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富国视角下中国商道的演进、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12-26 13:37李志勤
关键词:商道企业发展

李志勤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 ,四川 成都 611131)

中国商道是在中国商贸实践中形成的商业观念、信仰、态度、情感的集汇,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稳定性的特征;是一定思想支配下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代表一定时期发展商贸的思想和主张,通过思想决定行动和决策,最终主导商贸发展的方式和方向,作为重要的精神思想力量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习总书记要求企业家应“致富思源,义利兼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1]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商道对于重塑企业家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商道演进的历史逻辑

中国五千余年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商道,传统制造业提出“工匠”精神和文化,而“商贸兴邦,商贸富国”商贸精神中蕴含的“兼容并蓄、勤俭内敛、重德尚义、商道济世”正是的商道文化内涵。

(一)中国古代商道萌芽时期

在世界宗教文化发展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佛、道三教长期共存鼎立的基本格局并协同发展,最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宗教文化现象。中国古代商道形成和发展受到佛、道、儒三教的影响。中国佛教通过树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思想否认宿命论,主张诸法因缘而生肯定人有命运,同时强调坏的命运可以通过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鼓励人们在遇到困境时通过积极的人生观激发主观的能动性和内生动力,去改变现状,突破“瓶颈”,这为中国商道中改革、拼搏、创新精神提供了思想渊源。中国道教道义提倡“身”、“心”兼修的养形修心养生文化,讲求融合自然法则的“尊道贵德”、“贵生济世”和“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精髓,这种尊重道德礼仪、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思想为中国商道文化中道德规范、社会责任及商务活动中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传统文化理论溯源。

中国古代商道发展中,中国儒家文化对中国商道文化影响尤为深远,虽然中国儒家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局限了商道的成长与发展,但中国商道发展伴随中国商贸发展而孕育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排序中,“士、农、工、商”中商屈于末位。战国时期有“商祖”之称白圭主张贸易致富,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白圭经营之道“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及薄利多销、“欲长钱,取下谷”的经营理念。白圭反对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认为商人经商的重要性等同于商鞅变法,即“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同时以最高的道德准则要求商贸人“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提出商人应具备智、勇、仁、强的基本素养。

(二)中国近现代商道定型时期

近代中国学者对商道研究中,提出可按照毛泽东理论中对中国阶级分类,将“商人”分为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其中资产阶级又分为有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因此带买办性质的大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到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束缚,又未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经济上关联,基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决定了其“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而在另一时期,就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险。”[2]“小商人”属于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受到“帝国主义、大资产阶级和高利贷者的剥削,使他们处在破产的威胁中”[3]荣氏兄弟为代表的“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事业报国”锡商精神,成为中国近代绅商合流的商贸社会潮流代表,通过企业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将商业牟利、造福家乡、实业报国的“义利合一”的企业家精神融入工商管理理念中。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被誉为“红色资本家”,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夕,荣毅仁坚持稳定市场,反对撤资外迁,体现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担当。1954年荣毅仁带头将自有产业实行公私合营。197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采纳荣毅仁提议:“在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针对荣毅仁提出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问题,毛泽东1957年指出:“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平和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4]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为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荣毅仁于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到国外办企业如在澳大利亚开办的先进超大型波特兰铝厂,第一个涉足国际商用卫星通信事业、第一个在国外发行债券,第一个开展国际租赁业务,第一个经营房地产业务等业务。[5]

(三)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商道转型时期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改革开放首先在经济领域开展。在允许通过市场机制盈利的政策支持下,唤醒了人们物质意识并最大限度激发个体内生动力,让中华民族勤劳简朴的传统美迸发出创造力,取得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从而带动大多数人“共同致富”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被邓小平同志“三次”提到的“傻子瓜子”“姓资”还是“姓社”问题,邓小平指出应“放一放、看一看”并“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因而一个商人的个人经商历史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家大胆创新,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沉淀、积累和总结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经营智慧和路径,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的“白猫黑猫论”强调了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为中国改革开放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社会问题指明了方向。[6]

随着苏联解体,面对世界整体形势呈现出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新发展,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提出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重新诠释了中国商道中“义利观”,即新时代企业商道“义利观”既要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又要充分尊重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又提出“企业加快发展, 不能搞简单的数量扩张,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7]强调了中国商道发展中重视质量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由此也带来了贫困差距增加、城乡差距加大等社会经济矛盾。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中国企业完善商业模式,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统一,遵守商业道德。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胡锦涛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遵守所在国法律和国际通行的商业习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8][9]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企业凭借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挺过劫难,“人心齐,泰山移”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最终中国经济也没有造成整体大面积下降和损失。“非典期间”让京东、阿里巴巴等企业第一次接触了电商,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和营销观念,阿里巴巴非典前业务集中在B2B,面对员工被隔离,2003年淘宝的正式上线标志阿里巴巴改革创新开启B2C电商营运模式。非典让京东由利润来源于返点的代理商,转变为“白天打包发货,晚上熬夜发帖”的全新电商运营商业模式。

