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德保县地震地质灾害特点及对策分析

2022-12-22 01:27张杰琼补祥誉陈红波周芳静岑汶汶
四川地震 2022年4期
关键词:危岩灾害

刘 亮,张杰琼,补祥誉,陈红波,周芳静,岑汶汶

(1.广西百色市自然资源局,广西百色 533000;2.广西百色市右江区自然资源局,广西百色 533000;3.广西百色市德保县自然资源局,广西百色 533000)

百色市德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东经106°09'~106°59',北纬23°01'~23°39',全县总面积2 575 km2。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德保县常住人口为269 758人。据中国地震台网资料,2021年8月4日德保县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9月11日又发生4.3级和3.3级地震,震源深度分别为10 km和6 km;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联合会商认为8月4日4.8级地震和9月11日4.3级地震震源相同,为同一地震序列。9月12日邻近德保县的靖西市发生3.0级余震,震源深度6 km。8月4日广西德保4.8级地震以来,广西地震台网共记录到地震25次,其中4.0~4.9级地震1次,3.0~3.9级地震1次,2.0~2.9级地震1次,1.0~1.9级地震8次,0~0.9级地震14次。广西德保4.8级地震后,德保县及其周边发生地震的频率明显增强,以中小地震为主。由此引发一系列次生地震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频度较高、次生灾害多等特点,作为群灾之首,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车用太,2002;赵永旭等,201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包括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发震地点、震中距、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等(卢海峰,2021;殷翔等,2021)。地震直接灾害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冒水等地表的破坏,由此造成人员的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如何预防和快速响应地震地质灾害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本文以广西德保4.8级地震前后德保县在册的地质灾害数据为基础,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结合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探讨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应对措施,为地方政府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

1 德保县地质构造

德保县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三叠系、泥盆系分布最广(图1),三叠系主要分布于德保县东部及西北部,以泥岩、砂岩等软弱碎屑岩为主,局部夹泥灰岩、灰岩及白云岩;泥盆系主要分布于德保县的中部及南部,以碳酸盐岩坚硬岩为主,主要为灰岩、泥晶灰岩、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燧石灰岩、硅质岩、硅质泥岩等;石炭系及二叠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德保县的中部地区,两个时代地层呈条带状分布于泥盆系的外围,以坚硬的碳酸盐岩为主,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少量硅质岩及硅质泥岩;寒武系小面积分布于南部龙光乡及北部红泥坡一带,由较软弱的碎屑岩组成,岩性为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砂岩、硅质灰岩等,在钦甲花岗岩接触带,为热变质成因的角岩、大理岩、矽卡岩。第四系主要发育残坡积层,河流冲积层不甚发育。岩浆岩小面积分布于南部燕峒乡钦甲村内琴屯一带(即钦甲花岗岩体)。

德保县处于南华活动带的右江再生地槽靖西—田东隆起构造单元内,大致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燕山期和喜山期三个较为明显的构造发展阶段,各阶段产生了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形迹,组成了错综复杂的构造格架。区内构造总体上以北北东向、北西向构造最发育,其次为东西向构造及弧形构造(图1),区内主要构造形迹有8个褶皱、9条断层(或断层组)。与本次地震关系最密切的是峝干—摩天岭断层,该断层长度约30 km,西段向南西弯转。断层舒缓波状,倾向340°~360°,倾角48°~80°。断距350~600 m,切割P~T地层。沿断层带发生硅化、糜棱岩化。

图1 德保县地质构造简图及地质灾害分布图

2 德保地震前后地质灾害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德保县地震前后地质灾害特点

在德保4.8级地震前,德保县地质灾害共有77处,其中危岩56处,占震前地质灾害数量的72.73%;次为滑坡,共15处,占震前地质灾害数量的19.48%;此外地面塌陷、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各2处,各占震前地质灾害数量的2.60%。

德保4.8级地震后,由于区域内以中小地震为主,地震影响范围有限,地质灾害多集中在震中10 km 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为危岩,引发的9起地质灾害,危岩占8起。德保县现有在册地质灾害点86处(表1)。地质灾害类型仍以危岩为主,达到65处,占震后在册地质灾害数量的75.58%;次为滑坡15处,占震后在册地质灾害数量的17.44%;此外地面塌陷、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各2处,各占震后在册地质灾害数量的2.32%。就地质灾害规模而言,德保县地质灾害以小型为主,为80处,占现有在册地质灾害数量的93.02%;中型6处(危岩、滑坡各2处,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各1处),占地质灾害数量的6.98%;无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整体而言,德保县连续发生的中小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一定影响,直接灾害主要表现为建筑物的开裂、不均匀沉降、倒塌等(图2),次生灾害主要表现为山体的破坏、危岩的松动失稳,进而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图3、4)。就类型而言,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地层岩土体类型关系密切。德保县滑坡、泥石流多分布于三叠系软弱碎屑岩地层中,受断层构造影响不明显;危岩、崩塌、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泥盆系地层中,次分布在石炭、二叠系坚硬碳酸盐岩地层中(图1),受断层构造影响明显,多沿断层构造线性分布。在册的地质灾害点与人类工程活动和聚居情况关系密切,研究区地质灾害呈现沿交通线、断裂构造带线状分布的特点。

