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华
2013年上映的电影《搜索》,是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陈凯歌回归现实、反映当下的作品,为近年来难得的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片[1]。陈凯歌在电影中的自我表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深入历史,比如《黄土地》《霸王别姬》,都是历史寓言式的;二是直面现实,比如《和你在一起》《搜索》,都是根据社会新闻改编的。陈凯歌的作品过去一直在探求人与历史的关系,现在更偏向于表现人与当下时代的关系。《搜索》讲述的不单是“不让座”引发的自杀事件,即便其中的爱情故事非常感人,也并非只为展示人物的命运。影片真正关心的正如宣传语中所说:“叶蓝秋宛若南美洲丛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引发了一场发生在中国南方都市里的‘南太平洋风暴’。”因着偶发事件,相关不相关的人物各自命运都有了不同的改变,《搜索》用人物的成长、得到、放弃和涅槃,承载网络时代的重量,搜索社会的真相。其主题是严肃的社会话题,同时是目前国内少有的“用心讲好故事”的电影,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最基本的好电影元素在这部电影中一应俱全——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连片尾李健的歌曲都挺好听的。尤为难得的是,这是一出没有坏人的不可逆的悲剧——电影中没有绝对意义的坏人,也没有不犯错的好人,就是生活中一点点错误,一步步推出了令人惋惜的不可逆的悲剧。有评论认为,这是陈凯歌二十年来电影创作的顶峰,也是近年来华语现实主义电影的力作。
这部影片展示的是人物群像,电影叙事层次分明,故事严谨,在一起新闻事件中,社会各色人物沉沦其中,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从形式上来说,影片是双线设计,两层叙事,一方面是媒体事件,一方面是现代人情感的聚焦。主线是媒体事件,辅线是叶秋蓝和杨守诚的感情关系,辅线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变成主线,并与原来的主线融合。影片难能可贵的是,情节的推动和起伏,不借助一般商业电影中匠气的情节点插入,而是凭借角色之间的内在冲突和矛盾,使影片形成一种张力,观众陷身其间,仿佛经历了一场思维与智力的角逐,这样的张力一直持续到影片结尾,所有矛盾交合,构成影片的高潮。
六个主要人物分属于两个阶层:一边是高帅富阵容:成功老板沈流舒、全职太太莫小渝与花瓶秘书叶蓝秋(分别由王学圻、陈红、高圆圆饰演);一边是穷屌丝阵营:打拼白领陈若兮、失业恋人杨守诚与职场菜鸟杨佳琪(分别由姚晨、赵又廷、王珞丹饰演)。一次公交让座事件,将几个人的命运牵系在一起。六个人在《搜索》里又各自上演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整部电影呈现出中国现实的质感:暴发户与工薪阶层是故事的主要叙述对象,充分展示了中国没有“中产阶级”的特质。两组人的生活主要在四个场景中展开,即公共空间的企业大厦和媒体大楼,以及私人空间的沈氏豪宅和陈家蜗居。每个人物的思想和生活状态都很真实,而且分别代表了社会中的一类人群。从情节相关的角度,将他们两两划归一组进行分析。
