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双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郝跃是学生心目中的“好郝先生”。不过,这位举止儒雅、态度和蔼的先生也有自己的“面子”——有股“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狠劲儿”。
1987年,当郝跃申请自己的第一个科研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时,条件简朴得连打印机都没有。“当时是全部用钢笔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加上各种图示和插页,差不多有30页,放一起厚厚的一摞。”郝跃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对待第一个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时自己的认真和细致,每个问题都经过仔细的思考,每个细节都进行过深入的论证。
20世纪80年代,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成品率问题突出且复杂。成品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功能成品率,即集成电路研制、制造导致的缺陷,造成“硬”故障,使电路丧失功能;二是参数成品率,即工艺问题导致参数出现偏差和波动,影响产品正常使用。
“那时候,我们的国产设备精度不高、稳定性差,导致产品成品率偏低。”郝跃解释说,“其实集成电路成品率建模与分析问题(即可制造性设计),当时国际上也是刚提出来,我的第一个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集成电路的成品率建模与分析’,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成品率,预测某个集成电路可不可以制造,能不能拿去生产。”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郝跃
1987年,郝跃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不久,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想解决一个行业的“复杂问题”,基本上找不到资助渠道。巧合的是,当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青年科学基金。尽管当时各学部资助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数量有限,但郝跃依然很顺利地获得了资助。这让他非常高兴,同时也备受鼓舞。
第一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总经费只有3.5万元,而从事建模与分析必须使用计算机。于是他拿出其中2万元买了一台IBM386计算机,再加上协处理器等设备,一共花了2.2万元。
“那时候有计算机的人可不多,我们学校的机房里也只有一台大型计算机。”这台计算机让郝跃很得意,“成品率建模与分析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要编写代码。以前必须到机房去排时间,有了这台IBM386计算机,就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编程,加班、熬夜也方便了,科研进度大大加快。”
郝跃(右二)和团队成员在一起
郝跃(左一)指导学生实验
从执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时一个人独立编程开始,到逐步可以带研究生、有了自己的课题组,郝跃带领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0多名教师、近500名学生,年科研经费近3亿元的庞大团队。在该团队中,近年来几乎每位老师都获得过青年科学基金,并以此开启科研生涯。
郝跃说:“我相信这些年轻教师的成长过程跟我相似,也面临同样的困惑和问题,所以我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辅导。现在不管多忙,我每年都会抽些时间,指导青年教师写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申请书,并对申请书逐一评述,每一段、每一句都要斟酌。”
郝跃相信,这种逐句评述申请书的方式,不只是教授青年人如何将科学问题表述得更清晰,而且是对所研究问题进行梳理和升华的过程。他带领团队一起评述申请,在交锋与碰撞中,将自己的研究思路、方法,认真和专注的治学态度都言传身教。科研生涯30多年,郝跃一直专注于两个问题:一是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良品率问题;二是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材料研究。
他带领团队扎根西部,长期聚焦于一个科学问题,实现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从核心设备、材料到器件的重大创新。他牵头实施了核心电子器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宽禁带半导体推进计划为契机推动我国宽禁带半导体电子器件和材料的发展,并优化布局我国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产业链。
对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郝跃深知,“只有持续拓展和扩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版图,才能缓解中国‘缺芯少魂’的窘境。”他常年坚持以讲课、报告、沙龙、论坛等多种形式给研究生上科研指导课,给本科生上专业引导课,勉励青年学子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郝跃身体力行,带领团队凝练和总结教学改革成果,以“基础与应用融合、产学融合、科教融合”为微电子人才培养新理念,以技术发展和产业需求为牵引,构建并实施了“理论课程—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三位一体”微电子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郝跃带领团队设立三门集成电路课程思政示范课,将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以教改项目为载体,构建了以国家级和省部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高水平课程体系和高质量教材系列。
“每位科技工作者都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从更大格局上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任重道远。”郝跃说,“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我们要将这种坚守和坚韧传下去,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