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彬 何桂解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明年经济工作做出一系列部署。其中提到,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无论是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是培育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产业优势,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融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必要在明年加快推进。
实际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提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着力点的重要性和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紧迫性。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融合,不断释放数字化和工业化的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政策推动叠加优势,进而不断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持续的数字化进程为数实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始驱动。数实融合主要通过生产工具、劳动力等要素数字化,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整合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和销售等环节,最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产力解放。在此过程中,数字场景的拓展应用和数字资源的广泛共享无疑是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速度、实现绿色发展的两大“法宝”。
因此,一是通过推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拟定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等方式,便利技术升级后的管理和维护,助力生产工艺全流程、多维度的数字化改造,促进产业流程再造、体系重构,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持生态,实现大范围、全方位地拓展数字场景的目标。二是基于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相结合的思想,构筑数字机械加工、数字网络运营等专业共享平台,对接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逐步实现不同企业间技术工人、生产设备和网络资源的共享,缓解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压力,加快技术、资源的流通应用速度,促进分工细化与效率提升。
健全的工业体系为数实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为原材料供给和工业加工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显著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这将成为我国数字技术与工业生产系统融合的一项突出优势。
一方面,完整的工业体系意味着对未知风险的强大抵抗能力,能为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的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因此,面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和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积极引进海外先进地区数字化转型的现有成果,推动数字经济市场科学有序开放,形成涵盖产品、技术、资金及人才的多渠道、多层次开放格局,同时'需要未雨绸缪,完善系统性风险的评估、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数字产业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健全的工业体系具备支撑工业技术向高精尖突破的绝对优势,能够为数字技术的产业萌芽、点状应用、转型完成等阶段提供全流程支持。所以,推动工业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的同时,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技术,逐步实现新型生产方式中人、机、物的全面连接,支撑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传统工业技术升级换代,使装备、生产线、工厂发生突破性变革。
人才培养和政策推动为数实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双重保障。数实融合对数字技术高度依赖性决定了数字经济人才是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资源,培养和吸引数字经济人才是打造竞争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推动数实融合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我国数字经济型企业的成长和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企业和政府双赢的局面。
因此,一方面,随着数实融合进入深水区,针对当前数字化人才技能与工业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应当积极培养具备高融合性、强专业性的数字化人才,既要培养专注数字技术开发、数字企业运营的高级专业人才,也要培养操作维护数字化生产线的一线技术人才,构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实践相结合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锻造多层次、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经济冲击,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信心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应当建设契合实情、助力发展的数实融合政策体系,提出支持数字化技术研发引进的真招实招,协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渡难关、闯险关。
数实融合始于变革之时,存于发展之要。通过数字技术、工业基础、人力资源、政策措施的多重推动,促进数实融合逐步深入,助力各种数字化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凸显高质量发展成效,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工业之基。▲(作者分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统计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