文化研究5项,加之学生需要在巴基斯坦学习、生活至少一年时间,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认知文化之间的异同,以此促进中巴两国青年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互鉴。本项目博士生目前已经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如集刊《田野中国学》(民族出版社2020年3月)、田野笔记《拉合尔的冬天不会冷》(群言出版社2021年6月)、研究论文等中巴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使“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世界范围内促进不同文明文化间交流互鉴的新模式,我们称之为“一带一路”联合学位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模式。

三、“一带一路”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的社会价值

“一带一路”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是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而结合东北大学和秦皇岛分校发展战略与特色而创立的。该项目经过四年的实践,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在此将其总结为该项目对当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价值。

(一)为中外高校联合培养人文学科高层人才提供了新路径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与旁遮普大学合作培养联合学位历史学博士生,积累了大量国际化办学的实践经验。本项目一方面为秦皇岛分校的国际化办学和留学生人才培养积累经验,凸显了秦皇岛分校办学特色,同时也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的高校进行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秦皇岛分校的人文社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积累国际化经验,在与旁遮普大学联合学位的经验基础上,秦皇岛分校于2019年获批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夯实办学特色提供了新思路,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探索了新路径。

(二)为高等教育拓宽面向世界的教育合作平台

东北大学已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进一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仍需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东北大学传统上与国际高校交流合作多是欧美澳日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合作,但要走得更远更深入还需补足人文社会科学与国际高校的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提供了与世界上富有悠久历史、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国家的合作机遇,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立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良好办学传统的高校间的合作,以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为途径,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带动双方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各方以及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拓宽我国高校和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教育合作平台。

(三)为国家与社会培育富有多元文化视野的“一带一路”专才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出国门去亲身体验与观察,而不是简单地依靠网络,“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有着悠久历史、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地区,这里曾是世界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交流交融之地。以巴基斯坦为例,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是古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在历史上这里还是雅利安人、希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匈奴人以及蒙古人等争夺之地,也是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文明与文化的交融之地。今天的巴基斯坦与中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首站之地,其中“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又是“一带一路”旗舰项目,要实践好“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各项经济社会建设项目,必须深入了解和认知巴基斯坦的历史、民族、文化及社会状况,而这些需要大量懂得人文关怀的专业人才。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通过与沿线国家高校的有效合作可以培育大量“接地气”的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人文社科专业研究者或工作者。

(四)为学术界提供关于“一带一路”专项信息和新成果

我国学界从人文社科视角研究发展中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学者、学术团队、学术成果还相对比较少,传统上相关研究成果多是在世界史、国际关系的专业框架下进行,近年来在民族学人类学界逐渐涌现出一批以“海外民族志”[5-7]、“世界民族”[8-9]为主题的研究视角和成果,以及近几年比较热的“区域国别研究”,[10-12]都显示出我国学术界开始将研究比较有意识地转向世界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秦皇岛分校也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团队。如,注重田野学科的田野中国学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文化研究,前者强调“研究存在于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及其传统”[13]并借此发展而成的特殊视角和特色方法兼具的研究理路,广言之,即利用田野中国学的方法和视角对世界各地民族和社会、文化进行研究,形成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国视角与立场,后者强调依托传统的人类学田野方法对各民族文化社会进行民族志式的研究;注重历史学科的中外民族交流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史研究,前者强调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的各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历史,后者着重于作为经济建设项目的“一带一路”倡议而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进行研究。力图通过这样的学术研究设计,产生一批有关“一带一路”宗教、历史、文化、社会传承与教育合作的研究成果,并努力提炼一些新的话语概念。

(五)为人类文明的多样化交流培育更多文化使者

人文学科强调的是人的交流交往,突出人的本位性。通过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平台,培养一批将学术视野锁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民族、文化、历史与社会议题的新生代学者。该项目通过将我国籍学生送出去亲身体验对象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并将对象国学生邀请来体验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并能够较长时间(至少四年)地坐在一起相互交流、探讨彼此关心的议题,建立更紧密的友谊。通过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学科议题深度挖掘与著述,并促进不同文化、民族与社会之间的深度交流,推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4]文明的交流最终还是承载文明与文化的人作为载体而交流,人的培育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终目标。因此,本项目立足于培育适应多样文化背景下交流的文化使者,在育人过程中贯彻文明交流互鉴所需秉持的态度与原则,即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所特别强调的“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14]通过联合学位研究生项目平台,将沿线各国的优秀人文学子聚集在一起,以各自理解世界和他文明的方式相互沟通、交流,从而了解不同文明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沿线国家间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15]达致文化理解、互信和民心相通的终极目标。通过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事业,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深入地认识不同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化承继和创新服务,让教育合作成为培育文化使者的主渠道。

猜你喜欢
秦皇岛分校学位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2019《中华诗词》第16届秦皇岛·金秋笔会在秦皇岛举行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