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虎
当前,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发生概率也逐渐增高,其对国家政权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因此,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是具有战略性、根本性的政治任务,是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稳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观点,为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
底线思维是一种原则思维。底线是“红线”或警戒线,就是事物的根本,是事物存在的依据。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范围或限度即底线,跨越这个范围或限度必定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危害。坚持底线思维,最基本的前提就是防止外在事物触碰或逾越这个底线,从而伤及事物的根本,影响事物的稳定发展。因此,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运用底线思维,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首先必须明确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底线,切实履行坚守底线的政治责任,种好各自的“责任田”。
一是心存风险底线。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和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首先必须明确该风险的底线在何处。只有明确了风险底线,心存风险底线,才能清晰判断哪些网络事件触发了风险底线、哪些网络言论危及了风险底线。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是丰富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但就风险控制而言,主流意识形态应重点防控的根本内容即风险底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在指导思想上,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领导力量上,是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发展道路上,是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者缺一不可。任何动摇或违背这些底线内容的网络事件、网络舆论都会危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触发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这些底线内容是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核心内容,是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发挥引领作用的根本。如果我们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能坚守这些底线内容,或者这些底线很容易被其他外部力量攻破,那么主流意识形态就无法在网络空间甚至是现实世界发挥思想指导和精神引领的作用。因此,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心存风险底线,清楚底线内容,唯有如此,才能在防控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时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胸怀忧患意识。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和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还要胸怀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注重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并在具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传统现实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场逐步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网络空间蕴藏各种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其危险程度和破坏能力是传统意识形态斗争所无法比拟的,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有坚持底线思维,胸怀忧患意识,才能保持高度的警醒状态,才能直面复杂多变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胸怀忧患意识,要时刻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安全的角度,分析和防范各种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言论和行为。胸怀忧患意识,也要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批判网络上各种与人民根本利益相抵触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强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人民的功能。
三是肩负政治责任。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底线从根本上讲就是政治底线,是政治的根本问题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直接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各级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必须切实担负起自身的政治责任。各级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方向,确立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要始终保持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从政治角度判断网络意识形态发展态势,分析网络意识形态焦点问题,在大是大非、重大原则问题面前能做到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意志坚定,确保政治上靠得住、站得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管理职责,创新网络管理方式,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党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底线思维强调底线,底线是事物之根本,只有始终坚守,才能保持事物之本质。但真正的底线思维不是在危机触及事物根本时的事后应对,恰恰相反,它讲求事先预测和时刻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底线思维实质上是一种预判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方面,各级党政机关要做到防范有“先手”,就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运用底线思维,建立健全风险预判机制,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跟踪网络舆情,提前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动向作出预判,对可能发生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提出预警。
一是下足“找源”功夫。任何风险都有源头,即风险源。风险源是导致某一特定风险可能发生的原因或条件。要有效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各级党政机关必须根据网络意识形态的特点,分析风险发生的各种来源。首先,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直接诱因来自网络虚拟空间,是网络虚拟世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究其根源,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往往是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在网络虚拟空间积聚反应后形成的社会负面效应。找寻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源,不能仅关注虚拟空间,还要密切关注与之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其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是多种社会因素在网络空间的集中爆发,具有影响因素复杂、表现性质多元、呈现形态多样的特征。这就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在找寻风险源时,要分析不同风险因素的性质和类型,避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或简单问题复杂化。
