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然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及其他专业学科具有直接与间接的指导意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集合体并在矛盾中不断发展,科学的理论思想指导着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通过不断地更新思辨,引领着我们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方法论来认识世界中的事物,并依此理论来改造世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我们可以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看待当下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趋势,将实践作为基础、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以全球化眼光看待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异同。中国传统音乐伴随着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独具特色的历史背景饱经沧桑巨变,共同发展演化至今,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融合式地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最早产生于人们的耕农劳作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劳动号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人员考古出了我国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证实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早在九千年前就悄然发展,贾湖骨笛的发现是社会发展进步历程中的必然结果,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冲击,大众对于音乐的审美要求显得更加严苛,那么就要求音乐人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在继承优秀传统音乐元素的同时,吸收借鉴外来的、新兴潮流的音乐元素,与时俱进。
实践是认识和发展一切事物的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于社会客观实际情况来分析解决问题。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从她的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科学的理论指导着我们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并创造世界。最早的民族音乐歌曲产生于人们田间劳作时为了统一节奏的呐喊吆喝、两山之间的青年男女交流沟通的对答呼喊、以及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独具特色的腔调,这些在民间通俗自然形成的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音乐家通过采风记录,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歌体系,被后世广为传唱。随着我国最早的民族乐器贾湖骨笛的出土,中国民乐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例如一些模仿大自然声音的技巧:飞指、花舌、滑音等,这些都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来发展音乐的理念,也更为突出地启示了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随着时代浪潮不断地推进,新兴事物大量涌现,其中充斥着人们浮躁的精神世界,大众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提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去中心化”现象在艺术领域分外明显,这也使得民乐演奏家和创作家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但经典作品永不褪色,因为他们反映了那个特定的年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赢得了大众的欢迎,是那个时代独有的记忆。实践出真知,实践的结果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可行的经验再反过来作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传统音乐的创新道路上,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使得作品曲高和寡;也不能盲目崇拜外来音乐,粗制滥造,而是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符合当今时代的特点,以实践为基础,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归纳总结理论经验,以适合传统音乐曲调和技巧的方式来发展并推广民乐,推出有时代记忆的经典作品。
整个社会是一个集体,由各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5000年的发展变革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中国传统音乐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分析传统音乐时,绝不能抛开历史,犯空想主义的错误。每一种传统音乐的背后都有一段时代记忆,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阶级形态、大众生活、朝代交替等,所以我们要有全局思维,用整体性原则来分析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所有事物都普遍具有联系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查阅搜集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等文献来辅助我们对于传统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传统音乐是在历史、阶级、作曲家、地域等众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所以需要我们整体性的把握,结合时代潮流“脉搏”,才能更好地探索出民乐未来的发展道路。
社会系统具有层次性,层次是指在系统中各不相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同样可以将其运用到音乐学科中指导我们的学习。中国传统音乐这一系统包含了民歌、民族器乐音乐、戏剧、戏曲等小的艺术分支,不同民族在演绎各自的音乐文化时又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所以我们要寻找适合各民族、各体裁音乐发展的形式,循序渐进地整理发展思路。处于不同层次的艺术我们要区别对待,并理性分析接受新乐种是旧乐种的发展性继承。通过对传统音乐中每个子系统的学习后,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发展的方向感。
社会系统具有开放性,意味着在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某种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正是这种等量交换循环,才使得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维持自身的结构。所以这一原则启发了我们,在学习探索音乐继承发展时,不能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闭门造车”,还应加强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的力量,捕捉全球实时信息,搜寻各方面的有关内容,善听“百家之言”,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唯有不断地包容借鉴、归纳总结,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推开传统音乐的发展大门。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以及学科的一些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和规律。矛盾普遍存在于社会一切发展的事物当中。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这启示着我们在发展、创新民族音乐的同时,也要将原有的优秀内容作为基础、“根茎”来融合发展,而不是完全摒弃,通过不断地归纳总结,优秀传统音乐才会逐渐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与传统相斥的元素,正因这些矛盾的存在,才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并促进着民乐的发展。斗争性则是指对立面的互相排斥的趋势。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本身就是旧与新的对立统一,所以我们应把辩证思维作为音乐研究的思想要素,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抓住时代发展的主流,把握实质,继承与发展适应时代的、优秀的传统音乐。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在研究音乐时要做到主次分明。在复杂的问题当中,既要看到主要问题,也要看到次要问题。例如在传统音乐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将符合时代和人民的审美需要作为第一发展方向,继承优秀的传统风格,音乐是为国家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具有教化意义、且被大众接受的才堪称经典。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同样能带动经济效益,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我认为我们要考虑传统音乐中技法和韵律的特点,避免失去民族特色,终成“邯郸学步”的笑话。例如在民族乐器曲目创作中,应更加注重气韵与呼吸的表现,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西洋乐器的炫技与音律。在发展创新的路途上,民乐不应该完全失去自己的本色。
上文提到,传统音乐中有很多个种类,如民歌、民族器乐音乐、戏曲等,这些都是我国各民族的智慧结晶。对于不同题材音乐的发展创新,我们就应“对症下药”,探寻各自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不同领域音乐人的挖掘和创造。例如广东卫视播出的《国乐大典》,这档综艺主要以宣传发展民族器乐为主,将中西方乐器进行演奏上的融合,使民族乐器演绎西洋风格作品。该节目以综艺作为呈现方式,增强了娱乐轻松性,又巧妙地扩大了传承传统音乐的受众。不同国度的音乐碰撞,使得传统音乐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有利于传统音乐在全球化的传播推广。
世界历史研究方法包括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和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对音乐学科的分析。对于传统音乐的发展,音乐人应牢牢立足于本国国情,专注于传统音乐的音律体系,在此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国民族音乐的优势,探索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之道。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这个大环境中不断孕育生长,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音乐无国界,音乐人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发展观包容性地看待西方音乐和文化,对外开放不仅仅是指经济、政治、科技的开放,同样包括文化的向外输出。唯有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才能反作用于整个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现如今,更多的人开始理性、辩证地看待外国文化,西方音乐得到了我国大多数人的认可,现代的传统音乐创作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从以往“单旋律线条”,逐渐演化为“多声部和声”;民族乐器大胆突破与西洋乐器的合奏,中国传统调式与西方十二平均律半音体系的融合发声;与电影动作、人物的配合,营造虚幻的氛围等等,这些都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搭建了桥梁,同时又较好地继承并保留了我国的音乐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音乐人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并指明了民乐发展创新的前进方向。作为一名民乐表演研究生,我深深地体会到新时代下传统音乐在实践中的革新发展,唯有对方法论充分了解,我们才能辩证地分析理解民乐发展的道路。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的,方法论亦是跟随着时代背景、全球一体化大方向在不断地更新。一路走来,有支持者亦有反对者,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创新发展,音乐人都应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科学地去探索适合我国传统音乐发展之路,正视不同国家文化当中矛盾的存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恰当融合。笔者作为音乐专业研究生,在平时的学习思考时更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己的专业紧密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演奏实践,避免急于求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开放性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辩证地思考中西方音乐的融合。社会科学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弘扬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是音乐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应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创造出大众喜爱、认可并愿倾心为之付出的中国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