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洁
(江苏省档案馆,江苏南京,210019)
一二·九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号召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到农村、军队中去宣传抗日救亡,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文简称“民先”)应运而生。目前学界有关“民先”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梳理总部及各地队部的成立与发展史、抗战时期与其他青年爱国组织的互动往来等,本文将根据相关档案资料,梳理“民先”与共青团改造之间的联系,总结中共领导青年抗战的特点。
1935年下半年,日本进一步侵入中国北方,妄图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另一方面,随着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陷入战争的阴云之下。1935年夏,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指出当前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的关键,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基础上广泛的人民阵线。[1]这直接影响了少共国际在争取青年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进而提出“必须改变青年团的性质”,设法建立新式的民族解放性质的青年群众组织去代替狭隘的和脱离基本群众的政治小团体。[2]
少共改造共青团的指示为中国共青团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政治基础,而当时国内形势也使改造工作迫在眉睫。根据1935年6月团中央的工作情况报告,当时团中央首脑机关连续遭受严重打击,损失惨重,一度与多地组织失去联系,与共产党组织的联系也时断时续,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指示,必须隐蔽工作才得以为继。[3]团组织很多时候与党组织有重合,如山东地区就出现党团混合的现象,失去了其原有的组织功能。[4]
上述情况促使团改造及抗日民族青年统一战线建立加快了进程。1935年底,在中共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示威,引发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人民爱国运动的新高潮。团中央发表声明响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愿意把我们的组织开放起来,欢迎一切赞成抗日救亡的青年,加入我们的抗日救国青年团……”[5]
在具体实践中,中共领导下的平津学联利用寒假组织“扩大宣传团”,于1936年1月分三路徒步南下,计划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学生们“在寒风和灰沙里跑七八十里甚至一百里的途程”,为了和农民无隔阂,同他们过同样的生活,“吃的只是粗劣的烧饼,睡的时候总是几十个人挤在一个茅屋里”。[6]由于政府军警和便衣队威胁阻挠,宣讲团成员后被陆续押解回学校。为了巩固这支抗日救亡力量,“扩大宣传团”的一团和二团,决定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先回北平的三团组成“中国青年救亡先锋团”。1936年2月1日,三个团在北平师大召开代表大会,决定统一组织,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通过了斗争纲领、工作纲要等。
民先成立之初,只有北平、天津两个分队,由北平民先队代行总队部职责。民先对外称自己是无党派的救国团体,但实际一开始就是在中共地下党、共青团员学生的参与组织下建立的,很多时候都受共产党直接领导。如北平民先队就直属中共北平市委领导。民先的各级组织除了接受上级组织领导外,也要接受同级中共党组织的领导。分队以上干部的选举也是在党支部领导之下进行的。[7]初始成立于国统区的民先,面临的环境十分险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进步青年和党团员,不自觉地成为扩大青年统一战线的实践组织。
民先的工作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广泛的抗日联合战线,并将中华民族抗日纳入到世界反法西斯的大格局之下,分队部的设置“以学校为单位……不在学校之队员,则以人数与地域为标准酌量设立”。[8]可以看出,民先初期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又充分考虑后期主体拓展的可能性。这与共青团改造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1936年5月7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给全国学生的信》,痛斥蒋介石政府“勇于内战,怯于外侮”;号召青年们走向民众、组织和武装民众,发挥人民大众的抗日力量。[9]次日,民先发表宣言,配合团的抗日宣传,反对借口防共压迫爱国运动。[10]
由于民先以学生群体为主,1936年6月,民先发布《暑期工作大纲》,为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教育学习方面,提倡理论与实践统一,既要有理论学习(政治训练班),也要经常开会讨论;开展早操、军训、看护训练,适应军事生活需要;积极策划成立歌咏团、话剧团、远足队、旅行团、调查团等,发动群众参加;举行露营、行军、爬山、游击战术演习座谈会等;学习特种技能,如开汽车、打电报。宣传工作方面,制定宣传大纲、壁报与传单,出刊物,演说,宣传队巡行剧团,等等。组织工作方面,建立全国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为全国民先总领导机关,各地称为某地队部。暑假期间计划把天津、上海、广州、梧州、武汉、开封、济南、青岛、烟台、南京、太原十一地的民先队伍建立起来。此外,强调要特别注意与中小学教员等爱国知识分子联系,帮助工农等群众组织建立武装自卫组织等。[11]
