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比较鉴赏,明了考题走势
——2022年高考四道诗歌主观比较题解析

2022-12-26 07:40杨顺仪李霞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画眉千秋友人

杨顺仪 李霞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观问答题,历来是具有较大挑战性的题目。梳理近几年的考题,其考查内容不外乎诗意理解、形象(意象)把握、情感分析、词句玩味、技巧赏析等方面。2022 年全国已问世的7 套语文高考试题,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Ⅱ卷和浙江卷四套题的设置皆为比较鉴赏题,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这提示比较鉴赏的题型已成为热点,或许也昭示了未来古诗鉴赏主观题设置的可能走势。

一、两种模式:一“生”一“熟”和二“生”并考

一“生”一“熟”,就是要求考生作比较赏析的两首诗,一首是已经学过或接触过的熟悉诗歌,另一首则是考生鲜有接触的陌生诗作,一熟一生,两相辉映。如新高考Ⅱ卷,选考了李白的两首诗作,一首是已被选入教材,人们熟知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另一首则是考生鲜有接触的《送别》。考查点设定为比较诗中著名句子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全国乙卷,考了王勃的两首五言诗,一首是被选入初中教材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另一首是考生多半陌生的《白下驿饯唐少府》,比较点为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何不同。这样一熟一生的诗作搭配,其实在往年的高考题中也多有出现。

所谓二“生”并考,就是进入考题要求比较的两首诗,都是考生在教材中未接触过的陌生诗作,对考生来说也许更具有挑战性。如2022年全国甲卷选了两首同题材诗作,一首是欧阳修的《画眉鸟》,另一首是文同的《画眉禽》,后一首对考生来说尤其陌生;比较考查点,为“画眉”意象在诗中的不同作用。浙江卷所选的两首诗,均与“千秋节”相关,一首是中唐王建的《楼前》, 一首是晚唐杜牧的《过勤政楼》,这两首诗考生也是陌生的,比较点为分析两首诗在情感与写法上的不同。追溯起来,二“生”并考的诗歌比较鉴赏题也是多年前就曾出现过,比如2014 年的新课程甲卷,选入韦庄《含山店梦觉作》与郭震《宿渔家》两首诗,前一首诗有“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句,后一首诗有“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句,考查点就设置为要求考生分析两个“灯前”句揭示的情感有何不同。

相比较而言,一“生”一“熟”模式考生可能更容易适应,而二“生”并考模式也可以通过诗作选择和考题设问来调整难度。所以,对这两类比较鉴赏题都应有充分关注。

二、考点分析:内容形式,尽可入题

高考诗歌鉴赏考什么?2019 年以前,《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的“鉴赏评价”一项曾列出明确的两条: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是说,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而言,诗作的内容、情感,以及形象(意象)、语言、手法技巧等皆可考查,自然也都可以进入比较鉴赏的视野,不存在禁区。

2022 年的四道诗歌比较鉴赏题,全国甲卷比较诗中意象的作用,全国乙卷比较诗作抒情的不同方法,新高考Ⅱ卷比较诗中意思相近的句子的表达方式,浙江卷比较同题材诗作的情感、写法上的不同:比较点是灵活设定的,并没有一定之规。而且,有的题目着眼于全篇,有的则透视局部,也因诗因题而异。高考诗歌鉴赏考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应该是对课标和教材的一种呼应与回归。无论是已使用多年的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还是近年开始使用的统编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教材,群文式的比较鉴赏阅读都司空见惯、不胜枚举。考题使用比较阅读方式来命制,使“教”与“考”的结合更为紧密,考题也增大了思维含量,更为鲜活,因而代表了命题的走势,值得提倡。

三、真题解析:采点各异,风生水起

2022 年高考的四道古诗比较鉴赏的主观题,或考查核心意象的不同作用,或分析表达情感的差异,或比较情感表达所用的不同手法和方式。具体解析如下:

