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茶器设计制作当顺应时代潮流发展
——兼谈历代茶器发展之器型

2022-12-24 08:10吴国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执壶龙泉窑茶器

吴国华

龙泉市秋山堂青瓷坊 浙江龙泉 323700

闻香品茶,饮茶具有解渴、健身、疗疾之效,还具有品茗助雅兴、欣赏、情趣等特点。据文献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国人以茶为药,发展至大江南北,再传播至全球各地,成为一种全球性饮料。饮茶成为我国人民饮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深入大众骨髓。从古至今,不同发展阶段茗茶法也不同,最先为“混煮法”,其后是“点茶法”“煎茶法”,自明初之后发展到如今,主流方式为“泡茶法”,少数民族的饮茶方式更为多元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器是承载茶汤供人饮用的器具。饮茶作为一种精神艺术活动,其器很有讲究,要好用,要有条理,有美感。陆羽在《茶经》中,便提到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器为茶之父,壶中日月长。茶器由原始的粗犷陶器,演变为赏心悦目的精美瓷器,在造型和瓷釉特色上均有很强的时代风格。现代茶器在功能性上更加完美,在形态上更具艺术设计美,使得茶于生活中更添几分精神享受的美好,在慰藉心灵的饮茶方式中举足轻重。

龙泉青瓷茶器设计制作应怎样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本文结合历代茶器造型,兼议顺应时代发展的龙泉青瓷茶器制作。

一、茶器因时代需要而诞生

饮茶风尚源于我国神农时代,历经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的发展,三国时期,茶被制成饼茶,煮茶也有了一定的规范,将饼茶放置火上炙烤至呈红色,捣成茶末放入茶盏中,倒入沸水,再与葱、姜、橘皮等茶馅拌和后饮用。唐代依然煮茶饼,但提倡清饮,不再加调料混煮,只加适量盐。唐人烹茶,将茶叶碾成粉末,投入茶鍑中煎煮,再分酌于茶碗饮用,茶碗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最为普遍,称“冰瓷雪碗”。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列出茶器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

晚唐到五代是用煎茶法,宋代开始用点茶法,将茶粉置于茶盏中,注入沸水,使茶粉均匀分布在水中,要求调成乳状,形成极小的白色泡沫,犹如白花布满碗面,使茶膏不易散去,然后饮用茶汤。点茶大致分为十二个步骤。蔡襄《茶录》论述饮茶需具备色、香、味,并列举九种茶器,在宋代茶器中,以茶盞及茶托较为常见。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源于唐而盛于宋,极具趣味和挑战性。宋代文人雅致生活之“四艺”即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宋人爱斗茶,方法是将茶汤打出茶沫汤花,为便于观看茶沫汤花之美,一般选用黑釉茶盞和青瓷茶碗。南宋的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将宋人点茶必备茶具简化为十二种,并进行“拟人化”,称为“十二先生”。

茶器因时代需要而诞生,宋徽宗斗茶,追求“茶欲白而盏欲黑”,黑瓷才有咸鱼翻身的机会。然而,至明代以后,黑盏失去赏茶、鉴茶、表现茶的实用功能,仅余收藏、玩赏之意义。正如《周礼考工记》所说,“制造器物要依据时节顺序,‘毋悖于时’。”茶器的设计制作也要看时代市场的需要。

青瓷作品《福禄临门》吴国华

二、茶壶型制顺应时代潮流而动

《考工记》又说,“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材质很好,工艺也很精巧,但是做出来的器物却是不完美,质量不好,就是因为没有按照时节或时代要求来制作器物。茶器制作要顺应时代潮流而动,切不可逆时代潮流而一意孤行。每个朝代的器物都顺应时代饮茶习惯而变化,就以执壶而言,每个朝代都有所不同。

青瓷作品《福海神兽》吴国华

始于隋朝的执壶(注子),形状似今之酒壶,有喙,有柄。在唐代早期,执壶(注子)的口部呈浅盘形,壶身矮胖,短颈,鼓腹,短直流,短曲柄。唐中晚期,执壶式样繁多,渐趋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等壶器,执壶呈现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特色。五代至北宋,执壶器身渐高,腹部常见4—6条凸出瓜棱,流渐趋细长而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五代北宋时期龙泉窑有类似的执壶温碗。北宋龙泉窑注壶主流产品是不带盖的喇叭口式或盂口式造型,偶有带盖的,其盖式样如宝塔之尖顶。当时的酒桌流行使用注壶、注碗、托盘和果盏。北宋龙泉窑青釉瓜棱执壶,细长的流呼应着执把,与下腹部瓜棱构成曲线美,像一位风度翩翩的君子。龙泉窑宋元执壶非常美观,饮茶、喝酒两相宜,但当时用于盛酒者居多。宋代执壶大多配有温碗,温碗的尺寸略大于执壶,用来盛放热水温酒,其执壶造型及装饰都极为考究。此外龙泉窑也有其他特色的壶器,如矮南瓜壶、暗刻莲花长南瓜执壶、葫芦式执壶等。执壶是宋代用于点茶法饮茶的主要器具。

