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健,崔勇
2019 年11 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关键性作用,应该在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方面融入思想政治的内容”[1]。以“自上而下”的政策形式对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提出新的要求,具有基础性、导向性、引领性作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中职教师仍然表现出对于课程思政的迷茫。本文将通过中职学校校本案例探索,总结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学习借鉴、创新实践的改革探索路径。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因此,中职学校实施课程思政,需要以系统化的思维做好顶层设计。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职学校实施课程思政,要从课程思政的本质、理念、结构、方法和思维等几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其丰富的内涵[3]。
领会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本质。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提出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育中。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模式、方式,始终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领悟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理念。课程思政要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程建设“主战场”,努力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个个讲育人”,这意味着要做到课程协同、教师协同、教学环节协同等多领域、多主体的协同育人。
领承课程思政的多维一体结构。课程思政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专业体系以及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内在的个人德行和专业素养,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塑造辩证统一起来。
领絜课程思政的显隐结合方法。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配合、相互融合,意味着通过采取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教育学生使之“内化于行”,提高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
领略课程思政的科学创新思维。课程思政强调在思政理论以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育人,这是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思路、谋求发展、创新方法,以新颖的方式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引领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对课程思政做出了准确的定位[4],课程思政不是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简单物理相加,而是二者的同向同行、有机融合与无缝对接。因此,中职课程思政应当坚持四项原则[5]。
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推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三念”有机融入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
坚持学科特色,避免形式主义。课程思政的实施并非是将课堂一味地变成思政课,而是要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防止为了思政而思政的不良现象。在实施课程思政时,课程教学是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其中。在教学各类课程时,必须保持学科知识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坚决杜绝不惜破坏学科知识教学的完整性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做法。
坚持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的实施还需考量教育形式的适切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把握学生学习特征基础上,有机结合各类课程的特点,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适合的教育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内生力,提升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坚持显隐结合,增强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效发挥隐性功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自然呈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既不应贴标签,也不应生搬硬套,而是应用灵活巧妙的形式,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继而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课程思政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中职学校实施课程思政,应当建构包含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的“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6]。
建立“同向同行”的目标体系,协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各类课程基于教学特征分解思政课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落实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思想行为特点、升学就业需求等内容。
优化“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增强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挖掘并凸显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系统修订各类课程教学标准,整体搭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完善“同向同行”的教学体系,形成贯通联动育人机制。促进思政课程、活动课程、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协调联动,制定各学科教学标准、教学目标、授课计划等,打造具有丰富“思政元素”、育德氛围浓厚的教育教学环境,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改革“同向同行”的评价体系,坚持多元多维综合评价。形成学校、企业、专家、学生、家长、社会等参与的多元主体,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搭建融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等多维评价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一种科学创新思维,需要我们融会课程思政精神,对育人方式进行重构,其重点是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性、系统性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新政策、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新需求、岗课赛证融通新模式、中高职贯通培养新要求等进行适时修订。在开展专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则要求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相关文件的解读,结合学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对专业课程思政进行系统设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并在培养规格中将思政素质单列,且在毕业条件中明确思政素质考核要求,包括敬业精神、责任感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从源头上杜绝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顶层设计、内容实施、考核评价等环节脱离的现象,全力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创新实践。
结合学校各专业实际,根据各类课程思政的相关标准及要求,对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明确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完成对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过程应充分融入思政教育,落实“三教改革”,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数控车削技术训练的课程标准而言,在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求之外,明确提出了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感,遵守操作规范和安全文明生产规程,培养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思政考核点要求。
课程思政要求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融贯课程思政取向,推进教学改革。
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别,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依据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深入挖掘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独特的思政元素。如在工科类课程中,用自然辩证法结合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凝练思政元素;在管理类课程中,选择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及时事热点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带入鲜明的思政元素。以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为例,紧扣专业背景特色,挖掘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辩证思维、崇尚科学、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等主要思政元素点。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重点要做好四大设计。一是教学目标设计。实现知识目标以专业知识为理论基础,能力目标和企业岗位目标相匹配,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的总体目标。二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融入行业的先进人物、大国工匠、爱岗敬业模范的先进事迹等思政案例,将专业知识点和价值观的培养贯通融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职业观。三是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融入行业案例、行业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和大国工匠精神。四是教学方法设计。通过小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专业课教师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负责搭建涵盖专业课、基础课、实训课的课程思政整体目标框架。以思政教师为教学资源建设的补充,主要负责思政元素的设计与把关,协助学科教师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寻找合适的思政教育方法与途径,以达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学校编制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简编》,强化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资源库建设。
组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协同科研,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活动,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要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共同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
为确保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与质量,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外部支持与保障。
DTC螯合剂是一种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它可以与Cu2+、Pb2+、Cd2+、Ni2+等多数重金属离子形成高稳定的螯合物[16],图1为PDTC与重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反应生成螯合物的结构式示意。
课程思政是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要求下新的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其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的评价,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思政的评价并非独立或者专门进行,而是通过融入或附着在对教师或者学生的综合评价之中。因此,要构建“同向同行”的评价体系,需要坚持多元多维的综合评价。在坚持多元评价主体、多维评价内容的同时,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换言之,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增加思政监测点,引入学校、企业、专家、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维度综合评价主体。在对教师教育教学进行评价时,促使教师在重视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确保评价的导向性、发展性、综合性、可操作性,使其具有高效度和可信度。
深入推动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1.强化育人意识,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注重提升教师意识。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研读文件、宣讲研讨,引导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回归教书育人初心,明确认识到课程思政在为党育人、为国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增强育人理想信念,强化育人责任担当,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承担价值引领使命,主动作为,当好育人“主力军”。
注重理论培训学习。引导教师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充分利用自我学习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树立政治信仰,深化家国情怀,将学习内容转化至课堂教学,做到课上课下言行一致,用自己的人格和行为示范感染学生。
注重提升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关注时事,关注产业发展,主动收集、整理课程思政相关资源内容,找准育人角度,在充分了解分析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解构,梳理课程逻辑结构,挖掘提炼思政元素,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将育人知识触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2.推进企业实践,开展专题研究,共享教学资源
注重理论实践研究。以课题研究为引领,采用组织课题组、组建子课题组的方式引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创新性理论及实践研究,撰写课程思政教改教研论文,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搭建理论基础框架,提高教师育德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注重教学资源共享。组织建立包含专业素材资源、课程资源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资源库,包含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素材资源、教学课件、微课、教案、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随记案例、试题资源等课程层级资源,以及突出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素材资源、教学单元层级资源等,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教师采用课程思政资源的渠道和流程。
3.促进合作交流,抓好示范引领,建立激励机制
注重教师合作交流。搭建包含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创新团队,发挥思政教师引领作用,使所有教师有效掌握领会课程思政的核心、本质、内涵、方法,不断提升教师团队课程思政协作能力。组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开展经验交流,探索课程思政合作教学模式。
注重典型示范引领。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典型示范课堂展示,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发挥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思政课程对于课程思政的引领示范作用,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育德能力。
注重健全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进修培训、评优奖励、岗位聘用、评职晋级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各类教学成果的表彰奖励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