暑期大纲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青年学生的特点: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以深入广大工农开展抗日宣传;更有活力,能够策划并参与形式多样的救亡活动;有一定文化水平,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但同时缺乏军事斗争经验,亟须在抗日活动中得到锻炼;具有聚集性,能够快速实现一个区域内的联动,有条件建立全国性组织。这说明青年确是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强大力量,从侧面证明共青团改造的必要性。
民先建立时间较早,虽有团改造的实践特征,但未有明确的文件确认。1936年7月,在中共中央讨论白区工作的会议上,团中央书记冯文彬汇报了团的工作,提到团组织还很狭隘,希望中央指示各地党组织注意帮助团的工作。张闻天当即指示:共青团应当用民族解放先锋团等名义公开活动。这是中共中央领导第一次明确指示改变共青团公开活动的名称。[12]1936年8月9日,张闻天给刘少奇的信函提到,“根据(共产)国际的意见及我们的经验,C·Y(共青团)是应该取消的……现在要用各种各样的公开的名称组织青年群众。北平的民族解放先锋队之类,实际上就是这类性质的组织。”[13]这份信件有力证明了民先与共青团改造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
鉴于当时西北军的抗日爱国意识,1936年9月,民先总队部派总队长敖白枫等四人前往西安,秘密开展工作。他们向西安当地青年介绍了组织经验,先在东北大学(七七事变后迁移到西安办学)建立了民先小组,在西安当地学校发展队员。10月1日,东北大学秘密召开西安民先队成立大会,确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请求政府给予救国自由。会上决定成立西安临时队部,隶属民先总队和中共西北特别支部领导,待时机成熟时再公开活动。此后民先以西安为中心,迅速在关中、陕南及延安普遍建立组织,为后来西安事变后的队部活动打下了基础。
10月起,日军接连进行实弹演习,驻守丰台的二十九军全部撤退。面对严峻的国内形势,民先发布《紧急通知》,提出“促使政府在整个对日政策上改弦易辙”,“要求蒋委员长在二中全会保卫主权完整的诺言实现”。[14]在活动方式上要求队员更加缓和,避免与政府发生直接冲突,以配合中共提出的统一战线口号。后经中共西安学委组织,民先、学联发动万余名大中小学生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大会,组织游行示威、向省政府请愿。特别是游行队伍徒步去临潼向蒋介石当面请愿的行动,很大程度上促使后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从队伍成立到西安事变前这一时期,是民先发展的第一阶段。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民先作为共青团改造的先头实践队伍,从最初的游行示威、反蒋反日斗争,到团结抗日、声援蒋介石政府对抗日本侵略者,以露营、集体行军、游击战演习等形式进行柔性抗日活动,成为引导青年参加实际斗争,接受集体主义教育的大学校。
西安事变发生后,民先西安临时队部改为民先西安地方队部,暂时取得合法地位,开始公开活动。民先队部搬入国民党长安县党部办公,配合学联组织学生宣传队,在西安市内和郊区向民众宣传西安事变的意义和张杨八项主张,宣传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抗日救国的方针,还帮助工人成立西安人力车夫救国会、大华纱厂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等30多个抗日救亡团体。随后以民先队为骨干,200多人的宣传队到岐山、武功、扶风、宝鸡等县宣传,动员和组织民众投入抗日救亡,组织慰问团到红军总部云阳镇慰问红军。[15]
1937年2月初,在中共北方局直接领导下,民先在北平召开代表大会,通过了《组织法》《政治及工作决议案》等文件。这次大会正式成立了全国民先队总部,选举李昌、李哲人、刘导生等为全国总部负责人,实现了青年抗日力量的初步联合。4月12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延安成立,承担起原来由苏区共青团承担的各方面任务,宣告苏区共青团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共青团改造则是由以民先为代表的抗日组织不断实践探索,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才逐步完成。
根据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为进一步协调与国民政府的关系,1937年9月29日民先总队部扩大干部会议通过决议案,强调要“拥护政府坚决抗战到底,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16]在中共的号召下,民先队员们奔赴各抗日根据地,与广大工农群众、八路军、新四军相结合,进行抗日斗争。在河北,杨秀峰率领一部分平津和保定流亡学生组成的一支抗日游击队转战太行山上;在山西,有薄一波领导的新军和牺盟会,还有许多人参加了八路军120师;在山东,一部分南下的民先队和济南学生组成一支山东纵队,后来和八路军东进部队会合,建立鲁西北根据地。[17]
西安事变后至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是民先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民先组织得以公开发展,并通过召开全国大会,尝试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发展青年抗日力量,进一步突破了学生群体的范畴。作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民先队员还直接参与了前线作战,充分展现了中共领导下的青年群体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
1937年9月,民先总队部转移至太原,接着组织“游击队干部训练班”,在临汾、济南举办短期训练班,学习军事、游击战术、农运工作、军队政治工作等内容。其间还创办了《解放之路》《战斗青年》等报刊,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为了加强与南方青年救国运动的联系,武汉设立了民先总队部办事处,希望形成全国青年运动的中心。在武汉,以民先和武汉秘密学联为基础,在中共的指导下,建立了青年救国团。
以民先为代表的青年抗日组织的迅猛发展令国民党政权惊恐不安。这些组织虽然以坚持统一战线为宗旨,但背后共产党力量不容忽视,加之日方的军事攻势日益猛烈,国民政府更加倾向保守,决定了这些青年抗日组织必然受到压制。