习近平曾有在福建、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经历,习近平关于企业商道论述相关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非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016 年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习近平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从来没有动摇,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要给广大企业家吃个‘定心丸’。”第二,企业家在新时代中的作用。2013 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习近平提出:“企业家是创造就业和财富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发展和合作的生力军”。第三,企业高质量发展方向。2017年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指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振兴制造业,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要树立放水养鱼意识,在降低垄断性行业价格和收费方面下更大功夫,尽一切努力把企业负担降下来。”第四,企业家拼搏精神方面。2014 年习近平给福建企业家回信提到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第五,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2016 年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一个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企业做得越大,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就越大,公众对企业这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第六,新型政商关系。2013年习近平会见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官’‘商’交往要有道”,2016年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第一次用“亲”和“清”概括并阐述中国新型政商关系,2017年“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家成长,不能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号。”[10]

二、中国商道影响因素的多维分析

中国商道演进历程中,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不断地演绎发展,同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11]其中中国“义务本位”价值观、“重本抑末”政策、“重义轻利”行为准则和地域亚文化对中国商道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义务本位”价值观对中国商道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人的个性并形成独特的民族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人的联系,尤其强调个体目标与组织(家庭或宗族)目标的一致性、个体对组织(家庭或宗族)的义务及责任和组织(家庭或宗族)对个体的约束三方面内容。西汉董仲舒提出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以义务本位的中国家庭本位价值观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尤其强调中国家庭中包括兄弟姊妹、父母、有亲属关系的亲戚,甚至来源于同一个地域的人(老乡),而中国俗语“亲不亲,家乡人”更体现出中国人浓厚的乡土意识。特别是在近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动荡时局中,不少商人将自身经济利益得失与国家、民族的存亡紧密联系,放弃己“利”而取国家、民族及其他非经济因素共同形成的“义”。因此,中国商帮即是以亲缘宗族关系为基础、地缘为中心拓展的中国特殊商人经济形态的群体。历史上“五大商帮”包括粤商、晋商、徽商、浙商、苏商。中国商帮开辟出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为代表的著名商业通途。以浙商为例,“浙商”“抱团精神”以蝼蚁之力足以撼动大山。[12]新时代,作为社会组织中经济细胞一部分的中国企业,不仅是追求自身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经济体,对股东、员工承担法律责任,同时也肩负人类社会财富积累、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

(二)“重本抑末”政策对中国商道的影响

“本”指农业,“末”最初指手工业雕文刻镂等奢侈品的生产,到西汉泛指整个商业。“重农抑商”的农战思想起源于战国时商鞅,“农”指农业,“战”指战争。《商君书·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国韩非子支持农战思想《韩非子·五蠹》提出:“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商人是“邦之蠹也”,即商人是国家的蛀虫。重本轻末经济思想指导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实施。汉高祖刘邦为发展农业,继续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如重征商税,贬低商人地位等,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记载,“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代到清代,虽然有北宋“清明上河图”描绘商业繁荣,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为维护小农经济及统治阶层既得利益继续推进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商道在夹缝中生存且发展滞后。中国晚清时期戊戌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康有为主张“定为工国”资本主义工业救国,认为工业盛而商业荣,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

(三)“重义轻利”行为准则对中国商道的影响

“义利观”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关系到中国商道的价值导向。“义”代表精神文明、伦理道德及规范,“利”代表物质基础。中国义务本位的价值观将义与利对立,崇尚追求“义”,而鄙视追求“利”,并且把义利观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道德行为衡量标杆。对中国商道中义利观影响最大的儒家自汉武帝推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来,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同样也影响中国商道形成和发展。儒家义利观推崇先义后利,将“义”和“利”对立,有固定阶级局限性。《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荀子·荣辱》:“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由司马迁编著为商贸人立言的《史记·货殖列传》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阐明作为经济实体企业追求利润谋求发展是根本,但关键是获利的途径和方法。[13]明万历年间,为致力于增加粮食储备振灾,菲律宾经商的福建华商陈振龙并未“囤积居奇”,而通过“大帆船贸易”将原产于美洲的番薯推广至全国,[14]显示了中国商人的“义”。新时代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对中国企业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进行正确引导,新时代义利观将“义”和“利”统一。[15]