1.全国甲卷比较鉴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比较核心物象(画眉鸟)在两首诗表达情感时所起的不同作用。诗皆借以“言志”,诗人在诗中想要寄寓、表达的情感不同,所使用的手法、所刻画的形象以及所营造的环境也就各不相同。两首诗描写画眉的作用都是要借鸟传情,欧阳修写画眉鸟的手法是托物言志,他描写了两种不同的画眉鸟,一是在“林间自在啼”的画眉,可以穿行在花丛紫树之间,高树低丛,随意鸣唱,自由自在。另一种是“锁向金笼”的画眉,因被拘缚失去自由,鸣唱声远不如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地歌唱那样动听。借助物象的对比,欧阳修抒写了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情怀。文同描写画眉禽,未曾过多留意鸟儿自身的境遇,而是重在描写因画眉鸣唱所生的幻觉。诗中先着意营造人空楼静、闲窗生风的环境,此时画眉高叫一声飞下高笼,使诗人顿生自己也如画眉一样在千岩万壑间自在飞翔的幻觉。这里,写鸟是为了映衬诗人自己高洁、散淡的情怀。

【答案】欧阳修托物言志,通过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叫声的对比,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诗人欲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情怀。文同则使用侧面描写,捕捉“公庭事简人皆散”后听画眉啼鸣的独特感受,仿佛听见了于千岩万壑间的自由鸣唱的灵魂,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形象。

2.全国乙卷比较鉴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选入教材的名作,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名句脍炙人口。而选入试题的《白下驿饯唐少府》是王勃的一首饯别诗。诗题之“白下驿”,在江宁白下门外,“少府”是对县尉的别称。首联交代诗人与唐少府饯别于驿站昌亭,“穷交”,即患难之交,主客皆逢穷途末路,仕途不达,为职所扰,旅食他方,惺惺相惜。颔联设问抒情,言二人均穷困潦倒,但声息相通,都有拯济天下的怀抱,所以不必在意相知的早晚。颈联回写饯别晚景,一写浦楼夕阳越来越低、越来越晚,时间无情,难留友人;遥望前方,山高路远,隔断了家乡风烟。尾联自问自答,自此相别又往何处去?“长安在日边”,“长安”乃都城,为帝王所居之所,寄寓着士人的希望与幸福,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

【参考答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的后四句直抒胸臆,“海内”两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情感。

《白下驿饯唐少府》,诗人以相同的经历、相通的情怀来宽慰朋友,尾联“去去”两句则表达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借以排遣离愁。

3.新高考Ⅱ卷比较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请判断本诗最后两句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表达方式是否相同,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这首《送别》都是李白的赠别诗。送别了友人,留给自己的是形影相吊的孤独寂寞,这两首诗传达的正是这种难耐的离愁。但是,以浩瀚的长江江流为背景来抒情,其中又带有李白独特的浪漫气质。两首诗的写法都是寓情于景、以景衬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句,写孟浩然乘船由水路而去,渐行渐远,已至水天相接处,连孤帆的影子也看不见了。下句写江水奔涌而来,又向远方奔涌而去,友人离去,唯有一江春水陪伴自己,孤单落寞之情溢于言表。《送别》诗“云帆”句也是写友人所乘之船行去已远,极目远眺也看不见了,传达的是对友人的牵挂与依恋。“日暮”句也是以景衬情,以“空自流”的长江水映衬自己的惆怅失落。当然,这两处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的句子还是存在细微差别的。“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直写“空”“无”,抒情较为直接;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孤帆”渐行渐远,从“有”到“无”的过程,比较缠绵且余韵悠远。

【答案】表达方式相同。上句都写友人乘船远去不得再见的别离场景,下句以水衬情,以流淌的江水来映衬诗人的落寞心情。但相比较而言,“孤帆”两句写得比较缠绵而余韵悠远,“云帆”两句则写得比较斩截鲜明。

