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亮 殷建伟 许凯博
医学类高校劳动教育推进的行动策略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
方 亮 殷建伟 许凯博
[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劳动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探究其核心成员推进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发现南京医科大学核心成员主要采用“拉项目”“资源诱导”与运用校内关系网络的策略,同时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发现位置、惯习和资源三个维度共同影响了核心成员的行动逻辑。
医学类高校;劳动教育;行动策略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过劳动教育。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育人基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加强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1]高校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然而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家庭层面甚至是高校学生层面,都对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基于学术界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劳动教育的概念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教育[2]。
医学类高校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及课程强度大等特点。探索医学类高校的劳动教育建设模式对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选取南京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为例,探究其劳动教育的现状,并探究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并归纳出该校的劳动教育推进模式。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该校便通过整合现有资源、进行相关课程设计等措施,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3]。笔者在实地研究中发现,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该校主要是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在行政设置上建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由校领导负责,协调学校各部门有序合作,将劳动教育纳入部门考核内容,尤其明确了后勤系统在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劳动教育中,以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资产经营公司等部门共同协作,开展劳动教育宣讲及各类活动。如图1所示在南医大劳动教育的推进单位依托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与党委宣传部、资产经营公司等部门作为主要协助单位。
图1 南京医科大学劳动教育体系
1.拉项目:寻求各方资源支持
同诸多高校一样,南医大也将项目制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对于劳动教育的推进者来说,项目制可以大大拓展资金的来源。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南医大劳动教育的项目来源主要集中在本校上级机关、相关科研机构与相关学术协会。纵观整个流程,从项目的立项到结项都是由相关的上级单位或者机构来操作的,而具体的项目实施则是劳动教育推进部门的工作。因此,南医大后勤部门在获取项目与推进项目的时候,就必须与上级单位或相关单位“共谋”,将劳动教育推进嵌入整体的高校发展策略中,进而获得相关的推进资源。
如前所述,南医大后勤部门依托院校特色探索医药类特色的劳动教育推进项目,探索构建医药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和学校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以获取更多的推进资源。南医大后勤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一方面在常规渠道进行相关项目的申请等操作,另一方面还运用一些非传统、非体制化的措施,比如主动拉项目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即积极主动申请或通过私人关系获取商业组织的项目。
2.资源诱导:提升师生积极性
在场域中,利益与资源会不断引导场域中的各种行动者采取相应的行动,资源和利益在场域内客观存在,又是行动者在场域中互动的主观建构的过程。[4]可见,资源的概念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收益等,还包括内部交换所产生的报酬等。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南医大针对不同的行动主体采取了不同的资源诱导策略,吸引师生积极加入劳动教育体系。
在学生层面,将劳动教育纳入本科课程,挂钩升学就业。南医大依据医学特色,系统地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其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区别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根据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南医大在已有课程中开设劳动教育模块或专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同时,要将劳动教育考核结果作为毕业依据之一。
在教师层面,劳动课程纳入教师考核,激发教师热情。南医大对从事劳动教学的教师,在评优、职称评定、课时费方面给予保障,激励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尽职尽责。同时,在学校内开设后勤生活课堂、厨艺大讲堂公共选修课,聘请后勤老师进行培训,教授生活技能及烹饪技能,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以实践项目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鼓励学生德技双修,培养学生“劳动生活”能力。在这方面,南医大已经形成了医学特色,将医学人文、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校内关系网络:动员学生组织成员参与
南医大同全国诸多高校一样,都有一套从校级到院系再到班级的学生组织体系。南医大在推动劳动教育中充分利用了这一正式关系网络。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南医大的正式关系网络如图2所示:
图2 南京医科大学“校方—学生”正式关系网络
从上图可以看到,南医大的正式关系网络存在着“校—院—班—个体”的四级网络,同时又存在着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处、资产经营公司的三个维度,由此构建出一个紧密的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的运行中,存在着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因而在表现上具有推行效率高的优势。
另一方面,除了正式关系网络外,南医大从校方到学生也存在非正式的依托私人关系的沟通网络。非正式网络的构建多依托于课程、项目的辅导和合作,在课程和项目结束后,师生之间会存在非正式的联络与沟通,由此形成了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和正式关系网络相比,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在推行范围和效率上是难以和正式关系网络相提并论的,但是在推行的质量上却更胜一筹。