其中戏份最重的是沈流舒和陈若兮,他们分别代表两个阶层,又在电影中形成直接对抗。影片中最有个性的两个空间,就是刻画他们的沈流舒的办公室和陈若兮的租住房。
看看沈流舒的出场:下车对司机的调侃与提醒,进大厦故作年轻态的一路小跑,上电梯与工友的打趣和玩笑,见秘书后“小题大做”的告诫,无不显出成功人士的洋洋自得和对环境把控的游刃有余。他的办公室就是他的王国,办公椅后面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霸气的独马图,象喻他天马行空、为所欲为的王者姿态。而秘书的办公室墙上,挂的却是一幅满版的鲜花图,表明秘书在他心中的功用。别人都用一个秘书,他要用两个,提到叶蓝秋瘦得“楚楚动人”时,唐小华说:“带出去别人就更羡慕你了!”漂亮女秘书只是他带在身边衬托身价的花瓶。他的办公室还有一个明显的摆设,是一只铜塑猎豹,嗅觉灵敏、行动快速、出招准确的猎豹,体现他作为成功商人的特质。家庭更是他说一不二的领地,回家的第一个镜头是脱鞋,告诫莫小渝将一切整好归位,他在家中的镜头只涉及客厅和餐厅,没有出现卧室、卫生间这样私密的二人世界,和莫小渝的影像姿态,或者他坐莫小渝站,莫小渝处于被斥责被审问状态;或者两人对坐,相向而谈,从来没有并列在一个镜头里的亲密影像。他电话邀请莫小渝参加名曰结婚纪念日实为生意谈判会时双脚架在桌上的傲慢,形象地展示了双方地位的不平等。语言暴力更是比比皆是——“我的钱不是你想花就可以花的!”“离婚得我说了算!”“是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他对外的行为方式也非常直接,当媒体找上门来时当面让保姆说“主人不在”,他不仅可让小区保安动粗,还可让记者主管出面。记者上门在他看成来是对自己的冒犯,下面一个镜头是坐骑宝马(注意也是马)直对镜头霸气逼来,表明他要反击了。
但沈流舒不是一个坏人,虽然在叶蓝秋提出借钱时一句“你好像从来没有陪我一起出过差”流露出色念之心,但他确实没有染指过漂亮女秘书,借钱给叶蓝秋除了要求24小时开机,也没有其他附加条件。对妻子的停卡、发怒,是听到她向电视台打告密电话之后,对陈若兮的陷害、反击,也是发生在对其公司带来几千万损失之后。最后他反败为胜,不但自己成了跨国公司老总,还利用叶蓝秋去世事件大打公益牌,提升了知名度,并用短信传遗书的方式给陈若兮最后一击。他在社会舞台面对各种力量都能占据主动,但在最说了算的个人家庭,却无奈地“被离婚”。
每当莫小渝问起叶蓝秋的事,沈流舒都勃然大怒:“我沈流舒看上的女人还用偷吗?”他有理由发怒,他和叶蓝秋确实清白,而莫小渝在一次次追问无果后,却在真相大白之时离去。不少人质疑这个结局,其实莫小渝已说得非常清楚:“漠视比小三更可怕。”莫小渝只是要一个解释,而沈流舒根本不屑于解释,他根本不在乎莫小渝的内心感受。莫小渝不是担心“小三”危及自己的地位,而是在乎沈流舒心中还有没有她。对沈流舒而言,女秘书是办公室展示的鲜花,老婆是家中保存的珠宝,都是可以在人前炫耀的资本,是可以用于商战的工具,但她们对他而言都是物。莫小渝是出于真爱而非在意吃香喝辣任意花钱的太太地位,所以在看透她和沈流舒之间婚姻的“真相”后,便决然而去。
陈若兮的租住房是典型的蜗居。影片中出现最多的空间是厨房和卧室,陈若兮亮相说的第一句话就在厨房:“吃得起最贵的三明治,买不起最便宜的住房。”她和杨守诚虽然对外还是情侣关系,但已行家庭之实。这两个空间的墙上也没空着——在厨房是满满一柜各种各样的食品调料,“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卧室墙上则是二人密密麻麻的亲密生活照,无处不显出生活的和谐自然。影片不但有二人躺在床上聊天打闹的甜蜜,还有一个在卫生间马桶上一个在厨房餐桌边斗嘴的情趣,显现双方关系的亲密无间,率性随意。而在这个空间中,在由于叶蓝秋的出现引发分裂之前,两个人总是亲密地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如杨守诚给陈若兮按摩等。这个生活空间中也有一个类似沈流舒办公室猎豹一样的重要摆设——立于墙角一个硕大的金色风车,它象征着理想和希望,总是在适当的时刻进入画面,如三个人一起穿鞋走出家门去打拼时、陈若兮喜悦地告知杨氏兄妹可以有自己的住房时,我们都看见旁边有风车的金色;再如杨守诚对陈若兮就叶蓝秋的事摊牌时,金色风车一直在杨守诚身边闪烁。