4.浙江卷比较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释】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试分析两首诗的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解析】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两首诗,都关涉勤政楼与千秋节。《楼前》的描写属于“现在时”:每逢千秋节,勤政楼前的厩中老马闻声则举头欲舞。诗的一、二句点明千秋节庆典的时间、地点,三、四句描写马厩中的老马因曾受过训练,一闻乐声响就总是昂起头,要飞腾表演。借一“点”来反映“面”,表现千秋节的热闹;《过勤政楼》为“过去时”:到了晚唐,千秋节已仅剩空名,早已盛况不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的情景也看不到了。诗人此时走过勤政楼,只见紫苔沿阶而生、缘楼而长,布满门环的底座。以今日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叙写人世的盛衰,寄寓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盛衰难定的慨叹。

从情感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体现的是对千秋盛日的怀念,“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体现的是对盛衰难定、繁盛不再的感叹。从手法看,一写马,是写物而不写人,以老马闻声总举头之细节,衬托千秋盛日的热闹;一写草,是写景而不写人,以草之“称意”侵楼,反衬人去节废的凄凉破败。

【答案】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叹息玄宗的骄侈淫乐,诸多感慨见于言外。②杜诗借眼前“上金铺”的紫苔,表达昔盛今衰的悲叹。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凸现老马闻声“总举头”的习惯动作,以点带面;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的“偏称意”,突出其任意滋蔓,以景映情,以盛衬衰。

附:古诗比较阅读鉴赏训练题三例

(一)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释】琅玕:翠竹的美称。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6分)

答:

(二)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张舜民是北宋文学家、画家,为人刚直敢言,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后写了这首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醉袖”用借代的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之美。

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杜甫登临而作的《登岳阳楼》。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答:

(三)

洞仙歌·泸守王补之生日①

黄庭坚

月中丹桂,自风霜难老。阅尽人间盛衰草。望中秋、才有几日,十分圆,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

不得文章力,白首防秋②,谁念云中上功守。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西,应难纵、五湖归棹③。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勋名,印窠如斗。

[注]①本词作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 年)。王补之,时知泸州,作者谪居黔南时,多蒙其眷顾。②防秋:古代每至入秋,边关常发生战事,朝廷令边防军队特加警戒,称为“防秋”。③五湖归棹:据史书载,越大夫范蠡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泛轻舟于五湖。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月中丹桂”,既可呼应“中秋”,暗扣王补之生日,又以“丹桂”喻友人,寓意美好。

B.“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表面写月亮蒙风雨而不减清光,实际是写自己虽遭贬谪而忠贞不渝。

C.“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西”交代朝廷征召将才、廓清边境的时代背景,为结尾抒情作了铺垫。

D.本词虽是一首祝寿词,但构思不落窠臼,由祝寿而及国事之思的写法,使全词有了慷慨激昂之气。

6.本词“问持节冯唐几时来”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都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但借此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D(言“虚实相生”有误。尾联“应须万物冰霜后”二句是想象冬天竹林的景象,属于虚写而非实写。“应须”“来看”侧重将来,不是叙写当下实景。且“回忆”二字,也于诗无据。)

2.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潇洒的姿态;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

(二)3.B(选项歧解原文。上阕“十分斟酒敛芳颜”句写歌女前来殷勤为词人斟酒,显得羞涩内敛,而选项歧解为诗人“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多有讹误。)

4.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①张词抒写了对君王的期待和内心的迷茫,又有对自身遭贬的怨愤。②杜诗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年老多病漂泊异地的孤独感伤,以及对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

(三)5.B(这首词是黄庭坚为恭贺友人王补之生日而作,所以“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是赞赏王补之的品格,而不是写诗人自己。选项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故有误。)

6.①本词中,作者将友人王补之比作魏尚,表达了对王补之“白首防秋”、劳苦功高的敬佩与赞赏;又借“持节冯唐几时来”之问,暗含了对王补之重获重用、再立功勋的美好祝愿。②苏词中,作者以魏尚自许,一方面表达了卫国守边的豪迈气概和报国热情;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

猜你喜欢
画眉千秋友人
致友人(组诗)
卷韵千秋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不做画眉
不做画眉
不做画眉
最难办的一件事
为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