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桐, 陕永杰, 王海宁, 梁 珏
(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城市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1]。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社会经济物质和思想演变,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综合过程,包括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等方面,是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不同学者由于目标、角度和领域不同,对城市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城市化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城市化的定义是人口学定义: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3]。城市化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即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二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即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域,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地域扩散的过程[4]。
除了城市化定义的争议外,“城市化”和“城镇化”的用词也一直争议不断。在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概念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过程,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的城镇集中的过程[5]。但傅晨[6]和罗淳[7]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际性的规范严谨的科学概念;由于城镇空间规模小、人口聚居少并带有较强的乡土气息,是城市化初期的城市雏形,所以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只反映城市化的某一阶段,是一种不完全或未完成的城市化,即城镇化是城市化的起点和初期阶段。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我国而言,提“城市化”比“城镇化”更科学合理[3-4]。因此,本文选择对城市化水平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8]。21世纪以来,学界对城市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包括城市化水平统计问题分析[9]、城市化水平进程[10-12]、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地域差异[13-15]、指标体系构建[16-18]、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19-20]、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21-22]等。进行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未来城市化研究方向及研究趋势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学者对城市化质量进行了评价[23],以及利用CiteSpace对城镇化研究现状及热点演进进行了分析[24-25],但尚未发现有学者用CiteSpace对城市化水平研究的热点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跳过传统文献综述的研究视角,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归纳现有研究成果,并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制作知识图谱,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关键词共现、时区图等图谱,较为直观地梳理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的阶段性热点和演进规律,归纳总结城市化水平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丰富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分析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检索结果时间截至2021年12月31日。以“城市化”为主题,且篇名为“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高级检索,得到1006条结果;为提高检索精度和目标文献质量,将期刊限定为CSSCI、CSCD等核心期刊进行二次检索得到358条结果。经过人工逐一筛选、检查和确认,剔除研究成果报告、论文摘要集等,最终得到350条文献作为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的基础数据。
200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首次提出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继而信息可视化开始发展,绘制知识图谱的工具也纷纷出现[26]。科学知识图谱以知识域为研究对象,用以展示某知识的发展进程及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即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和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了各知识体系之间的交叉、融合、演进及发展趋势等[27]。
基于此,陈超美教授团队研发出了一款以Jave语言为基础、将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相结合进行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的软件CiteSpace。该软件可以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从而探寻出该学科领域研究演化的关键性路径及其知识拐点,用多元、分时且动态的可视化语言将该知识领域的发展演进历程表现在一张网络图谱上,具有较高的可解读性[28-31]。
为弥补传统文献计量只能通过简单图表或依赖专家见解来表达某一知识领域研究情况的短板[24],本文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来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的热点、现状及演变,为该知识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对学科领域文献进行统计并绘制文献产出时序图,可以了解该知识领域的发展演进阶段,进一步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32]。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最早是1992年,1992年至2021年底共有350篇,各年份发表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1992—2021年城市化水平研究文献产出时序图
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先后经历了5次变动,准确界定城市人口成为难题[33],且1992年前后我国为促进经济发展盛行县改市、乡改镇,致使市镇行政辖区面积大幅扩张,市镇人口急剧上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以准确表达城市化的真实水平,且没有一套科学划定城乡范围,合理度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34],加之城市人口统计口径混乱[35]等原因,2000年以前有关城市化水平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偏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国民经济出现了结构性过剩问题,城市化作为应对市场需求制约的一条重要途径才逐渐被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所关注[36],此后有关城市化水平的研究逐渐增多。2000年开始,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34.2%增长到2011年的51.27%[37],且国家在“十五”计划中首次增加了“城市化”内容[38],城市化由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快速增加;2011年以后,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并逐渐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后,新型城镇化成为热点议题,其研究成果也显著增加[39],城市化水平研究的核心文献量则呈逐年下降态势。
图2 1992—2021年城市化水平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分析关键词可以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40]在CiteSpace中导入文献数据,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时间跨度为1992—2021年,得到城市化水平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