陈杨关系有点像沈莫关系的反向呈现——三年来强势的媒体白领陈若兮一直照顾打工仔杨守诚,陈若兮是典型的“下得厨房上得厅堂”的白领女性,每天早出晚归,一回家立马进厨房,不但要管杨守诚,还要捎带管那个“流浪猫”表妹。这种强势不仅表现在二人生活中,也体现在陈若兮的心理上,她醉酒回家时呼喊杨守诚为“小白兔”,自认为是“大灰狼”。他们是典型的男女(强弱)角色反置,她对杨佳琪节目署名权不由分说的占有,在家中说一不二的强势,使她和杨守诚之间,虽然彼此都真心爱着对方,但同时也埋下了不平等的阴影。
一般将陈若兮看成是第一主角,因为她是媒体人,整个故事又是因媒体引爆。这个人物身上贯穿影片想要表达的观点——在现在的全媒体时代,一个人有可能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作为媒体人,她一直关注事件真相,但正如她一开始与团队成员的对话——明明是真的,但视频拍出来像假的,反过来,明明是假的,拍出来却像真的。“什么是真相?同一件事,你看我看就是不一样。”她有专业敏感和职业操守,能发现“不让座”事件的新闻价值,在领导要求做专题的压力下也不让节目向“小三”等低俗方向发展,直到发现“墨镜女”工作单位是以培养优秀人才项目著称的思拓公司时,才决定深挖这个“新闻点”。当思拓公司设计让她接个私活以抓住其把柄时,她并没有“体外循环”,而是将业务交给单位,自己只拿应得的那份。但她又是有问题的,除了在专家论辩和采访二十三中时有很明显的诱导外,她还为了“热点”和“导向”压下叶蓝秋的道歉视频不播,使事件一边倒地向不利叶蓝秋的方向发展;尤其当误以为叶蓝秋和杨守诚在一起是向自己报复时,亲自上手以“据知情人报”的方式发稿,确实有沈流舒所指责的“利用公共资源……”之嫌。陈若兮是全剧中受创最重的人,既失去工作又失去爱人。以她的能力,找份工作不是问题,最伤心的是“做女人好失败——”三年无偿付出,情侣却在几天之内爱上别人。
叶蓝秋和杨守诚都是影片中给予最多温情和光明的角色。叶蓝秋还有七天要住院,杨守诚还有七天要还钱,他们就在这七天相逢,并改变了生活轨迹。叶蓝秋是被抛出常规轨道的人生,正如她居住空间的改变:从稳定的高档出租房转到玫瑰旅馆,之后为在芦苇丛中看日出入住湖边凄美凋敝的小屋,最后选择的离世点也在湖边,一步步脱离城市羁绊回归自然。叶蓝秋的第一个镜头是高傲的女白领形象,尤其墨镜和红唇很惹眼。饰演者高圆圆曾讲到她了解公司白领一般很少化艳装,但在导演要求下涂上红唇一下子就找到了人物的感觉,这种优雅、冷艳、个性化的装扮,本身就是对众人的冒犯,所以上车售票员就盯上了她,镜头中可以看见叶蓝秋在一边,全车人在另一边的对峙,其实叶蓝秋被公众“围剿”并非是从网络空间开始的,在现实空间已出现对叶蓝秋的不尊重和以道德为名的强迫行为,这才有叶蓝秋示威式的对老头说:“要坐,坐这儿!”正像影片中两位学者争辩的议题(注意二人服装颜色与观点表达差异之间有微妙的关系),这涉及西方现代文明的法律法规与中国传统道德评价之间的矛盾,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和全民道德义愤的提倡,这本身是一组二律背反,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几乎是无法调和的。