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方嘉怡
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下,竞技类综艺一窝蜂地涌现出来,比如《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其内容雷同,更多追求的是刺激与娱乐,使受众早已形成疲软状态。再加上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受众急需另一种风格的文化产品来抚慰心灵,带来全新感受。于是,一大批的慢综艺不断涌入受众的视线。与极具竞争对抗的快综艺不同的是,慢综艺聚焦在了回归自然、纯真美好的落脚点上。其极好地放松了受众的身心状态,让受众暂时地远离了钢筋丛林般的都市,置身于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这在极大程度上放缓了受众的心理节奏。
不同于以往节目的现场导演解说,在《五十公里桃花坞》中新增了“旁白”用以介绍节目内容。在节目开篇,旁白便给受众进行了心理铺垫,提出该节目与其他节目的差异:《五十公里桃花坞》中会呈现一些受众绝对经历过但却被忽略了的事情。不同于以往节目走正统、温暖的路线。该节目的旁白更像是一位毒舌朋友。
节目考虑到嘉宾体量有十五位,拍摄场地覆盖了整个村,旁白无疑能让节目更具条理性。比如当十五位嘉宾初次见面时,为了避免场景之多使得受众产生混乱感,这时旁白指出“会用高频、多组的社交场景,来帮助大家完成对尴尬的脱敏”,顿时让受众对其节目形式的传达更加清晰。除此之外,旁白还会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顿时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更多注重到了与受众的交流。比如当十五位嘉宾初次见面,宋丹丹让嘉宾们做自我介绍时,期间问到张瀚是否是有名的演员,张瀚答道:“我没名。”气氛顿时降到了冰点。这时旁白抓准时机:“人生总有尴尬的问题,尴尬的回答,以及过不去的尴尬冷场。你关得掉节目,但你躲不掉社交,你难免会遇到有点年纪的人,有点霸道的人,有点you know who的人,有点sorry who are you的人。”
而关于社交过程中出现的尴尬场景,旁白也会先吐为快。比如在第一期节目的开头,首批嘉宾进入聚餐环节,作为长辈的宋丹丹最早入座,而晚辈郭麒麟却姗姗来迟。这时旁白化身为弹幕发射器,精准吐槽道:“比长辈到得晚,这饭还能香吗”,将受众可能会去吐槽的点先发制人,反倒会让受众感觉到新奇与惊喜。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受众越来越注重自己的需求是否被满足,而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倘若能有一个声音始终陪伴着,将受众的内心所想外化出来,无疑是一大亮点。
该节目呈现了多样化的群居生活,而对于在此社交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现象与冲突,节目组便以此为切入点,适当地输出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观点。比如在宋丹丹与汪苏泷的初次见面中,其非常热情地抛出问题,让汪苏泷有些措手不及。对于此类现象,该节目先从源头入手——“对新朋友持续释放好奇心,是长辈们突破隔阂的社交小妙招。”解释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一方面是渴望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另一方面是缺少共同话题。解释完这一现象后,便十分贴心地提供了温馨提示:“与长辈们的社交,需要你的温柔耐心呵护。”
该节目通过对嘉宾的社交观察,从中适当插入一些社会学理论。比如郭麒麟常常被周围的人打趣调侃,旁白会采用问句的形式:“这个场景你似曾相识吗?”节目便通过社交过程中似乎常常存在的这一场景,引出了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社交场合中,情绪能量所聚集之处就是社交地位最高的人”的理论;新嘉宾尹浩宇在社交过程中每次打招呼,都会做所属团体的特定动作,引来其他嘉宾的好奇与争相效仿。对于其手势的高频次出现,该节目便以此为切入点,引出了“曝光效应”。节目的画面配合场景的剖析,加上生动卡通的动画,旁白再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这一理论解释给了受众。笔者认为这样的形式,首先不会让受众有被说教的感觉,更愿意去倾听和吸纳这些理论,其次在传达节目内容的同时,更能引发受众深层次的思考。
《五十公里桃花坞》延续了“慢综艺”所传达的“回归本真、感受美好”的生活理念,而在此基础上,其更新了节目的规则设计,使受众不感乏味。
