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宜霏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城市道路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痛点进行解析,引入公共管理视角,融入交通需求理论系统,来对现有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和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强调城市道路交通应当从管理系统出发,发挥公共交通优势作用,打造和谐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推进交通体系的完善和逐步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城市规模逐渐增大,城市当中的交通压力也逐渐增高,传统交通管网在道路交通服务方面承受的力量压力也逐渐扩大。其中大中型城市在城市化发展当中交通管理问题更为严峻,其中交通建设与管理发展如果缺少前瞻性,没能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到系统当中,就会导致城市化建设发展陷入困境,无法带动机制和管理层面的双重升级,实现高质量的城市服务。现代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将城市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和关键,积极通过统筹规划的方式,来促进其长远发展。
(一)交通需求理论的城市发展评价。公共管理领域在针对城市发展和城市交通进行分析规划中,更多从理论建设角度出发,尝试通过理论升级来强化视野覆盖面积,能够对城市管理中各个环节进行问题审视和分析。其中城市交通需求理论traffic demandmanagement是最为典型的理论系统之一。交通需求理论最早由新加坡政府在城市管理当中率先提出,并在取得良好的城市规划效果后,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相关研究领域对研究内容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交通需求理论提出,交通工具、社会公众对于交通的需求,相比于城市现存的道路供给水平之间,要远远高出其增长量级,道路供给水平很难追平社会交通需求,因此会最终造成双向供需不均衡的根本问题。问题所产生的显著影响是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混乱,但是交通现象并非问题全部,仅仅是问题表征。公共管理领域对于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并不能够通过单纯的扩建来解决,在扩建基础上还需要搭配相应的有效治理手段,作为辅助来推动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够规避发展陷阱,使发展与需求之间相互契合。新加坡政府在交通需求理论的公共管理实践中,采用加大社会宣传的方式,尝试利用社会宣传来带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引导社会公众认识到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重要性,进而尝试削减私人机动车辆出行比例,实现对于原本的交通压力的有效分散,从而逐渐解决国内交通管理问题方面的各种弊病。新加坡政府的公共管理经验,无疑带动了城市道路交通健康良性发展,为国际交通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二)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在公共管理中的一般状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原本的道路环境在更高的城市交通生活需求中表现捉襟见肘。从城市一般规律来看,个人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压力逐渐巨大,人口密度和车辆密度极高。除了一线城市之外,二、三线城市以及卫星城开始因人口分流表现出了交通问题严峻化的趋势。交通问题的持续扩大所导致的不仅仅是城市环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生活健康和生活幸福度,是城市治理的关键环节。公共管理领域需要高度重视城市交通环境的发展态势,从城市生态、居民生活角度出发,明确健康健全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地通过公共管理机制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发展。
(一)交通拥堵问题十分突出。交通拥堵是城市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最为鲜明的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明显的民生问题,通常情况下,城市交通出现拥堵表明当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交通流量的承载力已经到达了临界值,同时城市公共管理方面对于交通拥堵并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调控措施,管理当中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以及不优化等问题。研究领域所强调的交通拥堵是城市当中同一时段、同一路段所形成的常态化交通拥堵,与偶发性交通拥堵相比,常态化的交通拥堵有着深层次的问题原因,各种拥堵现象的发生都能够追溯到公共管理层面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的缺失。因此需要引发高度重视。
(二)公共交通矛盾显著。传统城市交通体制当中,公共交通模式是城市交通服务的主要形式。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虽然仍旧承担着城市交通民生服务的核心工作,但是相比于此前,公共交通在城市当中的影响力有了显著削弱。相关统计显示,高峰期城市主干道上私家车数量占比超过80%,其中出租车空驶率平均高于40%,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城市拥堵环境之外,也导致了城市空气环境污染更为严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传统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运转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实际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无法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出行服务,最终导致了公共交通矛盾问题日趋显著。
(三)城市规划缺少科学理性。国内部分城市规划发展为数年前甚至是数十年前制定的,当时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发展与当下城市情况之间大相径庭,这导致当时的城市规划难以解决当下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早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存在的诸多弊病在时代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其中典型的问题体现在现有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配置不合理,能够为城市交通流量提供的疏散帮助能力十分有限。大部分城市路网缺乏科学性,无法与所处区域环境的城市交通出行需求相配套,导致短时间内某一路段出现严重的车辆聚集,最终导致严重拥堵。
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做到设施硬件层面的高质量,满足交通通行需求之外,还应当以长远发展为蓝图,尝试以提升交通服务质量,提高城市生活幸福度为核心,进行体制建构。(一)加大公共交通模式建设投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公共交通是当前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缓和城市交通矛盾的重要筹码,也是在现有道路资源环境下,城市公共管理能够发挥管控作用,改善城市交通空间环境的最后底牌。公共管理需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作用,从公共交通的服务体量、服务质量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升级。首先,政府部门在推进公共管理过程中应当树立公交优先的基本原则,交通主管部门确立以公交优先为核心的指导性政策,通过相关通行权和城市道路详细规划等方式,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发挥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服务方面的价值优势;其次,要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通过设置独立轨道交通管网,来推进立体式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城市居民在城市出行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二)搭建更为先进的公共枢纽服务。在公共交通体系当中,搭建高质量、更先进的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是提升公共交通质量的关键。城市公共管理当中应当就现有的公共交通线网情况,进行城域、城际等方面的公交换乘枢纽系统搭建,实现公共交通体系的全面优化,体现出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出行方面的服务优势。首先,要做到长短途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长途汽车运输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之间的无缝衔接,降低换乘成本,提高换乘效率;其次要搭建立体交通网络的接驳衔接,其中地上交通与地下交通之间,要搭建换乘渠道,利用智慧化的实时换乘,为城市居民乘客提供信息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其三,要配套建设智能化的停车场,为城市交通中私人汽车提供泊车场景,使城市交通中车辆系统更高效和有序。(三)注重城市交通系统的和谐发展。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在搭建公共交通优先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特征,从私人车辆的管理层面体现公平性,保证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之间的和谐,避免矛盾计划。首先要创建有机整合的城市交通系统,对各类型汽车交通方式进行明确定位,确定不同路段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实际作用和机制,保证其能够在城市交通系统当中稳定运行;其次要针对私家汽车进行相关的标准规制,采用宏观调控和差异化管理手段,通过提升税收、提升管理费等方式,降低私家车在重点线路当中的出现频次,缓解城市重点线路在实际交通服务当中的种种压力,最终实现交通系统内部的和谐环境,促进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