为了同共产党争夺青年群体,1937年秋,国民党先后建立西北青年抗敌协会和西北青年抗敌先锋团,其间进步青年团体和他们之间矛盾增多。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西安民先队部对于这些青年团体采取了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10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民先队工作的决定》,正式明确了民先与共产党和青救会的关系:各地民先队员应加入当地青年团体并争取领导地位,已加入共产党的应编入地方党内,并受组织领导,当地没有党组织的,要负责建党;优秀的民先队员应吸收入党;促使各地各性质的青年团体达成合作,争取形成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青年救国联合会。[18]可以看出,共产党方面仍想争取团结,使民先能成为公开合法的青年抗日组织。1937年冬,西安学生会出面,民先、文艺青年协会、妇女慰劳会、平津同学会参加,同西北青年抗敌协会等联合制定了六团体《共同活动纲领》,实现了暂时的团结。
然而好景不长,1938年2月起,国民党开始逐步采取强制措施,要求解散抗日进步团体,勒令民先队部结束活动。经过李昌等人的反复沟通,当局终于允许总队部在西安公开活动,但禁止各报刊刊登民先的消息。1938年5月17日,国民党再次采取镇压手段,下令宣布解散民先等13个救亡团体,并派军警、宪兵搜查西安当地民先机关办公地。6、7月间先后逮捕了民先西安队部队长于志元、西北队部队长李连璧等五位进步青年。后周恩来到西安,专门给西安行营主任程潜打电话,要求释放爱国青年,五青年才终于获释。
7月9日,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国民党法西斯式的青年运动政策确立。1938年8月20日,国民党武汉卫戍司令部公然下令解散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救国团、蚁社等群众抗日救亡团体。贵州等地民先队员纷纷被捕,队部被强行解散。
虽然国民党强行要求解散民先,但受战局、交通等条件影响,实际各地陆续仍有民先组织成立,只不过以秘密形式活动。如中共湖南省委在当年9月初根据长江局指示,设立青年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湖南的民先,在各地方建立民先队组织。实际是尝试将各种力量整合起来,既有组织内的青委,又有组织外群众名义的民先,更有助于扩大青年抗日范围。再如山西地区的民先“生活一般说起来是紧张的”,需要直接参加战斗,协助游击队扩充装备。[19]虽然从表面看,“民先好像被肃清一空,其实这不过只是表面而已,至于下层仍然是有着强固的基础,仍然领导着部队,支持着政权”。[20]
1938年12月,冯文彬在全国党的青年工作人员会议上提出,当下仍要争取三青团为广大统一战线组织,以团结为主,大局为重。然而,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正式确立了“溶共、反共、限共”方针,会后民先、青救会等组织成为主要打击对象,无法公开存在和发展,连革命动员都不能进行。
1940年后,国民党反共倾向更加公开化。这也直接体现在国共两党在青年和青年团体的合作问题上。中共对三青团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原本“想把三青团变成团结国共两党及各党派与无党无派青年的统一组织形式”,但“三青团不仅没有向着民主联合的方向发展……竟变成一党统办,排挤异党青年”的青年团体。[21]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对青年运动方针做出调整。根据1940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今后国统区学生工作的几个原则》《中央关于加强战区青年工作的指示》等文件精神,“今后在国民党区学生运动的根本方针应是长期的潜伏发展,积蓄力量,争取人心”[22],华北及战区要组织建立青年武装及半武装组织,积极参加瓦解敌伪军的工作等。[23]根据地的民先陆续并入青年救国会。此后,民先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存在于各地区,直至完成其历史使命。抗战结束后,随着斗争形势的需要,才开始重新建立共青团组织。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近代民族危机催化的产物,在内外部因素作用下,不自觉成为共青团改造的一部分,是中共领导的青年抗日团体尝试由秘密走向公开、封闭走向开放的“试验组织”。作为抗战时期中共领导青年队伍的代表组织之一,民先始终站在抗战第一线,不论从成立时间,还是在团改造中的先锋作用,都充分证明了其特殊地位。梳理其发展历程,可对抗战时期中共领导青年运动特点作一透视。
这一时期的中国青年运动带有世界性的特征。民先是日本法西斯扩张下民族危机的产物。共青团改造的根本意义在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最大限度地团结青年群众,从更深远的价值来追溯,与共产国际(少共国际)号召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向是一致的,侧面说明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
根据各地实际构建青年动员与活动形式。中国国土广袤,各地发展不平衡,加上战事与交通等情况的影响,中共中央对民先的各项指导决定很难及时传达到全国各地,使青年运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无法统一,各地只能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开展抗日活动。如西安事变前,西北政治形势较为宽松,便大力开展公开活动;在敌对势力比较强的北平,则借用公开组织活动,实现秘密领导。
始终以抗战大局为重。中共率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领导青年运动中加以实践。民先从西安事变前的“反蒋抗日”,到西安事变之时的“联蒋抗日”,再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支持国民政府抗日”,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国民政府策划、组建三民主义青年团,与中共争夺青年群体、积极镇压抗日力量初期,中共仍然没有放弃统一战线,直至国民政府彻底撕下“合作”外衣走向反动,才谋势而动,将民先融合在广大抗战群体之中,继续完成引导青年抗日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