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导向下国家审计功能的实现机制研究

2022-12-22 02:37靳思昌
会计之友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实现机制国家审计公众参与

【摘 要】 科学合理的审计导向对于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推动审计治理现代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现行的风险导向审计向治理导向审计演进。文章在分析治理导向审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基础上,阐述了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和治理导向审计的特征,明晰了国家治理导向下的国家审计职能定位,进而提出了探索国家治理导向审计,满足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需求;推进国家治理导向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公共政策审计、治理责任审计、审计协同、审计整改、国家审计公开、审计结果运用机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治理导向; 国家审计; 实现机制; 协同; 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24-0064-06

一、引言

近年来,审计环境逐步优化,审计监督领域不断拓展,审计监督层次不断提升,审计监督内容不断丰富,并持续在推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方面迈出新步伐,但审计整改结果表明,现行的风险导向审计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国家审计不仅仅要解决问题本身,还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解决国家治理问题要求国家审计以国家治理为导向改进现有审计体制机制,从而与之相适应,由此推进风险导向审计向治理导向审计演进。治理导向审计是指站在治理的战略高度,以治理为审计目标导向,以治理理念为依托,以治理评价为基础,围绕国家治理目标实施专项审计或者审计调查、收集扎实的审计证据并据以提出审计报告,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文献回顾

李金华[1]指出,一个国家需要治理,但国家治理失效就会产生腐败和混乱。温姣等[2]认为建立治理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机制,改善政府绩效、提高政府治理水平。蔡春等[3]构建了治理导向审计下的审计方法体系,并探讨了治理导向审计下治理评价的技术手段。杨继飞等[4]分析了治理导向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环境因素,指出良性的公司治理与审计互动是治理导向审计运行的机理所在。周学东[5]认为治理导向审计通过对组织治理状况的分析,以确定审计重点和评估审计风险,进而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张立民[6]认为许多人把“屡审屡犯”归咎于国家审计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因为国家治理体制和制度上存在问题,对审计发现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和相关责任人的问责,都超越了国家审计的权限和能力。晏维龙[7]认为治理导向审计不仅要传承现有审计的基本理念,而且要善于把当前组织治理评价的方法程序融合进来,从而实现技术与手段创新。张成林等[8]基于治理体系的需要和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的现实,政府不仅要公开自己的信息,还有责任公开非政府主体的相关信息。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拓展了研究视野,开阔了研究思路,但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内容以及审计目标等的发展变化,现行审计导向无法高效地实现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尤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对国家审计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国家审计不断探索并实施治理导向审计,以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三、治理导向审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机理

国家治理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逻辑起点、发展方向及服务目标,国家审计是以国家治理目标为导向,接受公众委托行使监督权、鉴证权、评价权,不断推动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治理导向审计的产生,而治理导向审计的产生促进了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治理导向审计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审计响应国家治理的理论与现实需求,逐渐扩大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审计治理边界,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责任,通过对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公共投资项目、预算决算情况、公共政策执行情况、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揭露重大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严厉惩处腐败问题,从而确保公共受托责任取得预期效果。其次,国家审计在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审查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否适当,公共权力运行制约机制是否完善,通过揭示问题、提出建议、跟踪整改、问责惩罚、成果运用等环节服务国家治理,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后,国家审计在查错纠弊中挖掘的信息制约权力的滥用,提供客观公允的信息成为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基础,促使公共受托责任有效履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实施治理导向审计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国家审计现代化,国家审计现代化要求国家审计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向治理导向审计演进。在治理导向审计下,审计目标、审计功能、审计工作态度、审计关注、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审计内容、审计公开、审计整改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查错纠弊与完善制度并重转变,从产权保护向促进国家人权改善转变;审计功能从监督制约向治理功能转变;审计工作态度从审计机关与被審计单位之间的对立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审计关注从审计查出问题向完善体制机制转变;审计立项从政府部门委托和审计机关自主立项向政府部门委托、审计机关自主以及公众参与立项转变;审计实施从审计机关向审计机关与公众参与协同实施转变;审计内容从资金管理审计扩展到所有与国家治理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审计;审计信息公开从管理导向的审计信息公开向治理导向的审计信息公开转变,审计整改从问题整改向问题整改与制度整改并重转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根据国家审计查出的问题,通过健全体制、规范机制、完善制度以及优化管理,抵御相似问题的再次发生,遏制屡审屡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四、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和治理导向审计的特征

