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琪,许紫菁
(1.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山东 东营257091;2.福建省阳光学院,福州 350000)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建设对于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少城市仍存在平台发展动力不足、运行效率低下、机制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导致平台发展缓慢且不见成效,创新型城市建设陷入僵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各市相继推出了科技城、创新示范区、产业基地等探索。本文创新性地选取“研发—孵化—服务”创新链视角,运用信息化模型方法对创新平台进行剖析,探究东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技术研发、资源共享、企业孵化及人才引育等功能[1],作为连接园区、企业、人才的核心桥梁,能够加强区域创新资源集聚与配置,已逐渐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竞争主角。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1999)提出,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创新基础设施、前沿研究成果、协同资本条件、创造性服务和人才及市场准入及回报政策等[2]。2004年我国启动创新平台建设,相关研究不断深化。盛亚等[3]通过构建司托克斯的二维象限模型,探讨了四类平台建设模式的特征;谢文栋[4]运用三螺旋协同理论对江西省科技创新平台机制进行了优化研究;程宁波等[5]构建了创新平台体系,分析了不同城市的创新平台建设经验,形成“成都路径”;李啸等[6]总结了科技平台建设的“浙江经验”,提出多方参与的创新机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阶段,对于服务平台的研究较少,服务机制跟不上,创新平台终成昙花一现,因此,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系统化研究是关键。
创新链是始从源头,经多个环节、聚多种要素、涉多个部门,直到实现价值创造与应用的全过程,具有系统性和统一性[7]。根据创新链理论(见表1),创新链划分为基础研究阶段、技术创新阶段、成果转化阶段、产业化阶段和商品化阶段5大环节[8]。围绕创新链的各环节与节点布局载体,不同类型的创新平台承担不同的“任务与使命”,共同深度参与从基础创新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全过程,打通了从“科技研究”到“产业化”的通道[9]。因此,创新性地选取“研发—孵化—服务”视角系统化研究创新平台,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表1 创新链阶段及任务
近年来,东营市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求,坚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平台聚集技术、人才、项目和服务等要素资源,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了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创建了高端石化、生物技术与制造等2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市级研发机构发展到408家,省级202家,国家级22家,形成了以国家平台为龙头、省级平台为支撑、市级平台为基础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了“园区-平台-企业-人才”一体化的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独具特色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由于平台种类繁多,统计口径不一,本文仅研究东营市2021年科技领域的平台情况,通过走访调研、企业座谈搜集了718个科技平台的文献资料。
产业研发平台聚焦于创新链的研发阶段,是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东营市共有422个产业研发平台,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94个、市级327个,分为6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及创新创业共同体(如图1所示),主要集中在石油装备、海洋工程、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
图1 产业研发平台种类分布图
东营市产业研发平台种类分布不均衡,其中73%的平台是重点实验室,涉及产业多以石油行业为主,以石化优势产业为中心向外延伸产业链,形成了综合实力较强的石化产业协同创新区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研发力量。平台能级较低,约77%为市级平台,产业研发平台是集基础科研、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需要加强多类研发平台的培育升级,提高平台质量,挖掘黄河流域的其他资源禀赋,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共建,加强社会力量支持。
创业孵化平台聚焦于创新链的创业阶段,是创新创业团队的孵化平台,是转化研发成果、培育科技型企业、引育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东营市共有64个创业孵化平台,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19个,大学科技园2个,众创空间43个(如图2所示),孵化总面积120.3万m2,在孵企业及创业团队2 832个,累计开发359项科技成果。东营市的德仕集团、国瓷公司、天元信息和海森密封等行业领军企业均由创业孵化平台孵化成长。
图2 创业孵化平台种类分布图
东营市创业孵化平台布局简单化,分为3类,其中67%的平台是众创空间,这给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提供了市场和机会。但经调研分析,孵化平台多数还是依赖于政府投资,运营能力欠缺,难以长期稳定发展。应加强多元化发展,吸引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共建,招引培育专业人才,提高平台运营服务能力,打造多方共享的孵化平台。
科技服务平台聚焦于创新链的服务阶段,是集科技资源共享、公共咨询服务、专业运营指导于一体的平台。东营市共有53个科技服务平台,包括32个教学实验基地与项目转化基地,2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织各类科技服务活动480余场,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区”全链条的科技孵化服务体系。
根据三类平台特点,提取了平台种类、平台数量、涉及产业种类、参与企业比例、建设主体种类五大基础要素,形成了基于创新链视角的雷达分析图(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在整个创新链周期中,孵化平台、服务平台两平台与研发平台衔接不配套,无法形成产业链循环。在这种“头重尾轻”平台模式下,政府、企业一味加大研发投入,配套的成果转化及孵化服务跟不上,导致平台建设陷入瓶颈。只有建立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式平台模式,才能发挥创新平台的真正效应,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推手。
图3 创新平台雷达分析图
根据产业链上企业的需求,大力吸引国内外高能级研发平台,培育本地衍生平台。充分利用东营市黄河流域产业优势,推进创新平台与沿黄九省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升级已有的高端化工研究院、石油技术与装备研究院、橡胶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按照“研发+中试+示范+成果池”模式,逐步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盐碱地种业、海洋工程及医药康养等领域搭建新的研发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科创基金投入,全方位谋划从研发到成果的产业化布局,加速产业“聚链成群”,加快东营创新型城市发展。
以延伸东营核心产业链为着力点,发展中试车间、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咨询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平台,培育专业能力强、运营实力厚的中介平台及衍生企业,推动产业链向专业化、价值链向高端化延伸,提升平台对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孵化作用。按照“研发平台+孵化器+产业园区+服务体系”的模式,引入国内专业化运营服务团队、创投机构,全面提升全链条孵化服务水平,为东营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产业服务保障。如雄安新区的双创双服金融科技平台,充分为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实现创新链各环节的融合共生。
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合理的价值机制,发挥平台的桥梁作用,全面推动东营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一是价值投入机制。设立创新平台培育专项,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完善考核机制和财政资金“退坡”机制。二是直接价值回报机制。国有企业代表政府作为共建方出资并占相应的持股比例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并与所建设平台运营实体组成产业投资基金。三是间接价值回报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思维,加强平台的“衍生效益”和本地化比例,订立依托平台孵化企业落地东营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