图2 地震直接破坏墙体

表1 德保县地质灾害情况一览表

2.2 德保县地震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问题

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德保县境内不少泥石流堆积扇、陡崖斜坡等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内仍有大量群众居住,加上地震后山体开裂、斜坡松动,在强降雨、地震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德保4.8级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3 409户18 910人,财产累计23 542万元。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德保4.8级地震也反映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不足。一是在现有技术、资金等制约下,短时期很难做到对发现的隐患点完全治理,很多隐患点将长期处于高危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根据地震后的地质灾害调查,按照轻重缓解的原则,德保县目前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项目有9个,规模均为中小型,需要治理资金1.1亿元。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由中央和自治区资金负责统筹资金治理,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由于德保县地方财政薄弱,纳入地质灾害防治预算的经费有限,同时又很难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口很大,大多数防治项目经费一时无法落实或仅部分落实。二是避险搬迁难度大。地质灾害防治最好的方式是避险搬迁,危岩一类地质灾害无法准确预测预报或者预警预报时间太短,来不及撤离,应采取主动避让措施,将周围的居民搬走,一劳永逸。但需要搬迁的村民大多经济比较困难,受搬迁地点、自身经济条件、补助经费等因素制约,避让搬迁工作难度较大。

图4 次生灾害对房屋的破坏

3 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应对措施

地震预报一直是地学界的难点问题(车用太,2002),目前的技术手段还难以做到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等,因而造成地震地质灾害的突发性、次生灾害多和难以防范的特点。但地震沿构造断裂带(地震带)分布的规律是显而易见的(刘亮等,2019,2020),地震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由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其分布规律和地震、地质结构构造、断裂、人口密度等关系密切(杨志华等,2021)。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和地裂缝通过,这些都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滑坡、崩塌、滚石、液化等也会加重震害。通过分析研究其内在规律,地震地质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做好综合防御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佘金星等,2021)。地震地质灾害的防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研究地震发生的规律,尤其是对发震断裂的基础性研究。综合运用年代学、地质雷达、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地壳形变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强该地区活动(断裂)构造发震断裂的展布规律、构造样式、活动方式及发震潜力的研究和预测。

(2)积极开展地震地质灾害灾隐患排查,准确判断“隐患在哪里”。对人员密集的地震地质灾害易发区或隐患集中区开展1∶1万高精度的调查,分析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为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3)强化地震地质灾害分区管理。在人口比较集中、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城及乡镇,人类活动比较活跃的区域,防治措施以群测群防为主,结合疏导和避让搬迁措施;在重要交通干线区域内,防治措施以群测群防和支挡、清方相结合的方式;其它灾害较少地区,采取群测群防即可。

(4)实施搬迁避让。德保县属于少数民族县,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资金,对确实存在隐患、治理效益不好的地震灾害隐患点居民实施搬迁安置。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百色市乡村风貌提升和异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多部门、多政策、多渠道结合,增强“1+1>2”的治理搬迁效果。

(5)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能力。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多管齐下,宣传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救灾演练,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的素质和能力。历次地震实践表明:自救互救是震后抢救生命最重要和有效的途径。经过训练的居民,开展自救互救会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在震后安置、社会安定等各方面,训练有素的社区组织、志愿者和居民能够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4 结论

德保4.8级地震发生以来,德保县先后发生中小地震25次,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地质灾害。德保县现有在册地质灾害点86处,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为80处,占在册地震地质灾害数量的93.02%;中型6处(危岩、滑坡各2处,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各1处),占在册地质灾害数量的6.98%;无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地震对危岩影响较大,地震后新增9处地质灾害,其中危岩占8处。地震后德保县地质灾害类型仍以危岩为主,达到65处,占在册地震地质灾害数量的75.58%。滑坡、泥石流多分布于三叠系碎屑岩地层中;危岩、崩塌、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石炭系地层中,次为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通过对地震地质灾害的总结分析,研究地震发生的规律,强化地震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及防治监管,实施搬迁避让,加强宣传培训,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和群众的防灾减灾能力,为相关决策措施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危岩灾害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危岩勘查中的应用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西北某水电站高边坡危岩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激振作用下坠落式危岩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灾害来临怎么办?》
我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