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倩
(沈阳音乐学院 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110000)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重要场合多次就文艺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讲话,对文艺工作指明方向,提出要求,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在关于文艺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始终将“人民”放在重要位置,多次强调了“人民”对于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梳理了文艺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将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他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1]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他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2]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他要求:“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3]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将人民作为发展文艺工作的重要核心和主导。八十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大力强调人民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将人民与文艺工作的紧密关系放在了鲜明的重要地位与主体地位,在2021年12月14日召开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4]不仅将这一重要的课题再次清晰铸刻在文艺工作者心里,更是以此引发了对于文艺工作与人民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剖析与研究人民与文艺工作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深入挖掘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思考文艺事业的有力发展举措,努力寻求将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在当代文艺工作中的更加实际、更加有效的途径与做法。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驱壳。”[1]他直接、准确地指出了文艺作品的创作根源是来自于人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国文艺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的历史上,文艺的发展始终与人民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民始终都是文艺的缔造者与传承者。由最初在生产生活的需要驱使下创作文艺作品,到不断发展变化,逐渐使文艺从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层面的需求,文学与艺术已经在人民的手中成长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食粮。不同的时期,文艺孕育出了不同的形式与特色,标志着人民艺术观的发展变化。在远古时期,人民为了祭祀,创造了集歌乐舞为一体的大型乐舞形式,并在周代形成了稳步的发展。先秦时期,随着文学艺术在民众中的发展,文艺思想、美学思想蓬勃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的局面。汉代,来自民间的重要古代音乐形式相和歌逐渐发展形成,绘画、雕塑、建筑也形成了拙朴、古雅的风格;[5]唐宋时期,大量诗词的涌现,将中国文学的发展推向了繁荣阶段,同时美术与音乐等方面进入发展的巅峰时期;到明清时期,文艺经过各种融合与嬗变,在民间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发展。[6]中国文艺的精华来自一代又一代人民之手,形成独特的创作方式、方法与观念,凝结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艺术风格,不但标志人民群众对艺术需求的审美取向,更体现了整个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民族精神与民族信仰的写照。这些都说明中国人民对文艺在沿留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主导作用。
在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还有着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始终以民间的发展与沿留为主线,人民大众始终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主体,这与西方的文艺创作与传播方式有所不同。在西方艺术史上很早出现了清晰的职业分工,如作曲家、乐师、画师等,并且出现了此类职业,这些都标志着西方艺术很早就进入了职业化、专业化的阶段,文艺创作者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改变,由人民大众转变为职业的文艺工作者,所以艺术作品所表现与承载的,更多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宗教思想等内容,表现人民大众心声的作品相对较少。中国的文艺创作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异,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的主要创作者。在中国历史上,文艺没有那么明确的分工,其创作群体当中的主要部分是古代文人。在中国古代,文人作为人民群众中的重要组成群体,他们不仅有文化、有思想,而且有情怀、有抱负,对社会政治与人民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与感受。他们忧国忧民、志在报国,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满怀责任。他们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将自己的满腔感慨寄情诗歌与文艺作品之中。文人是文学与艺术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与观众,他们不仅创作文艺作品,而且自己演奏演唱,直抒胸臆,同时他们也是各种文艺作品的主要受众群体。这样的创作模式决定了中国文艺作品的性质与特色,不仅是表达人民心声、来自人民群体深处的声音,更是中国人民精神与气节的展现,是人民大众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艺术化呈现,体现了人民的集体智慧,鲜明地展现出了中国文艺的创作特征,彰显出了文艺来源于人民群众这一重要根源。
对于文艺而言,人民不仅仅是创作者,更是营养丰厚的沃土,滋养了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生动鲜活的文艺作品。人民的生活犹如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巨大宝库,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给予了文艺创作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看似朴实无华的生活,其实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丰富素材,喜怒哀乐、生离死别;爱恨挣扎、梦想追寻;轻松欢乐、悲天悯人;暖意温情、胸怀大爱,这些平淡中的真情是文艺创作中最迷人、最宝贵的元素,是文艺创作最坚强的后盾和基础。同时,人民就是文艺作品的传播者与传承者,在文艺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传播文艺思想,传承文艺技艺,从文艺中获取知识、技能与力量,在经过时代的沉淀、打磨、升华后,再回馈于文艺的发展,造就出一篇篇不朽的文艺史诗。在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努力下,凝结着群众智慧的中国文艺不断发展前进,逐渐走向丰富、成熟、多元。所以是人民与人民的生活给予了文艺创作与发展的养分,不断交融互促、同生共进,滋养文学与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与成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里一抹夺目的亮色。