叶蓝秋无意中得罪了庞大的一群人(公众),又得罪了关键的一个人(老板太太)后,在办公室有两个场景:一是向老板借钱求助,背靠办公室门扉,深色背景映出浅色人影,无辜无助;二是向同事交代工作,有心“栽花”——送东西,说好话,却被对方无情“插刺”——当面提不让座事件,背后发帖暴露叶蓝秋的职业身份,这些都表明叶蓝秋真实的生存状况和为人方式。她真诚地道歉和固执地说明,她在网上成为“人民公敌”后却不设防地让初识的杨守诚进门,她面对绝症不哭诉不埋怨,冷静地独自面对……,这一切显现在光鲜外表下,这是一个柔弱敏感却勇于承担的女子,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无限制的网络围追及人肉搜索,是对个体自由的最大亵渎,网络的便捷性、虚拟性及无须承担责任,使得看客更加粗暴残忍,肆无忌惮。电影对所有人物的行为都给予“理解之同情”,唯独对无形网络暴力的有形体现——家政介绍所中女老板和围观人群的丑陋,予以无情暴露。这一幕给叶蓝秋命运带来关键性的转折——本来是去请人照顾自己的,最后却买了自己的墓地。她最终的自杀,与其说是对癌症的恐惧,不如说是对网络暴力的绝望。她是两个“家庭”解体的诱因,本身却一无过错,正如沈流舒所说:“小叶是个很干净的女孩”。“赵高之恋”证实了导演开拍前的预测:“谁和高圆圆演对手戏都会爱上她!”是这个角色的无辜无助、自强自爱、生之美丽与死之凋零惹人怜爱。电影结束在杨守诚回顾叶蓝秋镜头中最美的一刻:“我要过好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因为此时此刻,她的生命是以“天”来计算的。
叶蓝秋是表面有错而实际无错的角色,杨守诚则恰好相反,他是表面无错而实际有错。他与叶蓝秋的接触首先是为了挣钱,在蹦极时叶蓝秋问他:“如果这是你生命里最后一分钟,你最想说什么?”他的回答是:“我想说这钱太不好挣了!”他离开“照顾了他三年他却没有照顾一天”的女友,显然是“始乱终弃”。然而,在“除了病人没有人说实话”的社会现实面前,他最可贵的品质是“守诚”,在物质追逐使人功利化怯懦化的当今,他最难得的是保持了男子汉的血性和担当——一出场时的练武和打架、雌雄大盗抢银行的玩笑、被叶蓝秋指责胆小时的暴怒、女友“不是个好人谁喜欢你”的评价……,他与叶蓝秋的关系是从旁观她受网络中伤酒醉时的同情,到被迫一同蹦极肌肤相亲带来的心动;从不甘被叱胆小缺少对“工作”的坚持,到了解真相后不弃不离的守护,发展得细腻而令人信服。人们喜爱他是因为他坚持了现实社会中最缺乏的东西,他与叶蓝秋的爱情体现的是一种对精神性美好的追求,这种“真爱”超越一般的男欢女爱,不仅让陈若兮接受理解——“是真爱就不用说对不起”,也让观众尊重感动。
叶蓝秋和杨守诚的故事就像发生在龙卷风的“风眼”中,风暴在他们周边盘旋,他们却躲进平静的“二人”世界里,他们最后的选择是做回自己,没有太大的改变。沈流舒和陈若兮一直是对抗的双方,意志坚强地“将革命进行到底”。而在这六人群像中,改变最大的恰恰是两个最外围的人物——莫小渝和杨佳琪。她们有很多共同之处:都在各自阵营中与“敌对方”交往,并无意中给自己人带来伤害;都是被强者(沈流舒和陈若兮)控制打压的对象,最终却走向反面,她们是成长中的人物。此外,她们也都被看成是最本色出演的角色。
