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潮再起

2022-12-23 12:59:38白利倩
理财·市场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港股资管金额

白利倩

回购具有一定的积极公告效应与信心提振效应,

但同时回购潮也通常被认作股价见底的信号。

随着上市公司回购潮的暗潮汹涌,

不少投资者认为,

此时正是难得的布局良机。

第三季度以来,市场持续低迷。特别是10月,在多重利空因素之下,A股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下滑,甚至上证指数再次跌破3000点关口。

面对市场的跌跌不休,一场回购大潮暗潮涌动。

A股掀起回购潮

今年以来,市场除煤炭、油气等上游资源品表现较好外,剩余其他行业今年表现均较差。特别是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影响下,不少景气行业也出现了持续性下跌,如新能源、半导体、医药等成长性行业。在经历长达半年的持续震荡后,不少景气行业的龙头股估值也已接近历史底部位置。

鉴于市场的下跌趋势,不少上市公司纷纷回购,提升股价信心。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A股市场上有近1500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计划公告,单日发起回购的A股上市公司近20家。例如,10月19日A股就有15家公司发布回购相关公告。其中,816家上市公司回购金额超过100万元,近200家上市公司甚至花费上亿甚至几十亿元进行回购。如比亚迪、美的集团、海尔智家、顺丰控股、恒力石化等公司的回购金额已超过10亿元。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总回购金额已近1600亿元,回购次数为1510次,涉及上市公司1100家。

通过A股历史数据来看,这是近5年来,A股市场最大的一次回购热潮。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A股出现的上市公司回购潮背后,有了政策的推动力。

10月14日,证监会宣布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以下简称《回购规则》)部分条款进行修订。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次《回购规则》的修订,主要是降低回购“门槛”。如将回购触发条件由 “连续2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达到30%”调整为“连续2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达到25%”;将回购实施条件要求的“上市满1年”调整为“上市满6个月”;将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的窗口期由季度报告、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公告前10个交易日内缩短为5个交易日内,并相应地调整回购股份竞价减持的窗口期。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回购规则》的修订,回购条件的放松以及对股份回购和董监高增持的条件进行松绑,意在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和高管增持,以提振市场和产业信心。

事实上,鉴于今年以来的震荡行情,国资委在今年5月就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依法依规、适时运用上市公司回购、控股股东及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增减持等手段,引导上市公司价值合理回归,助力企业良性发展”等要求。

因此,在上证指数不断下探的当下,A股上市公司再度掀起回购的大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中旬,包括医药、机械、计算机、家电、通信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均发布了回购预案。其中,医药行业发布回购预案的公司数量最多,其次是通信、家电、计算机三个行业,占比最高,超过30%。因为从A股大盘上的数据来看,这几类行业的上市公司涨跌幅中位数为―22.4%。

港股也是回购潮的舞台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波回购潮规模之大不仅仅在A股上演,同样还有H股。而这其中,不乏腾讯、友邦保险、小米集团―W、海尔智家、金山软件、京东健康等明星个股身影。

例如,9月23日,腾讯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9月23日回购127万股公司股票,耗资3.52亿港元。而上一日,腾讯控股同样斥资约3.5亿港元回购124万股。事实上,自8月19日以来,腾讯控股已连续25个交易日回购股份,累计回购股份2859万股,合计回购金额高达87.95亿港元。

近两年来,港股持续下跌甚至大跌,估值已经处于历史的极值水平。这其中,很多明星股、龙头股也在持续下跌中遭受重创。因此,包括腾讯在内的众多港股公司便纷纷回购,提振市场信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今年港股已有212家公司完成回购,累计金额达到744.44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近一个月内就有188.55億港元回购,关联公司中涉及金额最大的前三家分别是腾讯控股、友邦保险和药明生物。

可以说,无论是港股今年的回购家数,还是回购金额,均创下历史新高,并且还在持续扩散中。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A股市场,H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显然更舍得花钱,不少公司几乎是斥巨资回购。例如,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低,今年共有40家港股公司累计回购金额超过1亿港元,7家公司累计回购金额超10亿港元,更有腾讯控股和友邦保险2家公司的累计回购金额超过百亿港元。

基金也来自购

在中国,A股市场与基金市场同脉相连。在A股和H股持续下跌中,基金市场的赚钱效应也持续缩窄,甚至多数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都在负值。

在市场调整之际,在上市公司发起回购的同时,公募基金也开启了自购旗下产品的步伐。

例如,证券时报发布相关统计显示,自10月17日以来,共有30家资管机构宣布或已回购自家基金产品,金额从1000万至2.9亿元不等。其中,29家机构宣布拟回购总金额达20.4亿元,其中前海开源基金回购金额更是高达2.9亿元。除此之外,富国基金、易方达基金、睿远基金、汇添富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博时基金等多家公募机构的自购金额也不低于1亿元。

甚至,为了增强投资者持有信心,不少公募基金公司在自购的同时,还在公告中承诺了持有期限,如睿远基金承诺申购后持有时间将不少于5年;鹏华基金承诺申购后至少持有1年。

除了公募基金公司自购旗下产品外,券商也加入了自购队伍,包括国泰君安资管、中泰证券资管、兴业证券资管、招商证券资管等券商资管。

事实上,由于今年以来市场波动比较大,公募基金公司早在这波回购潮之前,便已多次回购。

例如,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年内已有125家基金公司管理人参与了自购,累计自购金额达65.62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是主要自购对象。

只不过,10月中旬以来,公募基金公司的自购金额更加扩大,回购总金额超16亿元。

面对当前浩浩荡荡的回购热潮,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很多标的的估值都接近历史低值,而回购也无疑将提振市场信心。此时,不少投资者认为,正是一个布局的风口。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回购行为对于判断市场的短期趋势是一个较好的指标,但不是所有的回购行为都会导致股价上涨。回购行为对于股价的长期影响也存在着不同的结论,需要小心甄别”。

猜你喜欢
港股资管金额
2001年-2020年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资金来源情况表
港股通一周成交情况
分级资管产品的异化与正名——评析《资管新规》第二十一条
金融法苑(2018年2期)2018-12-07 00:59:40
对资管新规关于通道业务相关规定的理解与思考
金融法苑(2018年2期)2018-12-07 00:59:24
资管新规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金融法苑(2018年2期)2018-12-07 00:59:06
盛松成:资管新规意义重大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2
立案
上海故事(2016年12期)2016-12-09 16:49:08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