中国文艺是人民创造的,中国文艺的发展历程是人民造就的,人民成就了文艺,但是文艺也给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回馈。文艺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民、对社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民生活中重要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精神世界中的宝贵食粮。
文艺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对中国人民发挥着重要的鼓舞与激励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的杂文、老舍、曹禺的话剧、歌剧《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凝聚了人心,指引了方向,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为中国革命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与激励作用;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小说《红日》《林海雪原》《红岩》《青春之歌》,歌曲《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等文艺作品的问世,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紧密地团结民心搞好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人到中年》《白鹿原》《废都》《文化苦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等作品,歌颂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国富民强的新时代,为人民鼓劲加油,为新时期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鼓舞与引领作用,是人民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载体,是人民承载思想、体现追求的重要途径。在新中国成长的征程中,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征程中,文艺作品不仅记录着轨迹、书写着故事,还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艰苦的斗争时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与曙光,在坚辛的建设时期给与了人们力量与方向,在多元发展的新时代更是凸显出了更加强大的优势与作用,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昂扬的激情,为新中国的伟大复兴加油、呐喊、助威。
文艺事业的发展、文艺作品的繁荣,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对人民思想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人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文艺作品宣传中国的先进思想,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人们学习时代精神与中国精神。如音乐作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美术作品《邓小平在广东》《香港防务交接》《中国梦·复兴之路》等,都以艺术的形式记录着新中国的足迹,展示了中国的成长与进步。
2.优秀的文艺作品承担着教育人民、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作用,引领着中国人民不断提升文化品位与思想认识。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进步的当代,人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进方向。要提高人民素质,文艺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与途径。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人民的文艺普及与基层文艺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文艺水平的发展也将提升广大民众的文艺素质与欣赏水平,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与品位产生有益的影响。[7]
3.文艺作品承载着人民的心声,是人民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与抒发,集结着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对广大人民群众起到了号召与引导作用。近年来,《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等经典歌曲再次传唱全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爱国热潮。这些歌曲就像前进的号角,令人鼓舞和振奋,不仅唱出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热爱,也唱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和为祖国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毅然决心,在建党百年之际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对党的无限赞美与热爱。由此可以看出,文艺作品是人民重要的精神食粮,一直对人民产生着重要的鼓舞与引领作用。所以,文艺与人民的情感所向与精神世界紧密相关,不但要源于人民、表现人民、表达人民、关注人民,更要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教导人民、引领人民。
文艺的发展是人民精神生活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满足与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要更好地表现人民的生活与情感,不断地提升文艺水平、发展文艺事业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文艺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随着电视与广播在生活中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资源共享优势被逐渐扩大的今天,文艺作品资源已经能够非常容易被人民大众所获取,使文艺作品真正走到了百姓身边,悄悄地改变着人民的生活。小说、期刊、纸质书籍、电子书,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绘画、雕塑,影视作品等各种文艺作品充满了人们的生活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给予人们艺术的享受,为人们的精神生活铸造一座丰厚的宝库,使人民大众能够尽情地徜徉在文艺的海洋中,感受文艺、享受文艺,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4]文艺作品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就是人民。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艺,喜爱什么样的文艺,什么样的文艺对人民有益,就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追求目标。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人民的热爱就是文艺工作者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热爱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系人民,感同身受,把人民生活、人民情感吃透嚼透,消化融解在血液中,才能创作出符合人民审美的、激荡人心的优秀作品。对于文艺创作而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将人民的评价作为重要的检验标准,潜心研究人民的需求,认真关注人民的喜好,才能创作出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价值的文艺精品。
