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上海)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习近平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新华社的这篇报道,使人们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革命圣地延安。延安,这块充满红色基因的热土,让人每参访一次都会被她的故事所感动,被她的精神所感染,那是一个去了就再也不会忘记的地方。
一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贺敬之的一首《回延安》,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寻根情愫。
延安,这座闻名遐迩的陕北古城,是一方载满历史辙印的土地。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环峙,逶迤曲折的延河绕城而流。在她朴实无华的外表中,蕴含着一种庄严神圣的意韵。
笔者的目光在一片荷绿色的中国地图上疾走,跃出上海,掠过安徽,经河南,进入陕西境内,沿310国道一路上溯,寻寻觅觅。最后,终于将目光定位于八百里秦川,在与西安市相接的洛川上落定。
老实说,地图上的洛川县并不起眼,对于一个不熟悉西北地理的人来说,寻找它,恐怕还要花些功夫。然而,就是这个不算太起眼的地方,当年却是通向延安的必经之地——一条蜿蜒的山路上,一群青年男女正在艰难跋涉。一名女学生模样的行进者,手拄木棍,裤脚卷得高高的,背着背包,敞着外衫衣襟……彼时,照相机咔嚓一声,将这一幕定格成一张黑白照片,留下了历史性的瞬间。我曾在这幅照片前久久流连,仿佛看到当年大批热血青年沿着“红色通道”奔赴延安的动人画面。
我第一次见到这幅历史照片,还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西安西五路北新街的“八办”。所谓“八办”,亦即“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其前身为“红军联络处”。我们上海新闻界赴延安学习团从上海来到西安,下榻于东城人民大厦,往北走不远,过西五路,就是七贤庄一号——“八办”的所在地。这里白墙青瓦、院落古朴,当年被称为“小延安”“红色堡垒”。全国各地前往延安的人们,差不多都是在此地办好手续,再经由草滩、咸阳、三原、耀县、铜川、洛川等“红色通道”,步行400余公里进入延安。
抗战时期,先后有4万余名有志青年怀揣理想,奔赴延安。从西安到延安,一般要步行10天。只有极少数的幸运者,得以搭乘装货物的卡车,坐在敞篷的堆满货物的车厢里,也要3天左右才能到达。
在这众多的青年之中,陈慕华便是其中的一个。1921年6月21日,陈慕华出生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二都(今油竹街道)上村,父亲是国民党爱国军官陈树勋。那个年代能读书的人并不多,而女孩子就更少了。陈慕华则非常幸运,她的小学是在县里敬业小学完成的。1938年3月,年仅17岁的她,坐着叔叔陈栖霞(时任中国空军第三路司令)的小汽车,抵达“八办”接待室,要求报考抗日军政大学。
延安艰苦的条件,也让一部分意志不坚定吃不了苦的人打道回府。陈慕华出身于官宦家庭,她能吃得了苦吗?她能够坚持下来吗?临走前,林伯渠找陈慕华谈了话。之后,她乘坐八路军往延安运粮的卡车,沿着那幅照片中的崎岖山道来到了宝塔山下,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延安历练了她,使她逐渐成长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为中国经济工作和妇女儿童工作杰出领导人,先后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9年,在陈慕华的倡导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设立第一个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专项基金——“女童升学助学金”。1992年,这一社会公益项目被正式定名为“春蕾计划”。
那时候,延安这座小城名人荟萃。魏巍、贺敬之、郭小川、华君武、于光远……这些日后耳熟能详的名人,当年是通过设在“八办”的招生委员会,被输送到延安的。画家古元、石鲁,作家丁玲、周扬、柳青,电影导演丁里,演员于蓝、李丽莲等等,也都是由“八办”转往延安的。最感人的是科普作家高士其,以残疾之身,发出“就是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誓言,最后成功到达延安。
那时,前往延安的还有不少国际友人:1937年10月,朝鲜全罗南道光州(今属韩国)人郑律成(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丁雪松的丈夫),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和“鲁艺”学习。1939年创作了《延安颂》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又创作了《八路军进行曲》《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等作品,享有“军歌之父”的美誉。
1938年春,加拿大大夫诺尔曼·白求恩在“八办”住了近10天,随后前往延安。这一年,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在赴延安途中看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队队奔赴延安的青年队伍时,不禁赞叹:“奇迹,奇迹。这真是奇迹!这是中国20世纪的耶路撒冷。”
二
“住上了高楼大厦,不能忘记延安的土窑洞!”