(一)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

1.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利益主体的多元性要求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等,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机制,来实现资源和知识互通有无,以满足其不同的利益需求。

2.国家治理过程的互动性。在国家治理导向下,各个治理主体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协商与对话来消除彼此间的利益分歧、信息与知识壁垒,在互动中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互动式审计以数据生成过程为着眼点,跟踪分析整个过程,在政府与公众持续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公众参与治理的热情,实现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与兼顾,促进责权利的协调及有关方的利益均衡。互联网实现了无距离互动,移动终端实现了时空互动,物联网实现了设备互动,信息和数据在各种互动中实现交流和共享,在不断传播中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9]。在信息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中,信息接受者准确地向信息提供者反馈信息,信息提供者准确地回应信息接受者相关诉求[10],在信息提供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3.国家治理结构的网状化。在国家治理导向下,政府部门的权力被重构,治理能力在网状结构中运行。国家审计不仅要查处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领导干部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而且要深入研究经济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通过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提高运行效率,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还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优化国家治理目标,提高国家治理绩效。

4.国家治理目标的多元性。国家治理不仅要治理违法违规问题,而且要治理效益低下问题;不仅要治理经济问题,还要治理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不仅要治理腐败问题,还要治理怠政惰政以及影响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不仅要治理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问题,还要治理公共产品供给与公众需求不匹配问题;不仅要治理危及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问题,还要治理危及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问题。

(二)治理导向审计的特征

1.全流程审计理念。事前审计实现“未雨绸缪,预防违规”,事中审计实现“过程监控、防微杜渐”,事后审计实现“惩治违规、以儆效尤”。国家审计提前介入,凭借专业的审计技能、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审计态度[11],借助审计新技术、新方法,以科学的定性、准确的措施让被审计对象真心信服,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例如,江苏省无锡市开展民选审计,在审计立项前通过网络公开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选择公众普遍关注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立项,促进审计立项的科学化、合理化,满足多元化利益的需求。

2.实行动态审计。公共权力运行的动态性要求实施动态审计。国家审计以具体事项为依托,结合审计实际情况确定监督内容,将审计时效性从事后审计向动态监测转变,运用追踪溯源法,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活动正在发生的可疑迹象以及违背常规、常理的各种审计疑点,快速锁定审计疑点,提高审计效率,变“事后救援”为“事前预报”,并及时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提高国家治理绩效。

3.推广参與式审计。国家治理仅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多方利益主体的平等参与、共同协作,通过利益表达满足自身合法权益,避免利益矛盾、冲突的激化。随着国家治理日趋复杂,政府不具备完全的治理能力,仅仅依靠审计人员来高效完成审计任务已经不太可能,需要其他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审计过程,共同分析违法违规违纪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原因,在沟通中发现潜在的风险,探讨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从而降低整体风险水平。

4.维护治理核心机制的运行。国家治理的核心机制是合作。合作包括人的合作、制度的合作、机构的合作以及技术的合作。在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审计公告、审计结果运用方面需要审计机关与相关政府部门、公众的合作;在重大审计项目中,不仅需要中央审计机关与地方审计机关的合作,而且需要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之间的合作;在环境审计、自然资源审计、碳排放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中,需要审计机关与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政策评价、政策修订等方面的合作;在联合国审计项目中,需要国际审计组织及其成员的合作;在审计结果运用中,需要党委、人大、政府、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帕累托改进。

