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廷 成 丽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国际经贸专业主要为从事经济管理以及国际贸易相关的涉外经济贸易部门、跨国公司及政府机构等培养从事进出口业务、经营管理及专业研究的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国际化人才。在涉外经济工作中,毕业生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人,而是国家的利益和精神。因此,专业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考虑专业“育人”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仅要注重传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应加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专业修养、职业素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于开拓的品格。
第一,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协同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系统学习科学知识,也能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品德教育[1]。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价值引领,既可以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也可以扩宽学生知识广度。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实现协同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新时代人才。
第二,思政教育的实施是适应新形势下对国贸专业的新要求。首先,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期和攻坚期,社会阶层、利益主体、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新形势下必然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再次,国贸专业在培养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目前,我国已经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处于引资和对外投资第一大国。价值观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应当将价值观的塑造放在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上,这样也会更有效地促进专业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应具备全球化的思维和长远的目标,去思考专业价值观和发展观。在国贸专业学习中,需要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科学理解国际贸易发展的阶段和特征,需要“课程思政”融合其中。
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和专业教学融合发展,发挥了同向协同育人的成效。在实践过程中,应将协同育人的理念及实施落实到教学过程中[3]。学校各部门和教师要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每个专业、每门课程作为学科教学的义务和责任来实施思想政治育人。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外经济活动的迅速增长,国际经贸专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开设的学校和布点专业数在人文学科中位于前列,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了合格的涉外经贸人才。随着思政教育进课堂,国贸专业也进行了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国际经贸专业一些开课时间长、开课面广泛的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成果较丰富,包括专业基础课里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专业课里的“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学”等。其他一些课程,如“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课程思政的实施内容及方法等需要进一步丰富与创新。
高校和专业教师都对课程思政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革,通过发布课题、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思政课程优秀案例征集等多种形式,提高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参与到课程思政中。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该项工作包括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设计及实施、评价及反馈等环节。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缺乏统一规划、评价及反馈机制不完善,在体系的系统化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际经贸专业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融通内外、经世济民、诚信服务”的理念,将传授知识、价值塑造以及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以提升学生德育品质、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驱动,注重有机融合思政德育元素和经贸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深入开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观念、职业道德素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细化思政元素挖掘的具体目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实现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要培养学生对能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从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坚定信念,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可,培养学生具有经世济民的理念及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团队协作意识;第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专业教学,引导学生熟悉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通过了解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可以掌握跨文化沟通的基本规范和要领;第四,树立法治观念,熟悉国内外经贸相关法律、规则与惯例等,培养学生具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合理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事务、具备化解矛盾能力;最后,加强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自主、有效、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创业的意识,能够理解和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
依据挖掘上述思政元素的具体目标,可将国贸专业思政元素发掘归纳为政治素养、哲学素养、法治素养、文化素养以及职业素养五个方面[4]。依据课程思政目标,在授课中提炼思政元素并以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课程内容。例如,在“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授课中,当讲授“跨国公司经营的多元化”内容时,以海尔公司的多元化为例,通过介绍学习海尔公司的多元化之路,了解海尔公司之所以成为中国家电企业运营的成功典范,关键在于其对产品质量的不屑追求和不断进取,使其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对民族企业的自豪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不断精进和创新,崇尚质量为本。
表1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目前,网络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既包括不同平台慕课资源,也有财经类的短视频。网络课程资源不仅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参与授课相关内容的积极性。例如,在“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观看记录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有代表性的跨国企业发展的短视频及影音片段,或者学习中国优秀跨国公司成长经历的资料,引起大家参与学习讨论的兴趣,培养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2021 年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红色财经·信物百年》微纪录片,通过央企介绍各自企业的“传家宝”,讲述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把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发展史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缩影,其中包括中国中车、中国移动、中国中铁等这些走向世界的中国优秀跨国公司。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播放五分钟之内的短小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度,如在讲授“海尔集团多元化道路”案例时,了解海尔公司是如何坚持七年的时间专注于提升产品的质量,从而成功地完成了多元化的转型升级,并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通过观看类似这样的短视频资源,可以在了解中国跨国公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及职业素质。
在思政视角下,在“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课程授课中,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发展,可以选择融合思政元素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5]。
表2 课程思政案例
从课程思政融入的视角,从小组研究性作业选题着手,既可以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爱国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等思政目标。例如,在“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在世界500 强中有许多中国的跨国公司[6],让学生了解中国跨国公司在世界舞台的成长,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