由图2可知,除“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外,节点较大的关键词有“人口城市化”“中国”“城镇人口”“熵值法”“区域城市化”“区域差异”等。节点越大,其代表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节点的中心性越高说明该节点关键词能够控制其他关键词之间联系的能力越强。统计得出高频次及高中心性关键词列表(表1)。
表1 1992—2021年城市化水平研究高频次及高中心性关键词列表
由表1可知,出现频次和中心性均位居前列的关键词有“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中国”“人口城市化”,结合关键词初现年份可以发现“人口城市化”“城镇人口”等人口问题是中国城市化历年来的热点问题之一;另外,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或“地域差异”及“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包括对某一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探讨和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的问题也始终贯穿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初现年份在2018年的“耦合协调”一词中心性也较高,结合图2及相关文献[50-51]可知,近年来城市化发展与环境问题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分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问题不容小觑,亟待解决。
关键词时序可以展现该领域主题研究演变过程,本文运用CiteSpace生成城市化水平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图3)。
图3 1992—2021年城市化水平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城市化水平研究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各阶段研究重点,结合发文量时序图(图1)和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图3),将城市化水平研究分为以下3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92—2000年)。此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人口普查”“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等。此阶段学者主要探讨我国城市化发展初期城镇人口范围的界定、城市化的具体含义及思考如何进行城市化水平的合理测度等[20,41]。主要是对城市化水平的探索和争鸣,所提出的理论和观点虽还未成熟,但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
(2)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1年)。此阶段关键词呈现多元化,研究成果增多。主要关键词有“滞后”“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水平差异”“原因探析”“预测”等。该阶段前期主要进行了我国当时城市化水平是否滞后的争论[42-43]、城市化水平动力机制的因子定量分析[44]及利用双规城市化概念进行城市化水平的估值等初步探讨[45]。虽在因子和定量方法的选择上较为主观、单一,并没有真正解决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和动力机制问题,但推动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的进程。后期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及动力机制研究逐渐成熟,陈明星等[8]基于熵值法,从城市化的内涵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对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城市化水平动力机制的多元性;陈彦光等[46-47]基于Logistic方程建立城市化水平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式进行二者关系的探讨及城市化水平的预测,虽然这种方法偏向于理论建设,但对城市化水平的实际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随着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的发展逐渐稳定,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我国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并对其进行测度和动力机制分析[48-49]。至此,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已十分成熟。
(3)发展转型阶段(2012年—)。这一阶段新增“生态环境效应”“碳排放”“耕地安全”“耦合协调度”等关键词。随着城市化发展逐渐成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该阶段研究侧重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安全、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分析[50]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51]等。根据我国国情,目前我们适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的终点是完成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所以把该阶段定义为城市化水平研究的转型阶段。
综上所述,1992—202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热点经历了从城镇人口范围划定、城市化内涵探讨的起步阶段,到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分析及城市化水平动力机制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再到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分析的转型阶段的演变过程。这3个阶段的划分明晰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的热点演进规律,对过去的城市化研究总结及对未来研究热点的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CiteSpace对我国1992—2021年城市化水平研究文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发文量在2011年达到峰值,随后由于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和广泛应用,城市化水平研究的核心期刊发文量则呈下降态势。
(2)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1992—2000年的起步阶段、2001—2011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以后的转型阶段。
(3)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的热点主要有:起步阶段对城市化水平的概念、测算方法、和城市化进程的初步探讨;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从城市化内涵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利用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动力机制分析等;转型阶段研究主要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碳中和及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等。
从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上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研究与时事政策联系较为紧密,但较少涉及城市化或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的问题”,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化研究要以人为本,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化研究已经涉及到城市化内涵、城市化水平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等,但城市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仍不明晰,新型城镇化与我国城市化整体进程之间的关系还未有定论,新型城镇化质量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未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
(1)内容上要多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城市化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化研究新技术方法的创新和新一轮新型城镇化理论的深化研究;
(2)研究主题上多注重城市化中后期的阶段性规律、人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以及城镇人口回流与就近城镇化等。
城市化是一个终极概念,而城镇化或新型城镇化都是发展中的概念[52]。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不管是城市化还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都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城市化及城市化水平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