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出诗味 读出意涵
——探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

2022-12-25 19:15杨素春
小学生 2022年32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情境

☉杨素春

诗词是一种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语言文体,有着独特的格调韵律。要想充分理解和体会古诗词的格调和韵律之美,就必须掌握正确的诵读方式。其中,诵读节奏的快慢次序、诵读时的心境感受等,均可对诗词的情感表达造成干扰和影响。因此,在开展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特点和行为模式,创设趣味性、灵活性和启迪性的诵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活力,带领学生走入诗词作者创作时的内心情境,让学生领略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内涵,并化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以此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开展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意义

(一)掌握诵读技巧,领会诗词意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诗词,可让诗词中平面的意象变得立体形象,诗中唯美的意境在声音的描绘中变得越发生动。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和问题去诵读,而不是只停留在诗词的表面意象,要自主地去探究诗词中的深层意涵。[1]同时,还要辅助讲解阅读中的符号处理,如平声和仄声的差异,如何处理韵律不周的现象,以此让学生知晓正确的诵读技巧,了解这样诵读的原因所在,从而有效掌握古诗词诵读技巧和要领。掌握阅读技巧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读诗词,并借由教师对古诗词的讲解,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实现将外在知识内化为己用的目的。

(二)锻炼语感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诵读节奏、停顿和押韵的掌握,在古诗词朗读示范时,应在掌握诗词描述的表象情境下,更进一步去探寻诗词中深度情境中蕴藏的内涵情感。例如,在诵读四年级上册《凉州词》一诗中,初读之时,许多学生都为诗人王之涣诗中上半句描述的“黄河白云”“孤城大山”“边塞远关”等壮阔风景所吸引。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要更侧重于带领学生们去解析诗句的下半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并做补充说明:古人在别离的时候,喜好用杨柳表示思念之情,此时代入文中羌笛所吹的歌曲便是《折杨柳》,而这首折杨柳的曲调中充满了离别的哀伤,令人闻曲忍不住的心伤。而下半句又提及“玉门关”,可见诗词描述的自然是边关士兵,他们常年镇守在边城,远离家乡,听到这送别的折杨柳如何不黯然神伤,思乡之情泛滥,但“春风不度玉门关”却无情地打破了他们最后的遐想。玉门关里黄沙一片,哪里有春风能吹到的,没有春风又哪里来的杨柳可以折呢?此时,教师再询问学生对凉州词的感受和体会,学生便会觉得这是一首表述“边塞士兵处境艰苦,乡愁情深”的诗词。在学生体会到了诗词中的意境后,再来诵读,他们的语感和情绪表达便自然而然地到位了,诗词诵读的语感水平和审美情操均能得到明显增强。

(三)激发诵读兴趣,领略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古诗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能唤醒他们对中国经典文化的热爱,更有助于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经千年沉淀演变,薪火相传,其中蕴藏了许多美好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内涵,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之情,有“但愿人长久,千里送婵娟”的思念之情,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友爱之情,等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诵读诗词的技巧,更要帮助其领略诗词中蕴藏的情感品质和文化内涵,使他们在诵读中自我成长,将我国诗词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2]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详谈

(一)创设诵读情境,激发诵读兴趣

现代教育者在编撰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时,考虑到学生文化学习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因此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文辞优美、情感丰富和内涵深远的诗词。但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经历、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限,而诗词中的描述又过于抽象和隐晦,导致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到诗词中的具体场景和精神内涵,在诵读时自然难以投入相应的情感表达,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根本没有理解诗词表达了什么。因此,在开展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学情水平,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模式,灵活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将诗句中描述的抽象内容,转化成活灵活现的具体景象,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丰富与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清平乐· 村居》一诗中,教师在课上先让学生们诵读一遍诗词。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情感和语调都较为平淡,有些死气沉沉的样子,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并未领会诗词中描述的农家景象,及诗词中呈现出的和谐宁静、农家闲趣等。为了帮助学生更进一步领会诗词中描述的农家景象和情感氛围,教师便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一些和诗词相符合的图片,并做成PPT 的形式让学生们观看。在PPT 中学生们目睹了生活在农家院子中的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干的农活:大儿子除草,二儿子编织鸡笼,小儿子剥莲蓬……这幅景象是多么的和谐喜乐,有着丰富的农家元素,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了农家生活的乡野闲趣。在学生们观看PPT 过后,教师再让学生诵读诗词,并要求他们在诵读的时候放缓语速,酌词酌句地感受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内涵,读出自己的情感体会。在这样的诵读情境驱使下,学生们的诵读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诵读节奏和情感都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洞庭湖》一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等,将洞庭湖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铜镜,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一只,这类比喻手法别具心裁,十分巧妙。但是大多数学生未见过洞庭湖和君山,对于诗词中的比喻手法,难免觉得有些虚无缥缈或过度夸张。因此,教师就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搜集洞庭湖和君山的影像图片,让他们通过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再结合诗词内容思考这样表述是否恰当准确。学生在结合图文影像进行思考后,顿时觉得诗人的比喻手法十分独特切合,想象力极为丰富,同时富有诗歌的浪漫情怀,诵读兴趣也因此愈加浓厚。