从莫小渝无意中撞见叶蓝秋扑在沈流舒的怀中起,她就自觉地加入了声讨“眼镜姐”的大军,为叶蓝秋贴上“小三”的标签,甚至发展到直接上门找陈若兮提供“炮弹”,其做法不但抹黑自己老公,还导致公司几千万损失,这种“胸大无脑”的做法令沈流舒非常愤怒,马上停了她的银行卡,使她连道歉的机会都没有。但她确实是因为“在乎我们老沈”才做出这些举动,她在无钱买表的情况下,还以送花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她和陈若兮的关系从陌生到亲密,也是因为谈起各自男人的那份交心,当得知错怪叶蓝秋之后,她流下了真心悔疚的眼泪。然而她最有光彩之处,是对于真情的那份看重,在从头到尾无法得到沈流舒一句真心话后,她选择带着自己的东西离开。一个对比镜头是:之前她将首饰送去银行寄存,我们看到“结婚纪念日”沈流舒送的那套璀璨钻石项链赫然放在箱内,而当沈流舒财大气粗地拒绝追回叶蓝秋100万欠款,号称“我最讨厌送给女人的东西被退回来”之后,我们看到梳妆台上放着莫小渝起草的离婚协议书,还有退回的那套项链,她只带走那些真心赠予、保存美好记忆的礼物。莫小渝最后一个镜头是驾驭着汽车在乡野公路上飞奔,她掌握着自己生活的方向盘,并涂上张扬个性的红唇,另一个我行我素的“眼镜姐”诞生。
杨佳琪是让座事件的真正发现者和记录者,这件事在她手中开始,也在她手中结束。当初作为一个寄居表哥家的“流浪猫”,一个职场“菜鸟”,无论怎样努力,她都处于被忽略被使唤的打杂地位。杨佳琪一开始有土得掉渣的外表(1)王洛丹谈到,要去见“客户”那场戏,穿着从陈凯歌导演那儿借来的西装,里面翻出个休闲衫帽,导演还嫌不够“土”,非加上一个廉价的发卡,她窘得都不敢出门。,但内心有明确的是非观和强烈的拼搏欲望,在陈若兮“实力论”的影响下,后来成为一个干练成功却多少有些冷酷的职场媒体人。最后我们看到她以酷似陈若兮的利落打扮出现,对她给陈若兮带去的伤害以转述唐小华原话的方式回应,表现出如当初陈若兮冒用她的署名权一样的毫无愧疚。对陈若兮希望拿到叶蓝秋道歉录像放到网上的悔改之举,她毫不犹豫地以“那是我录的”为由拒绝,画面通过她的往台阶上走和陈若兮的往下走表明,又一个“媒体新星”冉冉升起。如果说莫小渝的改变令人欣慰,杨佳琪的转化却令人深思,电影一直通过对传媒机制的追索,来体现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思考。
电影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媒体与公众的被动与互动关系。实际上,影片讨论的是关于“不完全信息下的真相”、“现实中人们信任的缺失”以及“公众对个人的伤害”的话题。获取信息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信息决定每个人的行为,然而,现实中由于利益驱使,有太多虚假和欺骗的信息。如沈流舒拉来太太演戏,还大言不惭地向外资代表说:“愿我们之间的合作像我和妻子的婚姻一样彼此信任。”再如在娶媳妇时赚亲家的黑心钱,还对杨守诚说“告诉他实话”的公公。同时,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又难免有偏离。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太太推开门看见老公和漂亮女秘书抱在一起;报道记者看见男友和被曝光美女在一起的照片,都是眼见的,却都不属实。漂亮秘书成了老板的“小三”,被报道对象用色相迷惑男友进行报复,这些虽不是真的,但太顺理成章太符合叙事逻辑了,这注定人们会如此判断,并在偏离的轨道上越走越远。而在当前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势头下,“据知情人报”的消息被媒体广泛传播,绝大多数人在获取外界信息过程中已经被附庸化,这一切带来人与人(包括亲人)之间信任的缺失。沈流舒听到妻子的电话之后回家问妻子:“我做错什么了你这么恨我?”对妻子的解释他的回应是:“一个能打电话给电视台羞辱自己丈夫的女人,我怎么能相信?”无独有偶,遭到暗算的陈若兮找到杨佳琪第一句话也是:“我做错什么了你这么恨我?”对佳琪的辩解也是大声咆哮道:“我还能相信你吗?”