当代的文艺创作进入多元化发展的阶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趋势是文艺创作蓬勃发展的标志,这样的文艺发展在带来丰富精彩的作品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诸如快餐文化弊端的产生、标新立异的文艺创作、曲高和寡的艺术风格等。对于当代的文艺创作而言,文艺的确需要创新、先进和适应快节奏,可以为此而进行创作与尝试,但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创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文艺创作的主流应该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应该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在音乐领域中,还存在“崇洋媚外”的现象,认为国外的技法和理论就是好,忽视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作用,存在“曲高和寡”的现象,喜欢创作现代派音乐,对传统音乐不削一顾。在绘画中存在盲目追求抽象派创作,忽视真正绘画技巧,忽视对有意义题材的表现等现象。这些都是对文艺创作方向有所迷失的表现。
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在百花齐放的前提下,必须明确坚持文艺主流发展的正确方向,这就是广大中国人民所喜爱与需要的方向。社会主义文艺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必须认真创作记录人民足迹、表现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情感、与人民共鸣的作品,在保证创作水平与创作技巧的同时,兼顾艺术性与社会性,使文艺作品真正成为表现民族气韵、彰显时代精神、充满正能量的雅俗共赏的精品力作。
文艺工作者与创作者要创作人民大众需要的文艺作品。人民是一个极为广泛的阶层,有着极为广泛的需求,既需要平实的、大众的,也需要高雅的、唯美的;需要熟悉的、经典的,也需要新颖的、独特的;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所以,对当代的艺术创作提出了多元化、多层次、多层面的要求,形成了艺术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需求。
作为艺术作品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带给人精神的愉悦与内心的享受,所以艺术作品要以人民的喜好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人民喜爱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自己的作品,也喜爱表达心声、产生共鸣的作品,更喜欢生动有趣、愉悦身心的作品,文艺作品要以人民大众的审美观为方向,这样才能容易被人民所接受、喜爱,易于传播,为文艺作品更好的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打下基础。
文艺创作虽然要为人民所喜爱,与他们产生共鸣,被他们所流传与传播,但是也不能盲从,而要发挥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做老百姓的精神旗帜。我们的文艺创作,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积淀,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创作被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有思想、有创意、有深度、有水平,具有艺术水准与学术内涵,兼具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与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宣传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积极引领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文艺成为中国百姓最有益的正能量的精神食粮。
可以说人民对文艺的需求与喜爱是文艺创作重要的方向,人民大众的精神引领是文艺作品的终极目标。只有以人民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以人民为文艺的根本,以人民为文艺作品的检验标准,以人民为文艺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文艺作品才能真正地发挥重要的文化功能作用,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文艺是中国人民最响亮的名片,不仅呈现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状态与情感状态,也代表着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水平,鲜明有力地展现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对中国精神与中国气质的最佳体现。所以,在文艺创作与文艺作品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倾注其中,展现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与气质。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中国人民对待社会、对待世界的态度,要在文艺作品中将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胸襟体现出来,展现出真正的中国态度。要体现人民心中的真善美。真善美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事物、良好行为的认知与向往,更是对中华民族美学观点、审美原则的展示,以文艺作品将中国人民纯真的情感、善良的心性和美好的追求进行艺术化的表达,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最好的展现。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智慧与心血的积淀,是中国文艺发展的立身之本,是文艺思想与文艺创作的源泉,所以文艺的发展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当代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借鉴优秀的外来文艺成果,展示中国审美风范,彰显时代精神,将中国人民的思想、气质、风韵,将中华民族的气节、精神展现出来,让世界看到中国,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之花在世界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怒放。
作为一种抽象而含蓄的表达方式,文艺是中国人民精神与人民思想的一种艺术化体现。人民与文艺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人民创作了文艺,文艺来源于人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服务于人民。人民检验文艺,文艺引领人民。人民发展,文艺代表人民。文艺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找到创作文艺作品的根基,才能够掌握提高文艺水平的动力,才能明确建设与发展文艺事业的方向,从人民中获得创作源泉,以人民作为检验标准,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积极创作有思想、有力量、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谱乾坤。为祖国、为人民以文学之笔书写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以艺术之音奏响华夏大地更辉煌的乐章,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艺高峰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