(二)引入情境音乐,营造诵读氛围

诵读是一项需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的活动。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而古诗词中描述的景象又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这就会导致他们的共情能力和代入能力普遍较弱,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很难领略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韵律之美。为了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教师在开展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时,不妨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情境音乐,让他们在音乐旋律的渲染下展开古诗词诵读。[3]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能够使他们的诵读更具个人情感。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时,考虑到学生们生活阅历有限,很多人没有真正去过天门山,自然难以感受天门山那壮阔雄伟的峥嵘之姿态。而音乐是丰富与启发情感的有效媒介,教师便可在学生诵读诗词的过程中,引入一些音乐,以此来激活学生们的情感感受。对此,教师将《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引入到诗词诵读中,先让学生们赏析一遍这首歌曲。这首歌曲整体气势雄浑有力,声调慷锵激昂,既有苍劲豪迈的气概,又有深沉悲凉的情怀。学生在歌曲氛围的感染下,一下子便找到了诗人“乘一叶扁舟顺长江之水而下,一路上眺山望水,为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心思激荡”的那种激动心情。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歌曲的伴奏下,再来诵读一遍望天门山。这一次,学生们一改之前的平淡语感,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感受体会加入了诵读中,语气情感也变得慷锵有力、丰富鲜明起来。

(三)转变教学形式,体验诵读乐趣

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特点,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更喜欢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古诗词这类教学题材,由于内容晦涩复杂,学习起来具有相应的难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只是循规蹈矩地展开教学,那么学生势必难以发自内心喜欢上诗词诵读,只会将其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而这已然背离了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初衷。因此,在开展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教师应灵活转变教学形式,设计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活力和激情,让其在诵读中得到别样的乐趣,以此丰富学生的诵读体验。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为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教师以此诗为基础,设计了舞台剧创作形式的诵读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大家在理解该诗词的前提下,结合诗词的内容编创出一台舞台剧来。小学阶段学生普遍有着旺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十分乐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提出的舞台剧创作活动得到了热烈的反响。许多小组在接受任务后,马上与组内成员讨论起来,并查阅了各种资料,知晓了这首诗词创作于诗人远离家乡,独自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之情。于是,他们便以此为蓝本,创设了“一个身在异乡远游的游子,在重阳佳节那一天目睹万家灯火和乐融融,不禁悲从心来,顿感自己凄凉萧索”的舞台剧故事。全班学生通过独特的方式演绎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对于诗歌中表达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也有不少学生联系到自身,想象如果自己在节日中,不能跟爸爸妈妈团聚,看着别人家阖家团圆,自己也会感到很孤独伤心。可以看出,经过一番表演,学生自身对于该首古诗词的内在情感的理解和体会也更加深厚,诵读热情和诵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教师示范诵读,引领学生范读

小学阶段学生不仅有着好玩、好动的天性,还善于模仿他人,学习他人的说话方式、行为动作等,且乐此不疲,这也是学生探究和学习未知事物的一种行为模式。因此,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行为特性,鼓励与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展开学习。考虑到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和语文底蕴有限,在面临复杂的古诗词诵读时,通常需要教师的范读引导和帮助,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模范的示读,激发学生模仿的欲望,以此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诵读技巧,并认识到诵读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日常的诵读示范环节中,教师需注重诵读的语气、节奏和动作,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示范诵读下,掌握正确标准的诵读方法,把握古诗词诵读的规律和特点。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一诗中,教师可采用如下方式引导学生:首先,在语气方面,诵读不同的古诗词,需要配合相适应的语气,就本首古诗词来说,描写的是戍边将士誓破敌军击退进犯之敌的场景,表达的是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战争的漫长艰苦,因此所采用的语气应当是激昂振奋的,切不可平淡无力。其次,在节奏方面,教师要准确读出诗句的节奏,该停的地方停,该重的地方重,通过诵读准确表现出诗句本身的韵律感。再次,就是语音,要确保自己吐字清晰,翘舌音和平舌音次序分明。最后,在诵读的时候,教师可适当配合一些动作,如读“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一句时,教师可加入遥望等动作;读“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句时,可加入转过身去的动作。通过教师的示范诵读,可帮助学生正确有效地掌握诵读技巧,全方位提高诵读水平。

总之,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生动性的诵读方案,通过创设诵读情境、引入情境音乐、转变教学形式、教师示范诵读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让学生掌握诵读技巧,提高学生诵读水平,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和学习趣味,进而爱上古诗词,爱上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情境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