南宋壶身更趋瘦长,瓜棱壶居多,流、口、柄均有加高,器型修长秀美,常与温碗搭配合用,称“注碗”。南宋龙泉窑的牡丹花口执壶,莲瓣花口,溜肩,鼓腹,腹部以下渐收至底足处稍外撇,足底露胎,浅表透明,釉下有旋坯痕迹。粘接短流和扁形曲执。颈肩部刻饰三道弦纹。颈部及肩部刻划蕉叶纹。腹部剔雕二方连续缠枝牡丹纹,刀法娴熟,剔刻到位。该执壶线条流畅,器形优美。宋末元初龙泉窑出现梨式执壶,壶直口,口下渐丰,圆腹下敛,圈足微外撇。壶一侧有曲状长流,相对一侧有曲状起棱带形把柄,平顶圜钮盖。壶型优美简洁,线条流畅,流与柄对称,盖与壶口相合,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处。

茶器艺术设计和制作,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深入市场,了解顾客需求,才能明智变通,顺应历史潮流,要积极地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做出适当调整,才会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茶器生产与时代审美关系密切

茶器的艺术表现形式源于设计制作,因受功能定位、材料因素、工艺水平的影响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茶器的艺术表现相对更为密切,更为精细,更具文化韵味。茶器往往要通过形态的尺寸、形状、比例结构及相互联系衍生出一定的氛围,从而展现丰富的情感、情趣和文化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1]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人们的喜好,每一个时代不同时段都有不同的审美情趣。茶器的设计制作一定要根据时代人群的审美情趣进行艺术设计和制作。

元代执壶,多为玉壶春瓶式,造型秀丽轻巧,壶颈修长,腹较宽,重心较低,弯流与壶颈间以S形饰件相连。制作规整,造型优美。此外有葫芦形执壶、凤首执壶等。明清之后,执壶造型更多。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改变唐宋末饮茶的习惯,饮茶以茶水的冲泡为方式,使茶具造型和式样发生了一定变化。明代将茶叶直接投壶沖泡,再转注茶钟饮用,这一方式奠定了今天的泡茶饮茶方式。茶壶与茶盅成为主要茶器,茶杯以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的白瓷为时尚,青瓷茶器也颇为流行,茶器除了既有的陶瓷制品外,明代文人讲究品茶的空间。小茶壶自明代开始,茶壶式样也有提粱壶和靖把壶等。龙泉有青瓷壶,宜兴有紫砂壶。明晚期宜兴紫砂及朱泥茶壶的使用蔚然成风。讲究茶壶材质厚重,能够长久保持茶的原味,型制要求多变,款式追求仿自然,水仙、菱花、荷花等的造型均有出现。

清代饮茶习惯与明代相同,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宫茶器制造的盛世。康乾三朝盛世,社会经济繁荣。中国瓷器生产达到高峰,茶器生产也进入黄金时代。如乾隆所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时的描红荷露烹茶荷花茶壶,通体矾红描缠枝番莲纹,腹部两面开光,一面绘荷塘莲花,一面书乾隆题诗。器底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其壶造型端庄大方,优雅华贵,充满温馨阳光之韵味。同一时期陈荫千创作的宜兴紫砂竹节提梁壶,仿竹节造型,椭圆形壶身,周围饰一圈弦纹,矮圈足,壶嘴塑成三节竹节曲流,壶把则成两枝细长竹枝缠扭形。盖为椭圆拱形,上贴饰竹叶两丛,竹枝相扭成拱桥式盖纽。整体造型甚为美观。再如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山水人物白地茶碗,碗内白地,外壁一面画山水人物,背山面水,竹林小屋,一士人坐于屋内,一僮旁侍,屋外桥边二人驻足交谈,一人指向屋内,远山苍润,小桥流水,皴石茂林,一幅清朗宜人之山水人物美景。以山水画装饰茶碗,充满诗情画意。再如白瓷描金镂空带托茶杯,外层镂空雕花,于菱形四角点饰金彩,口足间金线四道,竹节把上,每节均饰金纹二道,内层白釉无纹;杯托盘口折沿亦镂空雕花,与杯身相同纹饰,盘内白釉无纹。器型设计实用,形态俊逸秀美,让人一见倾心。

青瓷作品《秦 颂》吴国华

茶器的设计制作要与其他关联器具进行有机结合,将茶器设计制作的和谐美与融洽美展现出来,营造出茶文化的审美时空。例如,注意茶器造型与茶器颜色相互照应,尽量让茶杯造型与托盘形状相呼应等。要从茶器艺术设计、茶文化、饮茶人等多重视角对茶器的审美进行研究,准确把握影响茶器审美的每个要素,从而设计出精良优美的上品茶器。

猜你喜欢
执壶龙泉窑茶器
“高执壶”的艺术特征探析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走进紫砂演绎的中国执壶
——析紫砂作品“仿清泥绘高执壶”的别样风韵
唐代 长沙窑飞鸟纹碗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唐代寿州窑执壶造型年代考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