电影可能是各种文艺门类中艺术理想追求和商业利润追逐之间矛盾冲突最激烈的体式,因为它的拍摄制作确实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有时甚至质量取决于资金投入。但严肃的艺术家又不愿单纯追求票房,总希望在影片中注入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思考,这就使得“叫好叫座”难得兼顾。大多数艺术片因为要让观众思考,没有娱乐片那么紧凑的故事情节,大量使用长镜头,影片节奏比较缓慢,故给人相对沉闷的感觉。陈凯歌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作者型导演”,一直以拍艺术片著称,但这部《搜索》一反他自己和一般艺术片的惯例,影片很好看,一百多分钟几乎没有一分钟浪费,镜头快速剪接,但线索清晰。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把所有想让观众思考的道理都埋在了故事当中,让观众自行体会。电影的视听语言非常精致,正如开片影像所呈现的,这部影片主题讲的是“真相”,它隐藏在“搜索”这个词的含义当中,人们搜寻真相,却几乎难以接近真相,既被强势的媒体影响,也被自己的眼睛欺骗。而这个片子也被当成“女性电影”宣传,原因是里面讲了多个女性的故事,对应这两个主题,电影中出现两种代表性影像符码——镜子和鲜花。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镜像”,是最常在电影尤其是艺术片中使用的,表现一种真实和虚幻、现象与反射之间的关系。在影片的各个空间中,无不充满镜像,如办公室中唐小华通过镜子对叶蓝秋的偷窥、陈若兮出租房镜子中折射的杨守诚为陈若兮按摩的甜蜜景象、沈流舒豪宅中镜子里的花束等。影片一开头叶蓝秋换装出行之前,即出现一个光鲜的“墨镜姐”镜中影像,以后公众的所有攻击,实际针对的都是这个“镜像”。后来叶蓝秋在被迫离开高档租住房前,又有一个同样角度的影像,但此时已是晦暗的被污损的形象。镜像的折射,展现一种丰富性,体现人性的矛盾复杂。镜像的切割,又很像网络焦点的形成,它把某些特定的镜像(事件)不断放大、追溯、阐释,从而形成制造出来的“网络话题”和图像。[2]整个影片就是从杨佳琪记录的一段“影像”开始,这是一种人为切割,将原本正常的生活内容从它所附属的生活情境中切割下来,作为标本置于观察者的显微镜下,供别人观瞻、讨论。这种“网络聚焦”是对生命体验的背离,它将真实、饱满的生活分离出来,生活本身的意义已经风干。事实上,对于电视台记者、话题嘉宾、各式网民而言,他们关注的并不是叶蓝秋本人的生活境遇,甚至也不是该事件所蕴含的道德意义,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一事件所具有的信息价值及观看效应,“看”转换为广告,各方博弈者适时地将自己的利益诉求巧妙地添加进去——“昨天台里短信收入13万!”“做一个专题放到我们网站去!”在这里,网民是受众,各种公司机构是利益置入方,而叶蓝秋本身则被动地成为广告的附载体。我们在参与的同时,丢失了自我的真实。现代传媒提供了太多真真假假的信息,就像在我们身边放置了无数镜子,电影多次使用多角度镜像折射的手法,各种话语是从各个角度投来的正射、反射、折射、变形的图像,人们在万花筒般的“镜像”中丧失自我,迷失方向,不辨真伪,追波逐浪。
女人总是被比喻为鲜花,影片《搜索》在配合环境氛围的同时,也非常巧妙地使用了这个象喻。[3]沈流舒办公室总是不乏鲜花的,但每个镜头中花的类型和颜色都不同——叶蓝秋从医院回来到沈办公室时是素雅的百合,憔悴忧伤而纯洁;第二次借钱时沈流舒不无深意地提到“出差”,和叶蓝秋一同在画面中出现的是一株红色玫瑰,那是在沈流舒眼中的女色诱惑;沈流舒在和张沐讨论是否要追回100万时,镜头前方是一簇金黄色鲜花,如一堆黄金般耀眼;当公安厅通报叶蓝秋死讯的电话打来时,灯下一大丛红玫瑰开得正艳,让人联想叶蓝秋的如花年华和鲜血的艳红……。鲜花也一直出现在沈流舒的豪宅里,当莫小渝无法买表来向沈流舒道歉时,就选择了鲜花,她希望自己在对方的心中还是如花般美好,可是这个愿望马上被沈流舒查电话的行为击得粉碎。她问沈流舒最珍惜什么,当得知是成功而非自己时,画面中那束百合明显是凋零的,象征在沈流舒心中她如今的形象。不以“花瓶”自居的陈若兮生活和工作环境中都没有鲜花,唯一在豪华酒店和莫小渝喝酒的场所出现了鲜花,尤其是当她们情投意合地谈起自己男人的时候,作为女性象喻的艳红鲜花就在身边怒放。杨守诚和叶蓝秋在咖啡馆见面那场戏,叶蓝秋的前面也有一株清丽的百合。影片还有一个极具揭示性的鲜花布景,是在杨守诚打破饭碗的那场婚礼,到处铺的都是白花,以致不知是婚礼还是丧礼。最后因为杨守诚说了实话,也就从婚礼转为丧礼。