慢综艺的精髓便在于“慢生活”节奏的呈现。也正因如此,许多的慢综艺似乎都难以把握好规则设计与慢之间的度。比如在《向往的生活》里,其规则设计最初是张弛有度的,嘉宾们在行动中也依旧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因此收获了一大批受众的喜爱。但随着其季数的增多,内容似乎越来越趋向单一化。一档办了六季的节目,倘若创作者在策划与剪辑上依然循规蹈矩,受众也难免会产生疲乏感。关于“向往的生活无聊”甚至还一度登上热搜。创作者在持续输出内容的同时,也应多去寻找新的突破口,思考如何让受众感受到“慢生活”节奏的表达时,还能不断使受众有新的感悟与理解。
而在《五十公里桃花坞》中,创作者似乎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十五位嘉宾在体验群居生活的同时,还要集体打造一个集艺术、人文、科技于一身的理想社区。而关于桃花坞的建设,嘉宾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自由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碰撞出的火花,还是桃花坞的建设过程与成果,都能成为受众们关注的看点。在桃花坞的建设过程中,嘉宾们灵感迸发,打造出了烘焙坊、广播站、美术馆、冥想屋等。该节目在不违背“慢”节奏的前提下,尽情地去探索了对于美好群居生活的答案。为了更加契合节目“温暖治愈”的主题,《五十公里桃花坞》在后期制作上,融入了清新的手绘风格与俏皮可爱的小元素;在色调上,色彩通透明亮,烘托出了温暖阳光的氛围;在镜头呈现上,多加拍摄了极具田园色彩的风景,将乡村田园的美好风光展现的一览无遗;在场景选择上,第一季选择了距离北京城区五十公里的桃花坞,第二季选择的是南方美丽海岛桃花坞。这两处选址都是较天然、原生态的场景,让受众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能得到视觉与心理上的缓冲和慰藉。
著名哲学家本雅明在“拱廊街研究”里,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概念便是——游荡者。在本雅明的思想当中,“游荡者”用来特指这样一类人:他们由于现代性城市的兴起,因此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在“拱廊街研究”里也引申出了“孤独”一词,其用闲逛的方式使自己参与现代生活却保持与现代城市的疏离状态,用这样的疏离,用来自旁观者的目光与思考反抗着,也揭露着都市对人性的压抑。人们一方面艰难地抵御着都市光怪陆离的诱惑,一方面又不得不追随着时代的步伐。这似乎也与如今繁华大都市下的群体处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艺节目作为文化产品的其中一种,无时无刻不反映着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古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也体现出国人自古以来便怀有归隐远方、诗意栖居的传统梦想。而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人的焦虑似乎也被逐渐放大。像《奔跑吧兄弟》等这类主竞赛的节目,为受众可能更多带来的,是视觉的刺激与短暂的娱乐消遣。在欢愉过后,又是否还能继续引发受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时,慢综艺似乎便能作为一种陪伴,成为治愈观众的良药。在《五十公里桃花坞》中,就相当于给受众打造了一个田园诗意的“梦工厂”,节目呈现出来的惬意舒适的生活节奏,不仅安抚了国人的精神焦虑,也让国人倍感温暖。
部分受众倾向于慢综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能从其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情怀。《五十公里桃花坞》就将视野聚焦到了社会话题,以“社交观察”的形式来探索其多元化进程。
这档节目聚焦在了社会话题“群居生活”上,全景呈现了当下大多数人在社交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难题与场景。节目将现实生活中的点滴趣事搬到了荧幕里,引发了受众的强烈共鸣。比如在节目的开篇,全体成员面临“自我介绍”的环节,嘉宾们的尴尬表情与慌乱无措,便能很好引发受众对于自身经历的回想。第二季的节目中替换进来了一些新嘉宾,宋妍霏、费启鸣、董璇、尹浩宇等。新嘉宾由于初来乍到,难以融入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比如辣目洋子与李雪琴、宋丹丹等人正热情地交谈,坐在一旁的董璇只能尴尬地笑着,这似乎也是受众常常会遇到的情形。其实嘉宾们在群居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效应。节目组也以此为切入口,引出了许多的隐性话题:内卷、孤独、敏感等。
