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微生态失衡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

2022-12-23 06:12唐阳芹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内瘤乳酸杆菌清洁度

唐阳芹

作者单位:273300 山东临沂,平邑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宫颈癌是临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人数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且患者逐渐年轻化,对女性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虽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但也是目前临床为数不多的具有确切病因的恶性肿瘤之一,即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导致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有直接关系,部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存在HPV 持续感染,最终导致癌变[1]。针对上述情况,临床可通过早期筛查进行鉴别和预防,以延缓甚至阻止癌变的发生。阴道微生态是由阴道微生物群、机体内分泌系统、局部免疫系统功能组成的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但由于疾病的影响,女性阴道局部的免疫功能下降,从而诱发阴道微生态失衡。有研究显示,HPV 阳性的女性患者阴道菌群中以非乳酸杆菌属为主,而经治疗后,随着HPV 的滴度下降,阴道优势菌群从非乳酸杆菌属逐渐转变为乳酸杆菌属,提示HPV 可能与阴道菌群结构有一定关系,两者互相影响[2]。另外,还有学者对不同病理级别的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微生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宫颈病变的发展,非乳酸杆菌属的加纳德菌、奇异菌等呈倍数增长,提示宫颈病变的发生与阴道微生态失衡有关[3]。为明确阴道微生态失衡与高危型HPV 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本研究分析2021 年在本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6 132 名女性的临床资料,旨在为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 年1—12 月在本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6 132 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67 岁,平均(41.92±2.57)岁;孕次0~5 次,平均(2.98±0.27)次;产次0~3 次,平均(1.58±0.14)次。

1.1.1 纳入标准 ①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女性;② 以往月经规律者。

1.1.2 排除标准 ①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② 免疫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③ 研究前1 个月内使用过抗感染药物者;④ 研究前3 d 内阴道给药者。

1.1.3 伦理学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20927),所有检测均获得过受检者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其中2 637 例疑似HPV 感染患者行HPV 检查。检查时受检者处膀胱截石位,使用窥阴器暴露宫颈口进行检查。

1.2.1 阴道微生态检查 用无菌棉拭子在阴道内侧壁擦拭少量分泌物,并按照相关操作规范将其置于专用试管中,检查项目包括乳酸杆菌、阴道清洁度、细菌性阴道病、滴虫、念珠菌。阴道微生态判断标准:根据分泌物中乳酸杆菌数量分为大(>30 个/视野)、中(5~30 个/视野)、少(1~4 个/视野)、无(未见),将大/中、少/无组合归为2 种;阴道清洁度包括Ⅰ度、Ⅱ度、Ⅲ度、Ⅳ度,将Ⅰ度和Ⅱ度、Ⅲ度和Ⅳ度组合归为两种;分泌物检查显示,存在加德纳菌为主的混合感染判断为细菌性阴道病。

1.2.2 高危型HPV 检查 使用HPV 采样刷在宫颈管内获取一定数量的标本,置入专用保存液中保存,使用HPV 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研究对象高危型HPV 亚型,主要检验亚型为HPV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82 型。

1.2.3 宫颈液基细胞学 在患者阴道后穹窿及宫颈鳞、柱上皮交汇处,使用宫颈刷获取适量细胞,快速置入保存液内送检,检验时采用液基薄层制片法进行检验,观察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研究对象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HPV 感染、阴道微生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乳酸杆菌少/无、阴道清洁度Ⅲ~Ⅳ度、细菌性阴道病阳性、滴虫阳性、念珠菌阳性视为阴道微生态失衡,反之则为阴道微生态平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值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阴道微生态检查 6 132 名研究对象中,乳酸杆菌大/中3 693 例(占60.23%),少/无2 439 例(占39.77%);阴道清洁度Ⅰ~Ⅱ度4 861 例(占80.15%),Ⅲ~Ⅳ度1 217 例(占19.85%);细菌性阴道病阳性655 例(占10.68%);滴虫阳性39 例(占0.64%);念珠菌阳性869 例(占14.17%)。

2.2 HPV 感染患者各亚型检查 2 637 例行HPV感染检查的患者中,高危型HPV 感染共749 例(占28.40%),其中HPV 各亚型分布:HPV16 型123 例、HPV18 型39 例、HPV31 型25 例、HPV33 型35 例、HPV35 型25 例、HPV39 型25 例、HPV45 型10 例、HPV51 型54 例、HPV52 型131 例、HPV56 型39 例、HPV58 型113 例、HPV59 型34 例、HPV66 型38 例、HPV68 型29 例、HPV82 型29 例。

2.3 宫颈上皮内瘤变检查 6 132 名研究对象中,宫颈上皮内瘤变者1 308 例(占21.33%),宫颈上皮正常4 824 例(占78.67%)。

2.4 高危型HPV 感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指标分布比较 高危型HPV 感染阳性者的乳酸杆菌少/无、阴道清洁度Ⅲ~Ⅳ度、念珠菌阳性占比均明显高于高危型HPV 感染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型HPV 感染阳性和阴性者的细菌性阴道病阳性和滴虫阳性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高危型HPV 感染阳性和阴性者的阴道微生态指标分布比较