五、国家治理导向下国家审计职能的合理定位

(一)风险预警职能

防范和化解风险作为国家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和能力。第一,审计机关通过跟踪审计、持续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违纪的苗头性问题,揭示潜在的风险点,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促进政府建立有效的风险治理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从而提升国家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二,国家审计不仅要治理现实的公共问题,而且还要治理潜在的公共问题。国家审计应具备为政府提供处理潜在问题的预测能力。通过消除其可能演变为现实的公共问题的隐性因素,预防潜在的公共问题演变为现实的公共问题,实现预防治理效果[8]。第三,国家审计不仅预警经济事项风险,而且检查经济事项背后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发挥对国家治理风险的警示作用[12],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第四,审计机关建立风险预警模型,预测国家治理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提高对财政经济风险的感知能力。

(二)监督评价职能

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国家审计不仅要对政府负责,而且要对公众负责。国家审计关注政府在预算执行中的责任及其有效性,监督评价国家财政收支、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监督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促使这些受托经营者在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时,切实履行对人民的公共受托责任。

(三)维护市场秩序职能

市场经济中充满着竞争,自发竞争的结果会使市场经济出现失灵,而且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进入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进而破坏竞争,这就需要运用审计秩序职能加以调节。通过对市场秩序运行情况的审计,揭示和处理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体制机制,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从治理层面来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行。国家审计通过对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公开等环节进行审计鉴证,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四)绩效评价职能

国家审计通过评价政府及其部门公共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公共权力运行的有效性,公共政策执行情况及结果,不仅要揭露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和滥用权力的行为,而且揭露造成违法违规、滥用权力等现象的治理层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国家审计不仅针对发现的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制度缺陷或者漏洞,而且主动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为国家治理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治理能力。国家治理导向下,通过提高审计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确保审计监督的效力和效果。

(五)系统修复职能

在治理导向下,国家审计不仅要发现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治理问题,而且要通过揭示体制障碍、矫正机制扭曲、弥补管理漏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防止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审计机关在征求利益相关者建议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委托人、代理人采纳和实施审计建议,最后审计机关实施后续审计,跟踪审计建议实施情况,通过预警、揭露、抵御等功能把问题或潜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发挥系统修复功能,抑制违法违规问题再次发生,确保国家安全。

(六)信息沟通功能

在现有的审计环境下,审计机关主动出击,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在审计项目选择、审计过程实施、审计结果公开、审计结果运用、审计问责等方面,加强与公众沟通,提高国家审计治理效率效果,用实绩赢得公众的信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六、治理导向下国家审计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探索并实施国家治理导向审计,满足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需求