在第二季节目的开篇,节目规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岛上的所有开销、生活物资都需要靠嘉宾们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因此,嘉宾们需要依靠完成不同的任务来获得相应贡献值,贡献值可用来购买岛上所有生活相关物资。而贡献度相对较低的嘉宾,还会面临被放逐荒岛的风险。于是嘉宾们为了获取贡献值,便纷纷抢着去干活。嘉宾需要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这似乎也恰恰对应着受众的生活,正如“内卷”现象逐渐被大家所提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针对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认为如果大家真实地相信这个社会是达尔文主义,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内卷是不可避免的。都是在比与拼,都是想成为人上人。但是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它以动物世界的规则来要求人类世界,这是否又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与亵渎?所以在这样一个内卷化的时代,大家自己就要做到对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本能的一种抗拒。其实竞争本身并不存在问题,但是人最重要的是和自己比。比如今天是否比昨天更刻苦、变得更好,今天是否比昨天更朝着那个完美的圆去前进。因为一旦大家将他人视为自己的竞争对象,就一定会把他人物化。而在笔者看来,大家在尽情散发光芒的同时,也不要去熄灭他人的光。对于节目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这些现象,无疑引发了受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现如今,慢综艺越来越重视于文化输出与创新并重。比如2021年哔哩哔哩和中国老龄协会共同推出的首档忘年共居观察纪实真人秀——《屋檐之夏》,就将视野聚焦到了两代人的“代沟”问题,将都市独居老人与城漂青年聚集在了同一屋檐下,不断去探索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搭建两代人的沟通桥梁。创作者充分发挥了匠人精神,不断地开拓与创新,致力于慢综艺的长期发展之路。
节目还一个值得被提及的便是其嘉宾的多样性。十五位嘉宾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知名度与话题度的明星,这其中既有年长的艺人也有年轻的艺人,比如宋丹丹、汪苏泷、郭麒麟、张瀚等,嘉宾们在节目中大都展现了真实的人物性格状态,也能为节目带来更多的看点与新奇。当光鲜亮丽的明星纷纷褪去光环,惬意地奔走在乡村田野中,也让整档节目十分具有人情味。在节目过程中,嘉宾们将桃花坞打造成自己的理想社区,去农田干活、睡大通铺等,让节目也顿时充满了烟火气。
对于嘉宾们在相处中呈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受众也是众说纷纭。比如在第二季节目的开篇,众人围坐在桌前开会讨论,宋丹丹提议举办篝火晚会,认为其是拉近嘉宾之间距离的一个特别好的契机,也能相互了解对方身上的才能所在。但由于代沟差异,新老交友方式大有不同,其他嘉宾可能更倾向于以运动会的形式进行,这时宋丹丹便以略显强势的态度,坚持让所有嘉宾都要参与到篝火晚会中来。节目一开播,这段内容便引起了受众的热议,纷纷称这一片段为“尴尬九分钟”。笔者认为,节目本身就是一档“社交观察”类真人秀,其嘉宾体量高达十五位,嘉宾性格自然也就十分多元化,这些场景在群体社交过程中纷纷呈现出来,何不验证了节目本身关于“社交观察”的调性与其社会话题的普遍性。
针对其性格的多元化,该节目贴心的分别总结出了社交人格。比如宋丹丹是“社交承重墙”,属于社交场里的顶梁柱,大家庭里的大家长;武大靖是“社交天花板”,能十分自如地应对社交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难题;李雪琴是“社交诗人”,其不被条条框框所约束,追求深入浪漫的社交关系;宋妍霏是“社交卷心菜”,积极融入所有人中但又怕说错话。这些多元化社交人格的呈现,似乎能让受众不自觉地便将自己代入其中,寻找到与自己相对应的社交特征,从而也更具体验感。
综合而言,《五十公里桃花坞》也非尽善尽美,一档好的电视节目除了能够为特定的受众群体提供焦虑投射,还要能着眼于叙事结构、主题设置等方面开拓创新,创造出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延伸性的社交话题。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匠人精神,挖掘其更多元化的可能性。相信慢综艺在继续良性的发展过后,节目更成熟的内容也许更能吸引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