延安,好像是窑洞“博物馆”。走到山坡边总能看到一排排窑洞,整整齐齐,一眼望去十分壮观。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历史悠久,从周代的半地穴式,到秦汉末代的全地穴式,最后到现在石窑洞,窑洞发展了无数年,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坚固牢靠的好居所。
窑洞成了中国革命的指挥所。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毛泽东初到延安时,先住罗家院,再住凤凰山麓的李家窑洞、吴家窑洞。1938年11月起,先后住过的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清一色也全是窑洞。他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窑洞里写出来的。
在那孔陈设简陋的吴家窑洞里,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等重要著作。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吴家窑洞里完成了《论持久战》,为此他七天七夜没有出门。由于思想高度集中,就连炭火烧着了棉鞋也全然不知,直到闻到了棉布的焦味才发觉。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演讲中,他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提出持久战,指出抗战必定胜利的总趋势。这篇文章和这次演讲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心头上的迷雾,对人们当时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并且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轰动。很快,《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各个抗日根据地军民争相传阅,成为指导抗战、坚定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信心的纲领性文献。
在延安城西北3公里的一个山坳坳里,坐落着占地面积101亩的中共中央驻地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这里是延安的“心脏”,推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就在这里产生。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其中,有5年是在杨家岭度过的。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机关由凤凰山迁到杨家岭。在杨家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
今天,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就可以看见一栋青灰色的建筑,上面刻着中央大礼堂字样,周边青松掩映,高处红旗招展。这里是党的七大会址,1945年4月至6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隆重召开。
如今的大礼堂内部,按照七大会场原貌陈列,两边摆放着一排排座椅,屋顶被设计成穹状,有4道拱梁。主席台上方的拱梁上刻有标语“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中央悬挂着毛泽东、朱德大幅画像,两侧是鲜红的党旗;主席台两侧墙上分别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和标语。会场墙壁上共设有6个V字形的旗座,象征着胜利,每个旗座上都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字样并插着4面党旗。这24面党旗,代表着我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走过的24年历程。站在这里,仿佛可以听见七大代表们的如潮掌声,可以感受当年会场上热烈的气氛,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情感油然而生,不禁让人热血沸腾。
当年七大历时50天,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
如今,这座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的建筑,依然风姿如初,质朴而庄严,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
在杨家岭的窑洞里,毛泽东写下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重要著作。
中央书记处在1943年10月由杨家岭迁往城西北15华里的枣园(又名延园),中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妇委、青委等中央其他单位仍留在原地。
1943年11月起,毛泽东在枣园东北半山坡上那间坐北面南的5孔窑洞,住了两年又1个月,写下了《组织起来》《学习和时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关于重庆谈判》等重要文献。
1945年春节,枣园的群众扛着写有“为民谋利”四个大字的锦旗,带着年糕、米酒来到毛泽东的窑洞前,为毛泽东、朱德和中共中央祝贺新年。毛泽东设宴招待群众,亲自敬酒,军民同乐,场面感人,成为枣园佳话。
枣园毛泽东旧居
著名的“窑洞对”就是在这里进行的。“窑洞对”的要义,是回答黄炎培提出的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确保政权长期存在的问题。在“窑洞对”中,毛泽东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一道历史难题,毛泽东用“民主”两字作了简明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党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雄厚底气。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
走过延安,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观景,读史,论兴衰,延安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永恒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