构建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既是履行受托责任的要求,也是受托责任扩张的内容[13]。将国家治理的内涵与国家审计功能相结合,围绕国家治理需求制定审计策略,开展审计工作,创新审计目标、拓宽审计范围、实施审计调查、评估审计风险、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维护各级政府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治理引导审计、审计服务治理”的目标。即在治理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国家治理目标→分解国家治理目标→提出备选的可行性方案→收集方案的有关资料→评价国家治理风险→确认审计重点与估算审计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提交审计报告→实施审计整改和审计问责→运用审计结果,遏制政府在治理时的违规和浪费行为,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推进国家治理导向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的关键是明确责任、落实责任。随着国家治理朝“善治”目标的转型,领导干部所承担的公共受托责任从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向受托社会责任演进,经济责任审计要适应国家治理需求的变化,围绕党政领导干部如何使用权力展开,不断拓展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依法揭露和惩治腐敗分子,防止权力腐败现象的发生,纠正领导人员在管理、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保证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并提出在改革体制、健全机制、改善制度、优化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有效促进国家治理的完善,提升国家治理效率。具体来说,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主要为审查领导干部是否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决策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经济且有效地履行了职责;是否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否依法行使权力,是否主动、及时、准确公开财政预算决算等政府信息;审查有无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科学界定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有效防止权力滥用。经济责任审计通过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全过程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考核领导干部的任期内政绩水平,为治理责任的归属提供充分的依据,做到理性决策、用好财权,从而更好地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同时促进政府及其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优化配置财政专项资金,完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审计成果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切实为政府宏观管理服务,实现“责任”“廉洁”等治理目标,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推进国家治理导向下的绩效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绩效是国家治理亘古不变的追求目标,也是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公众不仅对审计机关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寄予厚望,而且关注公共资金的运营绩效。这就要求国家审计在开展合法合规审计的基础上,对政府管理行为的效果和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既要依法揭示问题,又要客观肯定所取得的成效,促进政府有效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能[14]。同时,对政府工作绩效进行监督和评价,降低政府行为的盲目性,减少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等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以及减少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决策的准确性,维护公共利益,促进政府高效运行,实现“高效”等治理目标。另外,在编制下一年预算时,要将历年决算出现的问题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进去,分析预算编制是否科学,从而强化预算编制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以优化政府职能,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国家审计机关从关注经营责任绩效向关注治理责任绩效转变,降低国家治理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资源的配置绩效,从而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四)推进国家治理导向下的公共政策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首先,通过公共政策制定审计监督决策过程。审计机关通过分析审计公共政策的制定理念是否科学和符合法定程序、公共政策内容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公共政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公共政策是否反映民间的呼声,揭露公共政策制定的缺陷与漏洞,督促相关部门及时矫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通过公共政策执行审计促进公共政策落实。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本部门利益最大化等目的,对公共政策有可能不执行、变相执行或者选择性执行。国家审计通过监督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查政策是否已经执行、政策执行的程度、政策执行的效果,督促公共政策有效执行。最后,通过公共政策信息反馈为公共决策提供参考。审计机关通过公共政策审计,有效地获取全面、真实的审计信息,防范异化、扭曲的公共政策可能出现的风险,实现“公平”“公正”等国家治理目标[15],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五)推进国家治理导向下的治理责任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治理责任审计是通过审计监督以评价与解除治理者相关受托责任。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既提高了国家治理的难度,又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风险。这要求作为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的国家审计,顺应国家治理的需要和变化,审计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以履行受托的治理责任。例如,随着国家人口治理政策从限制人口过快增长向促进人口增长转变,这就要求国家审计及时对“三胎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评价,掌握“三胎政策”执行的第一手资料,挖掘“三胎政策”执行效果欠佳的原因,向政府部門尤其是政策制定部门及时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审计建议,以供政府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保证“三胎政策”的落地,达到预期的人口治理目标,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六)推进国家治理导向下的审计协同,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导向下的审计协同包括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治理手段的协同运用以及不同问题的协同处理[16]。(1)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第一,国家审计与国家其他权力监管主体的协同。国家审计与国家其他权力监管主体相协同,充分发挥各个权力主体的治理优势,对审计成果进行深加工,提高审计成果对问责的贡献,减少监管的缺位或错位,提高监督资源效率。第二,国家审计机关的协同。各级审计机关统筹规划审计年度计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成果运用等,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益。第三,国家审计与社会相关监督主体的协同。国家审计可以向社会审计购买审计服务或广泛地吸收社会审计参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获取国家审计治理协同效应,从而不断提升国家审计能力,有效遏制权力腐败现象。第四,国家审计与公众的协同。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国家审计与公众协同,既可以发挥公众的举报线索作用,又可以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甚至在审计全流程中通过审计机关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不断提升国家审计治理能力[17]。(2)治理手段的协同运用。治理手段的协同运用具体包括激励与约束的协同运用,法治与德治的协同运用,人防、物防与技防的协同运用,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运用,预防与惩治的协同运用,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协同运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横向互动协同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协同运用,审计监督功能与审计服务功能的协同运用,审计问责与公众问责的协同运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协同运用等。(3)不同问题的协同处理。例如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与行为性失真的协同治理,审计信息公开与审计信息保密的协同处理,概括式审计信息公开弊端与列举式审计信息公开弊端的协同处理,主动腐败、被动腐败、无意腐败的协同处理,审计全覆盖与突出审计重点的协同处理,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领导干部与审计机关自我监督的协同处理,公众审计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审计资源有限的协同处理,审计治已病与防未病的协同处理等。