(四)地域亚文化对中国商道的影响

贯串古今的民族迁移、融合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特别是三次中国民族大迁移。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迁移使华夏族逐渐形成;第二次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羌、羯、氐、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变为农耕,大量迁入中原地区;第三次是辽、金、元时期,为加强对原汉族聚集区统治,大量蒙古族、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迁入内地。中国56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且相互影响交融渗透,形成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国习惯于以秦岭淮河为南北界,分为北方人和南方人。中国自古有“南蛮”、“北侉”之说,地域、气候、生理特征、生活习性、文化等差异,造就了北方人率直豪放、不拘小节,而南方人阴柔婉转、心思缜密。特别是在气候方面北方寒冷少水、南方气候湿润多雨。北方气候较南方恶劣,寒冷造成北方人发育晚, 体格高大粗壮,而南方人发育早、体型小。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语速上,南方人语速较北方人快,北方人发音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南方人发音软糯,温吞。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语速快必定导致思维更敏捷,反应迅速,洞察力更强。综上所述,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造就了中国商道文化中南北商道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因地域产生的商道文化细分,最终又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中国商道文化。[16]

三、新时代中国商道的发展新征程

中国商道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通过中国商道的传承和发展,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国商道应具备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内涵

商务活动中,商品作为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满足人们的需要呈金字塔型分布。当人们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在商品交换中以商品为载体,通过交换活动,让交换双方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商品既包括有形商品又包括服务、信息等无形商品。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义利观中,义可看作“精神”层次需求,利可看作“物质”层次的需求,而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的中国商道文化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诚信的基础上将义利融合,从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常态化、可持续性发展。

(二)中国商道应体现与时俱进的理念

第一,中国自古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商道的对外传播,但中国商道中的优秀基因与西方商道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中传承和保存下来,并运用于中国商业实践中,演绎出新的价值。“和谐社会”、“以人民为中心”、“一带一路”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现实结合的独创性,中国工商企业秉承“授人以渔”的商道精神“走出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同时增强自身国家竞争力。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意识形态、种族、国家和文化的界限,也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基础。第三,当前,从国际形势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加速恶化,世界多级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矛盾曲折中前进;从国内形势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分工、政企矛盾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企业要与时俱进地处理分析各类问题矛盾,在以中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应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发挥商贸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5G等基础建设契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跨时空、跨时代、全球化互补、互融、互利的商业生态链。第四,新冠疫情,中国工商业在复商复市、复工复产、疫情常态化防控中体现了企业的责任和社会的担当精神,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

(三)中国商道应具有结合实践的开拓性能力

中国商道发展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而发展,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以“鞋子合脚论”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17]打破了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片面迎合某些世界大国需要而“削脚适履”、近乎于“饮鸩止渴”谋求自身发展的状态,开创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新路径、建立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40余年来,新时代中国企业家以道经商、以商弘道,传播中国企业商道智慧,体现了“修身,齐家,治业,和天下的”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中国企业的成功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得到验证,使世界文明多样性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创新发展。

(四)中国商道思想体系应具有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

中国商道的组成要素之间按照特定规律和逻辑组合并形成自传的运行系统,各组成要素发生改变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商道运行系统。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发展高质量特征日益明显。在商道演绎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承与超越的转变。中国古代商道的传承通过家训、家规、家谱、体现为言行实践中耳濡目染内化于心的代际传播,也将商道由言行升华为制度和文化,形成潜意识,成为商贸组织内部契约精神。新时代商人对自身商道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商道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信心,必能促进商道文化的超越发展。第二,发展与创新的转变。创新在商道文化中体现为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参与竞争,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新、善于创新是中国商道发展的动力。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中国商道文化中创新引领发展。第三,自身责任与社会责任的转变。在整个流通行业中,商贸企业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分布,不论处于底端中小微企业还是顶端的龙头企业,自身责任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企业生命周期中,企业面临选择时,同样应根据企业内涵社会价值、经营道德标准、环保标准、安全生产、社区责任,考虑职工、消费者、债权人、股东、社会利益,因而社会责任是企业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统一体。在绿色环保、关爱员工、慈善捐赠、诚信经营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中国商道从创造主体而言,是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企业商务活动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从创造内容而言,商道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商道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达到“以柔克刚”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内部,商道使企业内部成员核心价值观和理念认同,达成企业内部共识,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内生动力,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和企业精神;在企业外部,商道则形成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品牌、企业竞争力、商业价值观等。从精神内核而言,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决定思想,思想在文化体系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决定中国商道思想精神,中国商道思想精神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延伸。

猜你喜欢
商道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商道与修身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从“计然之策”透出的商道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