二是施展“监测”实招。建立健全全天候、立体式的网络信息监测体系,是各级党政机关做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判的前提条件。监测是对网络意识形态发展动态的全天候监督与检测,重点收集与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发生相关的信息数据。实施网络监测,要坚持常规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的原则。常规监测注重监测面的广泛性,讲求网络信息的全面性、丰富性;重点监测注重监测重大社会事件、影响广泛的网络平台、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网络舆论等,讲求网络信息的针对性、精准性。当前,从网络监测的技术手段看,各级党政机关要重点培养专职人员运用大数据分析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因素的能力。大数据的特点是信息全面、丰富且富有动态性,能够较好地反映网络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趋势,它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监测提供重要技术手段。所以,各级党政机关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监测中的地位和作用;专职工作人员要从业务能力上自觉加强学习大数据技术,借助大数据监测相关风险信息,发现新的潜在风险源,追踪已经发生最新变化的风险源,及时发出预警、做好预案。
三是做好“研判”文章。信息监测是基础,研判是关键,是发现和预测风险的关键步骤。各级党政机关应该建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常规研判工作体系,做好“研判”文章,对具有倾向性的风险因素进行研判,判断可能产生的风险的性质、频率、影响面、破坏程度,及时发现潜在性、苗头性的风险,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控制,避免风险扩大或蔓延。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研判,可以借助现代先进技术,即在前期监测数据和相关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智能研判,实现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研判的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除采取智能研判外,还需要结合人工研判,特别是遇到复杂的、困难的网络信息研判时,还可以采取专家“会诊”的方式,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与研判,保证研判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此外,研判工作人员还需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相关重大理论或实践问题的研究。研判不仅是一个技术工作,还需要特定的理论指导。网络上种种热点事件或话题,背后都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着意识形态理论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是机器或技术所无法分析出来的。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有助于工作人员在研判工作中深挖网络意识形态的深层次风险,从而实现更为高效的研判。
守底线是底线思维的前提,但不是底线思维的全部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底线思维不是回避矛盾、无视问题,而是做最坏的打算,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可见,我们讲底线思维,绝不是消极思维,而是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思维。因此,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发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抓住关键问题、精准出击,打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主动仗”。
一是抓好“关键少数”。从组织领导角度看,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核心是党的领导,根本是抓好“关键少数”,即党的领导干部。只有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具备底线思维、树立忧患意识、主动开展工作,才能有效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抓好关键少数,首先要明确政治方向。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认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实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加强党性修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其次要打造过硬的技术本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熟悉网络虚拟世界,了解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强化网络管理能力,积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能够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有效化解各种网络意识形态难题。最后要培养顽强的斗争精神。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善于分析和排查危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风险点,对网络空间中的任何反动言论、噪音杂音,敢于发声亮剑,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坚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打造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是筑好网络阵地。从宣传载体角度看,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重点工作是主动筑好网络阵地。网络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和应用的广泛性,时常被称之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因此,各级党政机关必须强化阵地意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积极筑牢网络阵地。首先,宣传内容要“实”。网络阵地必须弘扬主流旋律,传播正能量,但宣传内容一定要“实”、要“接地气”。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将主流意识形态作通俗化表达,使宣传内容更符合群众接受实际,让群众更容易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质;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需求,结合群众关心的事情去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使宣传内容更符合群众利益实际,让群众更乐于接受党的新思想新主张。其次,传播方式要“活”。要活用媒介,将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相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实现传播媒介使用的全覆盖;要活用技术,在传统图文、音频、视频技术基础上,积极采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传播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活用语言,用群众容易明白的“大白话”“大实话”进行宣传教育,实现传播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最后,宣传时机要“准”。要注重利用特殊节日做好对特定思想文化主题的宣传;要关注社会重大事件引发的网络舆论,及时进行舆论疏导,防止事态扩大;要把握各种社会思潮的最新发展动向,抓住时机,及时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三是做好青年教育。从工作对象角度看,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要重点做好青年教育工作,特别是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是网络空间最为活跃的主体,也是善于学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又容易盲从和迷茫的群体。加强青年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对青年的成长成才,而且对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如何加强青年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就是要加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锤炼品质修养;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就是要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引导青年运用科学的历史思维和方法看待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青年的历史使命感;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就是要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感召青年,激发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引导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就是要用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党和国家发展规划激励青年,帮助青年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坚定信心、增强自信,促使青年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书写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