(七)推进国家治理导向下的审计整改,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审计整改是审计发挥治理作用的重要保障。国家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查处问题,更重要的是查处问题后得到有效的整改,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治理导向下的审计整改不仅要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而且要抓好制度的整改。(1)建立审计整改结合机制,在审查发现问题时,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沟通,提出整改建议,做到边审边改。(2)制定治理导向的审计整改计划,定期针对整改情况进行全面跟踪检查,获取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信息,并有重点地对整改单位进行回访,以检查和督促整改,增强审计整改的时效性。(3)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由纪检监察、发改委、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通过联合整改督查、通报和公告等方式跟踪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加大审计整改督促力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家审计的治理作用。(4)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和“屡审不改”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责任追究及处罚力度,提高审计整改的威慑力,确保审计结果发挥效用,让公众满意。(5)建立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落实整改责任,以确保审计发现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违法违规违纪干部得到应有的惩处。定期组织对存在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到位,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18],堵住漏洞,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八)推进治理导向下的国家审计公开,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审计信息公开为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条件,并得到广泛认可。国家审计公开的内容,不仅要公开审计发现的问题,而且要公开经审计未发现问题的信息;不仅要公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及结果,而且要公开相应的追责问责情况;不仅要公开整改不了的问题及原因[19],而且要公开一些信息反馈信箱以及设立举报电话等,让公众反馈的信息得以互通。通过审计公开,让公众看到自己的代理者是否完成了其应履行的受托责任,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存在类似问题隐患的其他单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促进国家治理机制的完善。另外,公众通过审计公开了解国家各类信息,可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建议,预防政策风险,在较大程度上减少腐败和浪费,进而促进国家善治。将审计信息公开与治理现代化相契合,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优化完善制度,增强领导干部履职意识,提高问题整改的成效,以减少乃至不发生问题。

(九)完善国家治理导向下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目前,审计结果的利用率偏低,削弱了审计结果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影响了国家审计治理功能的发挥。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使审计结果有效用于干部警示教育,用于防范化解风险,用于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工作,用于公务员考核和奖惩,用于解决公众反映的问题,用于加强内部管理,用于惩治和预防腐败,用于编制安排财政预算的参考,用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用于党风廉政建设,用于推广先进经验等。国家治理导向下的审计结果运用,有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促使政府部门改善绩效,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李金华.关注责任,完善治理,促进民主与法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3.

[2] 温姣,王丹云.治理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机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學报,2009(2):86-90.

[3] 蔡春,杨晓磊,刘更新.关于构建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9(2):89-92.

[4] 杨继飞,田昆儒.治理导向审计模式内涵及运行机理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10):55-57.

[5] 周学东.内部审计在央行治理中的角色[J].中国金融,2012(23):53-54.

[6] 张立民.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国家审计信息观[J].会计之友,2014(36):4-9.

[7] 晏维龙.国家治理框架下国家审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张成林,石柱君,彭东立,等.基于治理导向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1):124-129.

[9] 陈言.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

[10] 熊林春.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防控:信息能力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11] 王培,周少燕.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国家审计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1):191-192.

[12] 陈静.基于治理导向的国家审计功能拓展[J].审计月刊,2012(8):16-17.

[13] 梁小平.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国家审计问题研究[J].绿色财会,2012(7):40-43.

[14] 修海妮.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路径探析[J].商,2014(15):74.

[15] 郑杰.治理导向下军队审计功能的实现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16] 杨博.分配改革视域下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7] 靳思昌.审计信息公共服务促进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研究[J].会计之友,2021(11):144-149.

[18] 冯建新.新常态下基层央行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探析[J].商业会计,2017(12):70-72.

[19] 孙夏赋.“屡审屡犯”如何遏制[J].中国审计,2019(2):25.

猜你喜欢
实现机制国家审计公众参与
论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面临的困境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对国企高管腐败行为的约束分析
信息技术战略的实现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