2.5 宫颈上皮内瘤变阳性和阴性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指标比较 宫颈上皮内瘤变者阳性者的乳酸杆菌少/无、阴道清洁度Ⅲ~Ⅳ度、念珠菌阳性等占比均明显高于宫颈上皮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阳性者与宫颈上皮正常者的细菌性阴道病阳性占比和滴虫阳性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是否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指标分布比较

3 讨论

HPV 具有高特异性环状DNA 双链,HPV 感染可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其中持续存在的高危型HPV 感染可导致宫颈癌发生[4]。大多女性在感染HPV 后可以凭借自身的免疫功能清除病毒,但由于不洁的性行为、吸烟、流产次数过多等,造成HPV感染加重,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进而导致宫颈癌[5-6]。阴道微生态是存在于女性体内的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能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的运转状态,一旦菌群平衡被破坏,则可能诱发妇科疾病[7-8]。健康女性的阴道内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种,乳酸杆菌与阴道内的黏膜上皮细胞结合,定植于该处,形成生物被膜,通过产生乳酸、调节免疫等途径,防止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从而较好地发挥占位性保护作用;此外,该菌还能分泌H2O2、乳酸和生物活性物质,抑制致病菌的繁殖,使阴道具有自净功能,在维持阴道的正常微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可诱发高危型HPV 感染和其他生殖道炎症发生,最终发展为宫颈病变。有学者指出,女性从感染HPV 发展到宫颈上皮内瘤变,最终恶变为宫颈癌这一过程大约需要8~10 年[9],在此期间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可延缓甚至阻止宫颈癌的发生,故对阴道微生态失衡与高危型HPV 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进行研究,能有效预测女性罹患高危型HPV 感染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危型HPV 感染阳性者的乳酸杆菌少/无、阴道清洁度Ⅲ~Ⅳ度、念珠菌阳性等占比均明显高于高危型HPV 感染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危型HPV 感染阳性和阴性者的细菌性阴道病阳性与滴虫阳性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宫颈上皮内瘤变阳性者的乳酸杆菌少/无、阴道清洁度Ⅲ~Ⅳ度、念珠菌阳性等占比均高于正常宫颈上皮者,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宫颈上皮内瘤变者与正常宫颈上皮者的细菌性阴道病阳性和滴虫阳性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阴道微生态失衡与高危型HPV 感染和宫颈上皮内瘤变均有一定关系,高危型HPV 感染与阴道内分布菌群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乳酸杆菌在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帮助阴道具有一定的自净功能,还能通过占位性保护作用,抑制革兰阴性(Gram negative,G-)菌、革兰阳性(Gram positive,G+)菌等,如果乳酸杆菌的分泌功能受到其他因素的抑制而逐渐减弱,则对其他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也减少,阴道自净能力下降,导致局部免疫功能下降,使得高危型HPV 感染的风险加重,加之阴道微生态的失衡能促进HPV 复制,使机体长期处于高危型HPV 感染状态,最终诱导宫颈发生病理学改变[10]。

阴道清洁度和阴道内的pH 值具有一定关系,当清洁度为Ⅰ~Ⅱ度时,阴道内pH 值呈弱酸性,主要由于阴道上皮组织中的糖原和乳酸杆菌形成乳酸导致;而当清洁度达到Ⅲ~Ⅳ度,则提示这一环境被破坏,增加了HPV 的感染概率。对念珠菌阳性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厌氧菌和高危型HPV 感染具有密切关系,当女性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内分泌活动出现改变、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或阴道灌洗的方法不规范等均可破坏女性的阴道微生态平衡,诱发念珠菌感染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导致阴道菌群比例、pH 值等发生明显改变[11],而且在此过程中,乳酸杆菌的分泌也会随之受到抑制,对其他类型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下降,使得其他类型微生物快速生长、大量繁殖,阴道微生态屏障被破坏,替代乳酸杆菌成为新的异常优势菌,降低阴道内的清洁度,造成阴道炎症发生,其中也包括HPV 的持续感染,在长期持续感染中,患者罹患宫颈恶性病变的风险也大大增加[12-13]。虽然本研究中的细菌性阴道病阳性和滴虫阳性与高危型HPV 感染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无明显关联,但该病对女性的生殖道健康仍有一定威胁,也存在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衡的风险,因此,临床应予以重视,及时进行治疗,以恢复女性患者的健康。

综上所述,高危型HPV 感染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与阴道微生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如乳酸杆菌的数量、阴道的清洁度、是否存在念珠菌感染等,临床应加强上述指标的监测,降低高危型HPV 感染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内瘤乳酸杆菌清洁度
发动机清洁度管控方法研究及应用
发动机零部件清洁度检测技术
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与阴道乳酸杆菌关系的Meta分析
胃镜活检对胃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
分析护理干预对门诊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的影响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点
轻度宫颈上皮内瘤变自然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的长期随访研究
酸奶中的“长寿菌团”
某型号旁通阀内部清洁度的清洗次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