除了镜子和鲜花,影片《搜索》在场景的拍摄上也有很多匠心体现。如传媒大楼外墙取倾斜视角拍摄,显然有一定象征指向,而最后陈若兮被唐小华暗算后和杨佳琪在墙下的相逢,突显一种逼仄、压抑、碰壁的意象。叶蓝秋后来栖身的玫瑰旅馆总是从僻斜的地下通道进入,电梯漆呈红色带来警示与暧昧。影片室内景中特别多地用到甬道,这既是社会现实中自然的环境,又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交流与沟通的途径,如陈若兮和莫小渝在通过一个甬道谈到自己爱人之后,关系开始缓解改善。还有影片色调和画面调度的细致,陈若兮和杨守诚分手的那场戏,通过门框来隔开两个人,陈若兮在暖色调区,杨守诚在冷色调区(他们的关系中该被谴责的显然是杨守诚),陈若兮走到她给杨守诚调制了大量美好生活滋味的冰箱前,打开冰箱门,我们两次看到上面贴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既是对以前美好生活的回顾,又似乎提示一种晴雨俱佳、聚散随缘的豁达人生态度。之后陈若兮拿出两瓶啤酒,两人进入同一个画面,陈若兮和杨守诚豪爽碰杯,说出那句经典台词:“振作起来,你失去了你的工作,我也失去了我的工作,你失去你的爱人,我也失去我的,我要重新开始。”整部影片外景少,除了叶蓝秋和杨守诚看日出的美景外,很少自然风光,着力表现城市生活给人的压抑。人物多用近镜,很多双人镜,但画面不平衡,非常满,不留空,甚至人头出画,给人逼仄感,对应主题,体现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和压力感。
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态度,即以严肃认真的方式切入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必须执着于现实,思考我们当下的存在意义以及生活困境。主流大银幕上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正面全裸,极为罕见,从这点上说,《搜索》有很强的进步意义。它将焦点直接对准当下我们最新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所蕴含的生存危机。[4]《搜索》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对准都市中生活的男男女女,以及在网络刺激下发生的事件,没有对其中的人物进行漫画式变形,让人物以自己的生活逻辑及生活方式生存,既没有着意拔高谁,也没有刻意贬低谁,人物都是以现实的原生面目出现,都有各自的平凡软弱、自私虚伪,也都有自己的孤独痛苦、执着坚强,这是现实主义的基本态度,也是现实主义关注人生的起点。其次,现实主义也绝不是对生活做原番旧样的录像,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同样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一切现实主义者也都是理想主义者,正是因为对理想的坚持才使他们执着地关注现实,而不肯对现实的缺陷作粉饰。[5]《搜索》中的理想光芒体现在六个人物身上:在影片结尾,不再是狭窄的室内景和拥挤的城市建筑——莫小渝开车行驶在山野公路上,沈流舒在开阔的水畔湖边完成采访,陈若兮与杨佳琪以同样干练的装束相逢在晴朗的蓝天下,杨守诚在一段大雁飞翔的影像中舒展真爱和自我,叶蓝秋虽然生命走到尽头,却收获了真诚的爱情,在芦花吹拂的大自然和“蓝秋绽放”的网站里留下最美影像……。这个结尾既是对现实主义的坚持,也是对美好人性理想的期望。
陈凯歌是导演中的知识分子代表,也是知识分子在导演中的代表。知识分子是一种生命的承担,要对人类生活的基本现实进行反思。意大利政治哲学家诺伯托·博比奥说:“文化人的任务,乃是在散播怀疑的种子,而不是收成已然正确的事实。”[6]意大利学者兼作家安伯托·艾柯讲得更明确:“知识分子的任务,不在解决,而在制造危机。”[6]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于对人们普遍接受并形成惯例的事物进行大胆质疑,发现生活中习以为常现象的悖谬与偏见,进而反思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6]在中国当下语境中,发掘有力量有共鸣又合情合理合法的话题殊为难得,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做到通俗性、娱乐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更是不易,从这点看,《搜索》是近年来批判社会现实的一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