南医大在推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正式关系网络与非正式关系网络。劳动教育课程推广初期,由于同学们对此课程觉得比较陌生,没有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推广单位依托关系网络,首先发动学生组织成员或熟悉的同学参与到劳动教育课程中来。
基于布迪厄的理论,位置是参与在场域中的各种要素构建的前提。各种位置关系给参与其中的个体提供了资源和网络,同时也影响了每个个体的选择和资源状况。
1.学生在高校结构中的位置
费孝通在研究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在高校学生中也表现出一种类似的“差序格局”的格局结构,与传统的乡土社会不同,高校学生的“差序格局”表现出更强的趣缘性和舍缘性。
趣缘性的影响是第一方面。趣缘是一种基于共同的兴趣习惯和爱好而将不同个体联系起来的纽带。在高校学生中,趣缘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形式出现。笔者在实地研究中发现,学生社团等组织在组织形式上具有科层制的特点,但是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具有类似初级群体的某些特征,如:成员之间扮演多种角色;成员交往富于情感等特点。X高校在劳动教育推广过程中,学生作为主要主体其位置关系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的推行。趣缘性组织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实地研究中,笔者在访谈时和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C同学沟通,C同学说道:我是一个社团的成员,我和我们社团的多数成员一样都上了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大家一起上的话我会很乐意,但是只有我一个人的话,我不会考虑来上劳动教育课。
舍缘性的影响是第二个因素。和趣缘性类似,舍缘性也表现出初级群体的部分特性,但是在宿舍的场域中,群体规模小其成员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但是舍缘性的作用表现出两极性,在关系较好的宿舍内,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携带作用更显著。然而在关系不好的宿舍中,往往会产生排斥现象,就如同笔者在访谈中W同学所言:我们宿舍关系比较僵,我参加了劳动教育课,其他另一位舍友就选了其他课程。
2.教师在高校结构中的位置
与学生不同,教师在高校的结构中表现出明显的科层制特点。表现出明显的以规则为主要要素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南医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具有“科层制+面子”式的“半科层制”特征。在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原则上,现代理性依旧是行动的标准和依据,然而,在实际的场景中,高校的老师依然避免不了受到人情的作用。
南医大负责劳动教育推广的负责人Y某谈及项目推进初期时说:“我们现在负责劳动教育推广是一级级按流程执行,但是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争取到各种社会项目,抓住学校的政策方向,获得足够的政策资金支持,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资源给学生。”
1.传统师生观念的沿袭
在我国传统的师生观念中“师道尊严”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老师应当言听计从,在这样的思维惯习下学生往往不会拒绝老师的邀约和要求,对于老师安排的劳动教育活动也是会在明面上接受的。但是部分学生在其主观意愿上并不愿意参与相关的活动,进而就导致了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程或者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分散性和随意性。
2.行动上的人情依赖
翟学伟认为中国人有三种人情交换,分别是“恩情”“送人情”和“给面子”。“恩情”是面临困难和困境时得到他人帮助;“送人情”一般是有目的性的投资;“给面子”是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比如请客或送节礼行为,加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联络。在高校的场域中,具体到实践生活当中,三种人情交换均在劳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有所体现。负责劳动教育的老师将日常生活里的人情积累,以及外部利益诱导因素同时作用于“拉项目”的策略运用当中。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资本是劳动教育推进相关的具体实践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劳动教育嵌入到了南医大的发展中。在南医大的场域中,资本主要表现为关系网络中的资本,包括行政关系与人际关系。
我国公立高校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制度安排特性,可见行政力量在高校场域中的推动力量。因此行政关系网络中的资本是重要的影响资源。就推进劳动教育而言,行政关系上的上级掌握了财政资源的“分配权”,同时对于推进劳动教育来说,行政网络上获得的资本有明显的“马太效应”,获取的资源越多,后续的跟进资源也更多,形成聚集效应。
在人际关系的资本方面,负责推动劳动教育的老师多接触过学生工作或者为相关方面的能人,具有良好的人际资源禀赋,社会资本丰富,同时对政策信息可以及时获得,普通同学更容易对其产生信任依赖,丰富的社会资本对劳动教育的推进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选取南医大作为研究个案,将其在推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单位的核心成员的主要行动策略进行归类并加以总结。同时放到高校的场域中,探究其策略何以在高校的场域中获得成功,由此分析和总结其行动逻辑。
第一,核心成员的行动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拉项目”和资源诱导是主要的实践策略。而“资源”成了完成整个推进项目的关键词,依托于资源分为资源获取与资源分配两个维度。在资源的获取方面,主要核心成员的实践为拉资源,将获取的各类资源作为诱导进而激发学生、老师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从核心成员的行动逻辑来看,位置、惯习和资本构成了其行动逻辑的基础。在位置关系上主要包括学生的位置与教师的位置关系,惯习则主要是传统师生观念的延续与行动上的人情依赖,资本主要表现为关系网络中的资本,包括行政关系与人际关系。
本研究是一项经验研究,选取南医大为案例点,相关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高校,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新华社.2020-3-26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
[3]周生旺,程传银.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具身认知转向及其行动逻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12):85-92.
[4]姚兆余,郝泽芸.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社产业发展的策略和逻辑——以甘肃陇中地区B合作社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164-172.
2020年中国教育后勤协会课题“基于后勤生活课堂选修课程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YBKT2020008);2020年南京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及师德师风专项课题“以劳树德构建多维劳育课程体系”;2021年度南京医科大学思想政治专项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对策探析”(2021SKSZ01)。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