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2022-12-26 05:29廖秀丽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分配

廖秀丽(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同时也在不断摸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1]

一、目标同构:正确认识总体目标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关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存在区别与差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总目标是愿景,战略是方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等同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也不等同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与战略目标存在区别与差异。首先是在内涵特征上有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五大方面的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而共同富裕只是中国式现代化其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共同富裕不仅具有物质文明更加丰富和精神文明更大发展的一般内涵,还具有非同步性、非同等性、非剥夺性、非享受性的特征与特殊内涵[2]。其次在覆盖面上有差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九大愿景目标,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党建和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目标重点涉及经济与社会民生领域,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物质与精神,推动共建与共享,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3]

(二)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相互依赖与统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包含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中,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全过程。从成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的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中国式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关键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都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特点。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把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纳入框架体系中,丰富其深刻内涵,赋予其历史使命,“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4];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5]。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和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在阶段规划上具有同步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届六中全会分两个阶段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一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二是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三)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之间交互起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不是简单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二者相互助力,交互起作用。没有现代化发展就没有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没有共同富裕就彰显不出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发展是造福全体人民的发展,“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和追求公平可持续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6]。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理念、领导力量、基本经济制度、物质和精神财富等多方面的重要保障[7],营造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环境;共同富裕创新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途径,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完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1],有助于解决我国新阶段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发展共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一)把握推进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历史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现在,也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探索共同富裕实践途径,就要推动乡村振兴、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解决发展中短板、动力、基础等一系列问题。

1.把握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补上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点难点在农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3]我们要在总结精准脱贫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是丰富农民美好物质生活。在重点扶贫村落实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融合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改善人居环境;二是丰富农民美好精神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观念,创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挖掘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载体,加大乡村教育财政投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使农民获得思想上、精神上的富足。

2.把握由浅入深的发展阶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发展桎梏,增强共同富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8]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与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都不同,现阶段主要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矛盾,破除阻碍共同富裕的发展桎梏。一是做好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加强和改善制度供给,出台科学的公共服务政策,锚定“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二是抓好改革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领域,深化收入分配结构改革。各行各业要统筹效率与公平,科学设计薪酬分配体系,合理控制岗位分配级差,公平分配就业岗位,防止出现收入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现象。

3.把握革故鼎新的发展阶段,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固稳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以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为坚实基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第一,必须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我国仍然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使科技成为社会生产力,形成共同奋斗过程中创新致富的长效激励机制。第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高质量发展。扶持新产业、新业态经济和新模式经济,多举措支持民营经济以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满足人民更高层次服务需求,提高高附加值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成为综合国力和影响力领先的国家这一目标。第三,通过优化供给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市场存量资源进行优化盘活,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解决好当下内需疲软问题,增强居民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的乐观性,激发国内投资活力,让消费成为生产力。

(二)贯彻落实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共享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就是要解决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这也是共同富裕最本质的价值遵循与价值追求。以共享发展思想理念为引领探索共同富裕实践途径,要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最后实现共享共富。

1.在发展思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民共享。西方式以私有财产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带来了阶级对立和严重的贫富分化困境[9],而中国式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人人参与劳动,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在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应该更加注重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

2.在发展目的上做到人与社会统一,实现全面共享。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二者的本质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还要涵盖政治、文化、生态、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让国家和人民真正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发展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共享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0],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相统一。

3.在发展方式上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共建共享。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权利的真实性、广泛性,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成为发展的依靠者。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为引领,激发广大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调动广大人民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广大人民劳动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人人参与、平等发展、公平创富的环境氛围。

4.在发展过程上统筹非同时同步性,实现渐进共享。共同富裕不是在短时间内实现全体人民同步富裕、同时富裕。“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5]当前,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在这个阶段已经有了部分先富地区及先富者,但还有大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及相对贫困人口是需要带动甚至帮扶使他们成为后富者的。还要认识到,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富裕程度有差异、富裕时间有先后,不能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所以,发展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步骤分阶段达成目标,因人因地因时制定共同富裕相关量化指标,循序渐进,逐步富裕。

三、制度协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共同富裕机制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指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共同富裕机制,通过各方制度协同联动解决好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问题,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注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市场公平配置资源能力

1.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的体制保障。一是通过完善全面完善产权制度保护合法致富行为,保障人民在劳动过程中能够获得应有的成果,依靠市场机制激发人民生产劳动效率,增强企业等微观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二是通过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合理致富规则。加强反垄断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规范资本所得。加强对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监管力度,以更加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增强人民为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参与感。三是通过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促进各类资本健康发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规则、权利、机会方面竞争的相对平等,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坚决打击权钱交易、偷税漏税、侵权欺诈等投机取巧、危害社会稳定的非法行为,为构建高水平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更具安全感的发展环境。

2.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迈出的新步伐,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十四五”时期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10]因此,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能够提高市场公平配置资源的能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提质增效[11]等手段,达到要素自由、有序流动、资源高效公平配置的目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二)建立健全共同富裕重要机制,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1.建立共同富裕发展机制。健全共同富裕发展机制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导向,遵循公平正义价值导向,从我国当前面临的紧迫而急切的问题出发,消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差距。

针对城乡差距问题,建立乡村振兴衔接机制和城乡联动融合机制。目前我国乡村振兴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使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现代化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因此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相衔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持续关注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重点群体,制定低收入农民就业和产业帮扶政策,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全部得到改善。同时,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及城乡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融合发展。

针对地区差距问题,建立先富地区帮扶后富地区机制。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东西部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由此带来不同地区间收入水平差距和生活消费质量差距等贫富分化问题,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制定地区发展目标,结合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行“一对一、一带多”地区结对帮扶模式,实现地区间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多方面优势互补,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

针对收入差距大问题,建立致富规范引导机制和就业优先导向机制。出台针对各行各业的收入规范政策调节过高收入,倡导致富行为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立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12],引导人民走合理合法的致富道路,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重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在中等收入群体中的占比。同时,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长效机制,做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普惠性政策配套,给予创新创业资金和技术扶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公平分配就业岗位,使个人在适合的岗位上创造最大劳动价值。

2.健全共同富裕分配机制。现阶段,我国各项针对经济的改革措施都强调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和收入分配格局,重点就是要建立健全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是共同富裕的调节器,以健全完善的分配制度分好“蛋糕”,保障分配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成果。

一方面,始终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同时注重按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坚持劳动是分配的依据以保障大多数劳动者工资收入,坚持各类要素所有者依据创造社会财富大小的贡献获得相应报酬,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例。我国基本分配制度强调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注重效率优先,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行为。

另一方面,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格局。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和劳动报酬增长。二是提高政府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再分配调节力度,二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是提高大企业和高收入群体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第三次分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回报社会。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分散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公平分配格局,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爱社会”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分配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中国式民主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1种新型燃油分配方案设计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